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三)~E 1168經:本經以打麥為喻,誡諸比丘當住於不動之心。

  1168經:本經以打麥為喻,誡諸比丘當住於不動之心

  佛陀告諸比丘:「譬如麥著四衢道頭,有六壯夫執杖共打,須臾塵碎,有第七人執杖重打。諸比丘!於意雲何?如麥聚,六人共打,七人重大,當極碎不?」諸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在包產到戶之前,夏收時農村稻場上集體打麥子,其情景頗為壯觀:許多成年人掄起手中的工具,朝著整齊的麥捆不停地反覆捶打。只有這么反覆地捶打,才能將麥穗與麥粒很好地分離開來。包產到戶以後,農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如今麥子的脫粒工作早已由機器代替手工,昔日那種集體打麥子的壯觀場面,恐怕只能在影視劇里才能偶然見之吧。

  佛陀用六人共打麥子的譬喻,將六人比喻為我們的六觸入處,將麥子比喻為我們的色身。「如是愚痴士夫六觸入處之所捶打。何等為六?謂眼觸入處,常所捶打,耳、鼻、舌、身、意觸入處,常所捶打。彼愚痴士夫六觸入處之所捶打,猶復念求當來世有,如第七人重打令碎。比丘!若言是我,是則動搖;言是我所,是則動搖。未來當有,是則動搖;未來當無,是則動搖。當復有色,是則動搖;當復無色,是則動搖。當復有想,是則動搖;當復無想,是則動搖;當復非有想非無想,是則動搖。動搖故病,動搖故癰,動搖故刺,動搖故著。」

  佛陀的這段話其實大有深意,雖然讀著比較枯燥。我們普通人都有種種毛病,活著的時候喜歡種種享受,覺得人生一世,若沒有好好地享受一番,豈不是空在世間走一遭?所以叫「瀟灑走一回」。一部分多少也會顧及到來世,覺得應該為下輩子做點事情(或者為死後陰曹地府里准備點什麼,諸如古時的殉葬和陪葬品)。這輩子享受榮華富貴高官厚祿,便總是希望下輩子可以享受更高的級別與待遇(起碼不能低於目前)。這便是人類貪欲,所謂貪欲無止境,不僅今世婪,甚至連後世事情也提前打起了小算盤。可想而知,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念想,那便是「動搖」,也就不能把心思定下來,從此變得心猿意馬。經中所列舉的欲界、色界與無色界的種種天界都是不究竟的輪迴界域,都是屬於「動搖」的范圍。

  作為比丘當作如何?「正觀察動搖故苦者,得不動搖心,多修習住,繫念正知。如動搖,如是思量虛誑,有行因愛。言我,是則為愛;言我所,是則為愛。言當來有,是則為愛……若善思觀察愛生苦者,當多住離愛心正念正智」。我們為什麼會產生「動搖」?最大的原因在於我們心中有一個「我」和「我所」的存在。以「我」、「我所」為基礎,便能產生乃至非想非非想的執著(愛)。故我們要修習四念處,修習四念處好處,便是將我們的雜亂念頭一一加以收拾,從而心歸一處,做到心不動搖,繫念正知。(12.11.)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