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奇妙而無所不在的緣
佛法認為世界的生成與毀滅都來自因緣的聚散,所謂「因緣成世界、因緣滅世界」。因此,佛教對世界形成的解釋,簡單說就是「因緣因果」。在佛教的經論中,關於因緣的解釋很多。在《阿含經》中有這樣的偈子:「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是佛經中比較著名的偈子,關於此偈,在佛陀時代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佛弟子馬勝比丘在城中乞食,他行走時舉止安詳,威儀具足。舍利弗尊者當時還未出家,並且是個外道,但見到這位比丘的儀錶後,立刻被他表現出的風度所吸引,生起恭敬之心:憑此人的氣質,一定不是等閑之輩。不由自主地上前打聽:「我見您氣質非凡,跟旁人完全不同,能告訴我您的師父是誰嗎?他一定是位解脫的聖者,他的主要思想是什麼?」馬勝比丘回答說:「我的師父佛陀是一位了不起的智者,如果您有不明白的問題可以去請教他,他一定能回答您的所有疑難,我出家時間還短,許多道理還不清楚,不過在我們的僧團中經常念誦這樣一個偈子: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舍利弗聽後,覺得大有深意,於是皈依在佛陀座下,後成為佛陀十大弟子中的智慧第一尊者。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中的「諸」,是眾多及一切的意思;「法」是指宇宙間的一切現象。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可歸於法的範疇,這些法從哪裡來呢?從因緣中來。《雜阿含經》進一步解釋道:「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其中,「集」是生起、產生的意思;「因」是諸法生起的主要條件、殊勝條件、親近條件;「緣」是諸法生起的次要條件、一般條件、疏遠條件。佛法認為,宇宙人生的生成滅亡都由條件決定,條件聚合時法就開始生起,條件解體時法則開始敗壞,重又歸於虛無,一切諸法都無非如此。
比如從種子生長為大樹,這一成長過程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呢?種子是其中最重要、最親近的條件,而生長所需的陽光、水土,則是次要的、較疏遠的條件,但無論這些條件是親是疏都缺一不可。如果我們認為種子就是一切,而忽略了陽光、土壤等外緣的幫助,縱使再好的種子也無法發芽,更不必說成長為一棵大樹;反過來,若有充足的陽光雨露而沒有種子,就更是無稽之談。因此,無論是親的條件或疏的條件都同樣重要,只有眾多因緣和合才能成就法的生起。再如我們的這次講座,也是因緣的和合體。有法師來講課,也有在坐的諸位聽眾,還有南普陀弘法部舉辦這次活動,以及講堂的存在,只有這眾多條件的共同參與才能成就這次講座。
關於緣起的定義,經典中如是說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緣起就是「此故彼」的關係,「此有故彼有」,是說因為具足這些條件,然後才有某種現象的生起:一張桌子是因為有了木料、木工、鐵釘、油漆、工具等等條件才形成,因為此處有這些條件出現,所以彼處才有物質出現。「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是說一旦聚成桌子的條件敗壞了,桌子也就逐漸消失。不僅桌子如此,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條件來決定它的生存和消亡。由此可見,每一種法的形成,也都離不開因緣的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