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法師:在生活中運用佛法 圓滿自己的人生(寬昌法師)

在生活中運用佛法 圓滿自己的人生

寬昌法師

談到佛教,首先要了解「佛」。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佛專指釋迦牟尼佛。他降生於公元前六二三年,族姓喬達摩,原名悉達多,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國王凈飯王的太子。針對當時印度種姓和階級劃分的不平等現象,看到眾生遭受生、老、病死苦痛,為了打破社會不平等現象和救度苦難眾生二十九歲時放棄王位出家修行,三十五歲印度菩提伽耶大菩提樹下,覺悟宇宙人生真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悉達多太子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意為「釋迦族的聖人」。梵語釋迦牟尼,華譯為能仁寂默。佛是覺悟的意思,具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義。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十五年,談經三百餘會,度人無數,約於公元前五四三年,在拘屍城外娑羅雙樹下進入涅槃,世壽八十歲。

釋迦牟尼成道後為橋陳如等五比丘宣講四諦法,佛為佛寶、四諦法為法寶、橋陳如等五比丘為僧寶,自此佛教具備了佛法三寶。後來弟子們將佛宣講的經典結集起來,成為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佛教自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傳入中國,經過傳譯和發展,在隋唐期間達到鼎盛時代佛教大乘八宗的成立,完成了印度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後經中國傳播到世界各地。

如剛才所說,佛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含義自覺,是自己覺悟宇宙人生真理,超越三界凡夫;覺他,是以自己的覺悟行法,引導眾生學修覺悟,使眾生皆得大覺大悟;覺行圓滿,是功德圓滿,以超越菩薩而完成究竟的佛果

佛教與其它的宗教不同,將佛做為覺者的先導,只要我們遵照佛陀覺悟之道依法修行就能成就佛一樣的覺者。佛陀針對不同的需求,所講述的「八萬四千法門」旨在讓人們從不同的角度進入解脫三藏十二部經典給我們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方法,引導我們在現實生活自利利他,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讓大家都能像佛一樣地自在解脫,像佛一樣地圓滿庄嚴

佛教經典眾多,思想浩如煙海。本文只從釋迦牟尼佛對人生的教育和佛法生活意義方面簡要論述,希望大家佛教思想有個初步的認識。

一、拔苦思想人生

拔苦思想佛教基礎思想佛陀初成正覺後,即為橋陳如等五比丘宣講苦、集、滅、道的「四諦法」,讓弟子們「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在這個四諦法中,苦、集是世間因果原理,滅、道是出世間因果原理。由於「集」的業因招感,有了善惡果報,產生生輪迴苦痛。如果我們在人生當中,脫離六道生死苦痛證得解脫(寂滅),離苦得樂,就要修習「八正道」。確定正確信仰,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就所願。

二、修善思想人生

修善思想佛教主體思想。佛在經典告訴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止惡修善是每個佛教修行的准則,止惡是讓我們在身口意三業當中不做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嗔恚、邪見十種惡行;修善是我們廣做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十種善法。在生活中沒有生起善行讓它生起生起善行不斷增長,沒有生起惡行不要生起生起惡行讓它停止,就能增長善法,趣入解脫之道

三、緣起思想人生

緣起思想佛教的中心思想佛教認為,世間萬物的產生是各種因緣(條件)的結合,一切「因緣」而起。其間的原理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從人的角度來說,人生生死在於「十二緣起」,沒有斷除無明煩惱就會不斷地在「六道」當中生死輪迴在我們的人生當中,如要脫離六道輪迴,必須用戒、定、慧三學斷除貪、嗔、痴三毒,斷除煩惱證得菩提

四、因果思想人生

因果思想佛教的主要思想。從佛教思想來說,世間上的一切,皆有「因果關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報應,如影隨從,沒有絲毫偏差。因果有三世因果,過去所做的惡因,感召今世苦果今世所做的惡因,感召來世苦果。佛在經典中指出:「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在意的是前因,而凡夫眾生只重視結果,說明了凡夫聖人之間的差別。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活在當下」,多做善事,廣集福德資糧,種植聖因,則能成就菩薩行果。

五、中道思想人生

中道思想佛教的根本立場。「中道」是中正不偏的意思,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對於中道思想,我們從生與滅,斷與常,一與異,去與來幾個方面來看,很多宗教學派對於事物看法往往是獨下定論,產生偏執。其實世間萬物,都沒有絕對的定理,一切都是相對而言。我們在生活當中,總喜歡自己的喜好來面對環境,最後因自己的執著煩惱不已。如果行於中道煩惱執著自然而去

七、平等思想人生

平等思想佛教解脫思想。在佛教經論中提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體現出佛教沒有高下貴賤深淺的「平等思想。不管是何人,在本質上都沒有差別佛性「在佛不增,在凡不減」,差別的是各自的行為和思想。佛菩薩能夠「以無礙眼,等視眾生」,所以證得平等正覺,悟到一切法平等真理凡夫之人,多以身份、地位、財富來以貌取人,只見現象,不能徹見本質,如要證得平等法身,需要平等其心

八、慈悲思想人生

慈悲思想佛教的普度思想。慈能帶眾生安樂,悲能救他們的痛苦。《觀無量壽經》雲:「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佛菩薩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悲憫心對待一切眾生,因此能夠救拔眾生身心方面的苦痛。我們都能慈悲善良心態面對眾生世間就會減少很多煩惱痛苦,因為沒有差別的愛才是平等大悲。心與佛相應,就會成佛;心與煩惱交織,永遠也不能與佛菩薩等同了。

九、解脫思想人生

解脫思想佛教的究竟思想解脫是脫離煩惱束縛,得到自在解脫,因此在佛教,「解脫」與「涅槃」通用。修學佛法的目的在於脫離生死輪迴,從生死輪迴的此岸到達解脫自在彼岸。在現實生活中,因自身的貪婪、塵恚、愚痴不去持戒、修定、生慧,生活煩惱痛苦的交織中。不去反觀內心,改變行為,總是怨天尤人。這時應該遵循正道,解行並重,三學相應,堅持下去,則能達到「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的解脫境地。

十、普賢十願的踐行意義

普賢行願是佛教的修學典範普賢菩薩是「華嚴三聖」中的大菩薩,他行菩薩行、求一切智,修集了菩薩救護眾生的無邊行願,是大乘佛教徒在實踐菩薩道時的行為典範,也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普賢菩薩平等敬禮諸佛,以實語稱讚如來,以無分別心廣修供養,以實際行為懺悔業障,以清凈隨喜功德,以慈悲心請轉*輪,以解脫心請佛住世,以謙卑心常隨佛學,以歡喜心恆順眾生,以利生心普皆迴向。在他的「十大行願」中,佛與眾生平等慈悲喜舍相應,願望和行為結合,覺悟中普度有情解脫究竟為根本,那麼,我們為何不去向他學習,和他一樣解脫自在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