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覺知 原文: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布施平等覺 眾生在迷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名之「本覺」又名無明不覺。為何?因眾生妄見貪、瞋、痴而生死輪迴,唯有不造業才能解脫,亦是解脫辦法。能止生死而為涅槃 「必諸惡莫作」即葯,能破煩惱而為菩提「必眾善奉行」即病。換言之,無所為而有所為方是無執著無妄見即無三毒自然無三界。如去三界必超三界,自然即是出離世間了。所以三界如同生死,幻生幻滅。我們能少貪即無貪之苦,多布施即無怨憤心。多喜舍即少結惡緣,多廣善緣即無怨親債主,少計殺即無舊仇新怨。苦惱之境,逼追於身,怨恨之念聚積於心,一時交接不能自拔,故而形成種種不道德行,而造種種諸惡緣。 在六度萬行之首-「布施」。菩薩欲莊嚴凈土成就菩提,須行布施。在維摩詰經佛國品雲「布施是菩薩凈土」。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菩薩能行怨親平等之施,害我者為怨,愛我者為親。智度論雲「慈心廣轉,怨親同等」。孟子雲「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故以平等治怨也(不念舊惡),怒怨可「解」 不可「結」。所以解怨釋結不得重惡,故世間人教育戒惡向善之道該多提倡教導,改惡向善,歸向理性,以「無善無惡」做道德准則,保護自己是「無善」,防犯他人造業是「無惡」,在佛法中即是「佛性」。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老子曰「善者是善人之師,不善者是善人之資。」可見由惡轉善改過自新,學道人不念舊憎,平等一體而現。共受布施之惠,否則與慈心相違背。學佛者需把習氣改掉,壞念頭去掉(以戒為師),尤其行者名利需淡泊,才能以「戒定慧」修「五蘊皆空」。我們佛法盛行,應該在人心上、生活上做持之以恆工夫,方入清凈自在感的心境。 我們當知惡人,本非生來即惡,乃是由於失教與染習而成的,能回頭即彼岸而以此共勉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