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關於對號入座的續......

關於對號入座的續......

  第二種誤區現象是從正確發心開始,的確是為追求解脫成就佛道學佛。但這種發心是否就能持續下去?是否就能保持永久的純正性呢?

  我們知道,發心是一個開始,只是一念的力量。而這個剛剛生起正念嬰兒一樣,力量非常微弱。相反,凡夫心的力量卻非常強大,因為它來源於無始以來的生命洪流,其力量往往比我們想像的更強勁。只有當我們發起強烈的出離心菩提心時,凡夫才會暫時退避一下。就像貓出現時,老鼠就知趣地躲進洞里。

  但我們的心不會總是處在這樣的狀態尤其是當我們做事的時候。我們住持道場、管理寺院,免不了要應酬復雜的人關係;到各地弘法、開設講座,也免不了和各種類型的信徒打交道。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就忘記了當初的發心,甚至將事業成就當作修行目的事實上,我們發出離心菩提去做事,最終所要成就的正果是解脫,是無上菩提事業只是其中的一個副產品。

  遺憾的是,多數人在做事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忽略了自己的初心,逐漸背離了最初的目的。尤其在事業有了一定規模之後,我們甚至也會世俗人那樣,希望這項事業越做越大,希望這項事業超過別人,而忘記了修行人應以怎樣的心態來做事。於是乎,所有的凡夫心都回來了。隨著事業的發展,對事業的貪著也在成正比地增長。事業開展得越大,對事業的貪著之心就越強。雖然從事的是佛教事業,但和從事世俗事業的心行運作規律是一樣的。

  無論是對佛教事業的貪著,還是對世俗財富的貪著,兩種貪的本質並沒有什麼區別。當然,弘揚佛法或護持道場利益很多人,它所成就福德,和貪著世間名利成就果報截然不同。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兩者在主觀上所成就的貪著之心沒有絲毫不同。就像在我眼睛裡,無論是放上金子還是沙子都同樣有害。

  很多做的人,包括護法、弘法乃至修行的人,因為在知見上沒有過關,對做事應該持有的心態不能正確認識,所以在發心過程中自覺地落入了凡夫心。這種情況佛教界還比較普遍,雖然在客觀上成就了一番佛教事業但也在主觀上成就了典型的凡夫心。事業發展到相當規模之後,甚至形成了山頭主義、本位主義、宗派觀念。其實,這些都是我執的表現。因為我也在隨著事業一起成長,到最後和修行完全是兩碼事了。表面看起來事業很輝煌,弘法的影響也非常大,但我執和貪著之心也在與日俱增。

  明白這個道理極其重要,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可能都沒注意到這一點,所以接二連三地栽了進去。我也是因為近期思考菩提心的問題,才發現了這個道理。雖然道理簡單,但意義非常重大。尤其是同學們來說,因為我們現在開始把握還來得及。如果我們能發起猛利的菩提心,並調整好自己的心行,在做事過程中就不會被事業所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