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案
越州鏡清寺順德禪師問僧:「門外是什麼聲?」
僧雲:「雨滴聲。」
清雲:「眾生顛倒,迷己逐物。」
僧雲:「和尚作么生?」
清雲:「洎不迷己。」
僧雲:「洎不迷己,意旨如何?」
清雲:「出身猶可易,脫體道應難。」
——摘自《碧岩錄》
此則公案的要旨,正如圓悟所評唱,「衲僧家於這裡透得去,於聲色堆里不妨自由,若透不得,便被聲色所拘」。
禪僧亦雲:「簾頭雨滴聲,歷歷太分明。若是未歸客,徒勞側耳聽。」《頌古》卷32白楊順頌:鏡清明明知道是「雨滴聲」,卻問學僧是什麼聲音,如同探竿影草,旨在考驗僧人的悟境。僧人隨著舌根轉,說是雨滴聲,可謂「貪他蓑笠者,失卻舊茅亭」同上長靈卓頌,殊不知,「軒檐水玉,原系己身」。
若是真正無心,臻於放棄一切妄想的省悟境界,所聽到的屋檐下的雨滴聲就是自己,在這種境界里沒有自己與其他的對立。此時,會有好像變成雨滴的感覺,不知道是自己滴落下來,還是雨水滴落下來,這就是雨水與自己成為一體的世界,也就是「虛堂雨滴聲」所表現的世界。
由於僧人站在物我分離的立場上回答雨滴聲,所以鏡清予以批評。學僧反問鏡清如何體會,鏡清說:「等到能不迷失自己的時候就會明白。」
學僧仍然沒有領會,鏡清便入泥入水,對他說:「出身猶可易,脫體道應難。」——突破身心的牢籠,從迷惑的世界超脫出來還容易,要使道體透脫出來就困難了。所謂使道體透脫,即是使道體從其安住的悟境再脫離出來,重新回歸於聲色紛紜的現象界。「如果停留在『絕不迷惑』的小乘羅漢境界里,是絕對不可能解脫的。必須『和光同塵』,使自己覺悟的光明柔和下來,與眾生迷妄顛倒的迷惑世界打成一片,還要以最好的方法表現出自身的了悟境界,去教導人們。」
虛堂雨滴聲,作者難酬對。
若謂曾入流,依前還不會。
曾不會,南山北山轉滂霈。
——《碧岩錄》雪竇頌此公案
「虛堂雨滴聲」之所以使得禪機高妙的行家也難以酬對,是因為如果你喚它作雨滴聲,則是迷己逐物;如果不喚作雨滴聲,它不是物,你又如何轉物?「若謂曾入流,依前還不會。」《楞嚴經》雲:「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觀音菩薩的音聲入定法門,聽一切聲音,聽到「入流」進入法性之流,「亡所」所聽的聲音聽不見了,「所入既寂」,聲音寂滅了,清凈到極點,然後,對動相一切聲音、靜相沒有聲音,歷歷感知,卻一念不生。
雪竇說,縱使到了這個境界,也仍然沒有進入禪悟之門。結句以「南山北山轉滂霈」,形容越來越大的雨滴聲,以及聽雨者能所俱泯、即心即境的直覺體驗,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越州鏡清寺道怤(fu)順德禪師,雪峰義存禪師之法嗣,俗姓陳,永嘉人。道怤禪師幼時即厭葷腥,村裡的人曾強迫把枯魚塞進他嘴裡,他當隨便哇哇嘔吐不休。後求出家,並於本州開元寺受具足戒。旋即遊方參學,不久來到福建,禮謁雪峰義存禪師,發明心地。
道怤禪師道:「孤負(辜負)殺人!」
[「堂堂密密」一語,禪林中多用它來表示,真如實相或自性,朗然呈現於一切處,一切無不是它的現行。類似的說法還有「遍界不曾藏」。]
經過雪峰禪師多次點撥,道怤禪師由此信入,更無疑滯。後便留在雪峰禪師身邊,隨眾作務、請益。時人謂之小怤布衲。
一日,普請次,雪峰禪師舉溈山語錄雲:「溈山道,『見色便見心』。當道還有過也無?」
道怤禪師道:「恁么則不如道怤鋤地去。」
道怤禪師道:「嶺外來。」
雪峰禪師圓寂後,道怤禪師曾一度遍歷諸方,飽參禪德。初住越州鏡清,唱雪峰之旨,學者奔湊。後又應錢王之命,居龍冊寺,後晉天福初年(942)示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