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法法師:《八大人覺經》開示 第三覺知

第三覺知 原文: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知足守道覺 大人(指佛菩薩)所覺悟眾生亦應覺悟,故佛以自覺之道而欲普覺一切眾生故說此經。迷而不覺而是眾生,故覺悟是為令諸眾生生死苦之悟。 學佛者需常覺知足,安貧守道,把凡夫身心漸而變聖賢心。為何?心靈良葯即「佛」。醫王及葯方,原因佛是諸天導師,歸依「三寶」是一切眾生良友。能守「十善」即有人天福報。 貪心不除則內心存無厭足之心很難,故貪求無厭。若內貪外求一定生死輪迴,有生死一定有無量眾苦。若外著多求境物,即所謂貪求無厭為眾苦之本。佛是無煩惱自在解脫者,佛法目的使人成佛佛教至高無上的佛,有菩薩也有天神,但佛卻與其他宗教的神上帝完全不同。 一般對佛(釋迦牟尼佛)看法通常在歷史學家對佛是二千伍佰余年前印度一位思想家而已。但在佛教徒的內心世界佛教的創始人(稱教主);因在無盡無量世界中,無量諸佛中的一位佛,佛是理智情感能力同時達到最圓滿的人格,又稱大智大悲、大能者(全智全悲)。佛法與其他宗教不同點的不是萬能亦不能賜每位眾生解脫,只有教導如何解脫、如何努力去做,得解脫憑自己本事(因不能判天堂或判下地獄)。所以佛是人人嚮往特徵(佛性),人人俱有特質,是達到至高境界。故一切人類眾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所謂具備平等大悲大智,其偉大及深廣處,建立在一宗教之上。 總之,佛法教人需有自尊自信使自己從生死痛苦解脫出來。今難得之教導方法,我們應珍惜,開顯本具的佛性使人早之完成最圓滿境界的人格。所以無厭足之心,必應更發心增長智福,減少罪惡之行,多求喜舍之心,以達常念知足為樂。少憎憤嫉妒煩惱之行,心行種子久而平靜常存心中,根深蒂固久之不容易消滅。一旦遇上外緣,抗壓性強即不易感染,然而發作再啟新業緣由於本質是凡夫,根本煩惱未斷盡,生死煩惱還有。 如果人人常有「知足守道,唯悲是業。」知足者無掛礙無恐怖,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富者越苦。為何?因無恐怖才是無苦惱,所以了達富貴如浮雲,唯一心念一句佛號至事應不亂即是「一切智(二乘)」。念至理一心不亂即是「道種智」(菩薩乘)及「一切種智」(佛乘)。一切智破「見思」斷分別我法二執。道種智破「塵沙」斷俱生我執,一切種智破「無明」斷俱生法執。 學佛了知,二執(一) 眾生執-眾生不空謂之我執,(二) 萬法執-萬法不空謂之法執。故悟一切法,皆為自性,其體、本空,名得法空。 一斷一切斷三惑齊斷方是真智。吾人應當觀三界牢獄,視生死冤家不貪戀世樂,極樂家鄉厭離娑婆欲求極樂。唯佛是念,惟智慧是求,故雲「惟慧是業。」唯有修證的學佛者,能夠常有:「我與諸佛同一體」的境界,而十方諸佛卻亦時時刻刻「我與眾生同一體」的境界中。唯有此種深厚境界內興起的大悲博愛方是平等的、無偏見的、最徹底的、最圓滿的和超越一切的愛,故稱眾生平等」,當然亦是同樣的諸法平等佛性平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