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2012年9月19日,受重慶佛學院領導委託,佛學院佛照法師、開智法師、延定法師、照仁法師、崔永波老師等一行前往塗山寺,看望親近92歲高齡的重慶佛學院院長惟賢長老,並彙報9月15日舉行「重慶佛學院二十周年校慶」的工作情況。
佛學院幾位法師,渴望親近善知識,在他們的誠心請求下,惟賢長老做了如下慈悲開示。
一、莫忘太虛大師院訓「淡寧明敏」
你們作為重慶佛學院的教師,是生力軍、中流砥柱,要把責任擔當起來,為佛門培養龍象,為現代培養新的高僧,培養德學俱有的高僧,這個任務很艱巨啊!
真正來說,要把佛法、佛的法身慧命延續下去,必須要有德行,有學有德。在現在來講啊,就是既不忘根本,又有善巧方便的眼光和手段,展望未來,與時俱進,這個與時俱進很重要。
過去,我在太虛大師身邊讀書的時候,他寫了院訓——「淡寧明敏」。
「淡」就是對五欲的境界要冷淡,要淡泊,這樣才能持戒。如果追求五欲啊,為外境所轉,就不能持戒,所以必須要淡。
「寧」就是寧靜,要有定力,因為自己沒有定力啊,「明敏」也沒有用處啦。
「明」就是要有智慧,明白因果,明白善惡是非。
「敏」就是在行動上能夠適應形勢,所謂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機制宜,適應這個形勢,與時俱進。
二、牢記太虛菩薩「明理、利他、實證」的教導
另外,太虛大師教我們三句話:
第一句,勤學明理以傳教;
第二句,舍己利他以成行;
第三句,真修實證以成果。
第一句的意義呢,修學階段必須要「勤學明理」啊!
弘揚佛法的根本在僧,重點就是要把教理搞清楚。佛法大概怎麼樣?印度佛教、中國佛教怎麼樣?歷史源流怎麼樣?各個宗派的基本要點是什麼?都要明啊,佛法就要明,這樣才能傳教。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以盲導盲。所以,第一個要「勤學明理以傳教」。
第二句就是「舍己利他以成行」,這句講的就是菩薩精神,能夠舍棄自己的利益,利益眾生,以利他為前提,這就是菩薩行。
太虛大師在漢藏教理院,專門講的有「今菩薩行」,我親自聽他講的。所以,「今菩薩行」必須要做個現代菩薩,他就自稱為菩薩。他有首詩:
我今學修菩薩行,我今應證菩薩名;
願皆稱我為菩薩,比丘不是佛未成。
他說:「希望大家稱我叫太虛菩薩,我不是比丘,比丘戒是非常嚴格的,也不是佛,未成功,我是個菩薩。」
這個精神很不錯的,做現代菩薩,做今菩薩,所以這句是根據「淡寧明敏」那個「敏」字發揮下來的。
三、發揚禪宗的離相修善精神
佛法啊,博大精深,我們自己也要心胸廣大。禪宗的禪,就代表佛心。佛心是什麼?清凈廣大正直平等慈悲,這是佛心。以這個佛心呢,才能夠容納一切,象虛空一樣包含一切,才能度己度人,所以禪宗是佛心宗。
那麼,這個具體精神呢,就是六祖大師開悟的,在《金剛經》里的兩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是條件,能夠無所住才能生清凈心。無所住是什麼?不要著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乃至於一切相都無所住。
生什麼心呢?廣大心。就是文殊菩薩的大智、觀音菩薩的大悲、普賢菩薩的大行、地藏菩薩的大願,就以「悲智行願」作為心,由心發動行。
所以,《金剛經》這兩句話,意義很廣大,非常的大,這是《金剛經》的精髓,也是大乘菩薩行動的指導。
唯識學呢,講萬法唯心,徹底凈化心靈,心凈國土凈,心染國土染。而空宗般若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說,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遠離一切相,廣修一切善,這兩種啊,是二而一,辯證的統一。
四、續佛慧命,須「學修一體化、生活叢林化」
所以,我剛才說的這些啊,作為一個佛教徒,真正要把這個法脈傳下去,使正法久住,能夠續佛慧命,就必須要照做。過於保守也不行,山門都不能出去。太過於開放、隨俗,完全旅遊化了,也不行。這個要把它看清楚。
所以你們這些老師啊,培養法門龍象,培養現代高僧,身負重任,非常艱巨啊。所以,這個對於學僧來講,「學修一體化、生活叢林化」相當重要。
這兩句呢,是1992年我在上海龍華寺參加由趙朴老主持召開的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來的。
五、挽救「功利主義」對佛教教育的危害
因為沒有提出以前啊,全國的佛學院,不管是國家級的、省級的、初級的,教學方針都很亂的啊。這個叫啥子,那個時候,佛學院成了個洗腦筋的地方,學佛學而反對佛學,成了這樣的趨勢,學僧出來啊,講地位、講工資,佛學院教育成了一個功利主義的教育。所以,為了挽救這么一個業力,在上海龍華寺,趙朴老主持召開了這個座談會,就提出這兩句話:「學修一體化、生活叢林化」。提出以後,逐步逐步推行了,這個風氣才逐步挽轉過來。
這是佛教教育,特別是漢傳佛教教育發展的一個源流。當時,在佛教教育界里,除趙朴老以外,有妙湛法師、妙善法師、上海圓明講堂明暘法師,好幾個大德都在,所以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那個會議非常重要。
從那個會開了以後,正本清源啊,辦佛學院的方向,就比較明確了。對這個歷史源流,大家要曉得。
現在我們責任艱巨,法門龍象的培養是重點。
我還是不斷在學習,法門也需要學,活到老學到老,這是我一生的志願,學習無止境啊!
(重慶佛學院開智法師據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