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七)~N 在1263經中,佛陀對弟子們說:「我不讚歎受少有身,況復多受?所以者何?受有者苦,譬如糞屎,少亦臭穢,何況於多?」

  在1263經中,佛陀弟子們說:「我不讚歎受少有身,況復多受?所以者何?受有者苦,譬如糞屎,少亦臭穢,何況於多?」這裡的「受少有身」,指的是受到輪迴的次數比較少。佛陀為人天之師,對於眾生是充滿了期待,他總是盼望著眾生此生便可以把生死問題徹底地解決掉,而不希望眾生生生世世生死的長河中流轉。所以說佛陀對於眾生就好慈母時刻牽掛著遠遊的兒子一般。我們知道,一般來說在成就阿羅漢之前,須經歷須陀洹、斯陀含和阿那含三個階段。初果為初入聖人之流,需要再往來於三界七次;二果斯陀含為一來,意指還要到天界去做一回天人,再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一次,從此以後就不需要再來世間了;三果用是不還果,也就是不再生於欲界,在命終之後可以徹悟寂靜涅槃證得四果。有時候我們將羅漢四果細分為四雙八輩,除了第四果阿羅漢以外,其餘皆要不同程序地受到輪迴的影響,而這些並不真正得到佛陀的讚歎。故而佛陀在經中才說「我不讚歎受少有身」,無論是「一來」還是「不來」,自然都沒有此生徑直徹證聖果來得直接。

  佛陀對我們說,有生必有死,只要有這個「受身」的存在,就必然有苦惱的絲纏。在聖諦中第一諦便是「苦諦」——這決不是對現實消極悲觀態度,而是看穿了世間的本質所在。有時,佛教縱然教導世人要快樂觀地生活,但並不是說世間快樂的;相反,佛陀弟子們的反復教誡是世間根本為苦,快樂是極少且極為短暫的。佛法總是圓融方便的,便作為眾生,只要有色身的存在,就總是會麻煩不斷;同理,即便是有「受少有身」,也猶如少糞便一便惡臭難聞。所以佛陀弟子們說:「如是諸有,少亦不嘆,用至剎那,況復於多?」哪怕是剛生下來便死去的嬰兒也不值得去憐惜,因其雖是來世間剎那」時光,但還是受到了「有身」的染污對於這樣的少許染污佛陀也是絲毫不加讚歎的。「所以者何?有者,苦故」,一旦與「有」沾上了邊,就等於與諸苦產生了諸多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無常為苦,受有亦為苦。四聖諦中的「苦諦」,既可以視其為我的人生觀,也可以視作是世界觀,還可以將其視為一種生命價值觀。所以作為佛弟子來說,將「苦」作為人生的指導思想來對待,是十分重要的。具備「苦」的觀念就不會對世間諸相產生貪執與留戀,從而為今後的解脫道路作了很好的鋪墊。解決「苦」的最好方法,莫過於「斷除諸有,莫增長有」,也就是達到「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涅槃不動境地。(3.5.)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