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俊法師:新春相勉獻四語

新春相勉獻四語 仁俊法師         學佛法的涵義,簡括地說:學新。菩薩因地與佛陀果地,所學所證的法界、法性,一切都是徹新徹真--永恆的超時空的新與真。顛撲不破推翻不了的「最極究竟」的佛法,就建立在此最新最真上。因此,釋尊所詮示的「三法印」,把整個現象與實相(實相從未離開現象),都顯發得歷歷晰晰、了了決決。理解了這,就會肯認著:學佛法,就是學做最新最真的人。肯得學新學真的人念頭受到佛法的導照,意興煥發、昂躍,透脫了沉鬱與枯寂的籠閉;眼前體觸世法倏變,識量卓犖、高曠,汰除了褊窄與偏激的陋躁。所以,學佛法邁入了大路頭的人則能從最新最真的理致中,歷次地學習、進展、擴充為最新最真的人。         新--生動活脫得不滯不避,明明切切地面對一切,透出透入大創辟,決不佔縱累自他。真--修為體踐得必凈必充,快快健健地命獻(凡俗)有情,耐荷(義苦)耐涵(化害怨)平(等)顧恤,決定助慰效佛聖。意勢韌果,而志性摯淳的菩薩行者,一發心--頓改舊觀,莫不注目、注力於這樣的新與真,學菩薩道的吾人,體肯而勘驗這樣的新與真,就得倡踐下列四項: 一、直來直去不溺不了         修學一切佛法的共行--直心,心持直、用直了,向上看得高遠,向前看得寬廣,向下看得平正。最重視「三世」、「三生」、「三業」等的佛教,向上看得高遠了,則能信解三世因果,把握現在,懺悔過去以振發未來;向前看寬廣了,則能淬煉生命開創的力量,擇取生活鑒勵的范型,肯認(於)生死(中)修發的(偉大)作用;向(當)下(自己)看(做)得平正了,則能對治身形的缺非,約檢語言的綺妄,省防心念的倒逸。做人,能這樣的把心提高了,用健了,(堅恆地)策正了;正得不偏不阿,必(觀)中必(行)正,念頭意底的直心「現行」頻數,所見所作的一切不離不忘一片直心;直心成為一切活動中的標誌、主導者,貫徹著堅毅與雄渾,身心的施展與趨向,則必然浩浩蕩盪地來路寬去路大,不了生死而即視生死解脫大乘道的特徵與重任,憑的就是如此的來路寬去路大。大乘行者注視於此,才真能從寬大、正直與精嚴中,學菩薩因地中做人、為人不茍慳,瞻佛陀果地中教人、度人必盡致;不茍慳與必盡致,乃是構建成大乘堂室的雙柱。         諸佛所證覺的知與行,與世間一切學思不同處:直直了了,平平持持。世法透脫得明決快捷,不為情見葛藤纏裹、刺割,能為眾生築鋪坦道,作抵達彼岸的駕駛者;佛法印悟得凈遠廓朗,化為智潮義雲燦涌、顯揚,堪為世間豎立游標,作點喚迷津的嘴手者,無一不從這直直了了中翻身豁眼,平平持持中振氣練心的。直得一念惑業也釀不著,平得一切智業都持得了,修學的信解、興神與根機,就這么漸漸正純、奮旺而犀利的。這樣看,直於修學歷程中,多麼重要!         道心的別稱--直心,學者扣入了道心之門所見所學的一切,則無不歸於正、行於正。正,成為體思、照見「法性」與「准量」,無明與愛染被調伏得不逗撩,不蓋縛的,心門則洞豁得直見三寶。修學中唯一的「大事」與「大念」:直見三寶,安身立命發心創(覺法身慧)命,都憑著直見三寶作前導,做後盾,為中堅,這更顯出直心的重要!         正道中來去得正見增上者,我見我所,全為正見監控、警治得沒彈展、竄冒餘地佛法成為身心的鼓舞、激提與導趣,從此,就絕不茍同或偏向凡小的溺與了。 二、深入深攝能沉能發         學習、「習應」得於三寶中直來直去,這是從凡俗體悟聖真的第一要著。准準的的地把緊著這,才會脫離險徑黑道,從凈光中明觸一切、安心深入。         學佛法最重視的--明,明決中將漏染對治得不留連、回顧,知行上了卻私圖掛絡,抬頭舉足向上、向前的大步驟,就不肯兜圈套、玩光影。修學中的命光透過了智光的啟發、導照,厭絕了淺泛、庸俗、低劣,眉棱昂揚中展豁的氣宇,向前看透了當前,向上探觸著無盡,無盡中擴開了無量,邁進得無邊(限際極),世間的一切則無足「當意者」。從這番無足當意中脫落得凈豪、寂平,世法上了沒得失佛法中整體頂撐,「沒量大人」就這么起步的。         從高瞻遠矚中學沒量大人,精勤不已,對菩薩志神與佛陀知見--大菩提,多少有些領略、契會,心念佛法察注得不旁騖、能正視,佛法光明則燦現眼前。         光的特義:明暗不昧(永如此),安危(窮通)不隔,生死不忘(正法),理會也使用得如此的光,信解與解行中面對目見的一切,大有新新非故的感受、獲致,空想與幻覺,從此一股腦兒盪絕得廓廓清清,菩提道便這么健健穩穩地邁入而暢通。到此境地,大乘所說諸佛加持力,自信、自驗得不惑不脫,對深法與妙義,則不再有驚畏之感了。獻身為法與捨身持法的決心,怎也不會忘卻,不肯推讓。         深法,約(空凈)無形說:是普遍於一切諸法的(真實)法性;約有形說:即一切諸佛所詮演的經教。「深入經藏」,乃是釋尊在世及臨滅時的「囑咐」:「法依止」。大乘者的修學--長時大空的練磨、透達,從有相有依的解行中,明正地漸入漸入,久之,深入無相無依,無功用而圓證法界性,當發心時,必藉經藏作依准、做指標。整個真理的詮示--經藏,深入經藏而深觀,遍見真理的全貌;從真理的全貌中深入深攝佛法的心肝、骨髓,才能「從佛口生,從正法生......」,成為一切諸佛真實佛種。         於生死中肆應得力真德足,手快眼明,成為真實佛種,殊非易事!這就得有自知之明:善根福德因緣,薄弱或缺乏得甚至等於零,提警自己:自愧自學,著意沉斂,著力備儲;沉斂備儲得惑習「損減」,根力「增益」,出世為人,發揚與倡踐的,言行一致,才不肯浮光掠影,昧己誤人,招惡因果! 三、廣接廣度必切必真         囑咐融心養慧命--從佛口生,正聞熏意長法身--從正法生,生死中的業緣之命,無間地受著這二生的勖勉與歆敬,智見則能導轉與無明相應的情(有取)識之命了。學佛的正向:向法、向善。正法與凈善配應、徹貫、交融得篤淳,善根法力於日常、非常中實驗得明細切實,絕不肯被「無記」昧略、含糊、掩蓋過去。因此,與一切眾生相見相處,法,用得直遣自家情見,不嫌厭眾生情見;善,作得直破自家惡(邪)見,不輕賤眾生惡見。一等氣量與超等胸際的行者,總是如此的學佛度人,度人學佛的。於生死中耐得決性發得透心者,端憑這樣的器量與胸際。         成就菩提願的惟一要著:若死若活都不離開人際、人間佛法人間,法性與人性,從佛陀眼光看來,其關係密切得極難分解。因為人間雖也有其他有情殖育、蕃衍著,但是,活化與繁化人間主體、主力者:卻是人。因此,一切人便成為人際劇場中,舞台上扮飾的多型多姿的腳色與演員。人際間一切的悲劇與喜劇,離開了人就要停鑼歇鼓了。佛陀特別重視人的原因:從因緣的相依相成中,填平了人為鴻溝--不再演悲劇而盡演喜劇。人,透過了清凈法性的啟迪,了悟而通廓、凈化了人性人性與法性融而為的人,說出來做開去的,盡讓人不出自我氣息,看不到自我氣勢,與一切人相見相處,總是和溫得令人喜樂快暢。菩提道上走得眼豁胸敞,做得肝鮮膽赤的,大多具有如此的氣色與氣象。         菩提願面對的:「生死道長眾生性多」--一切泛俗人類的種種雜異性習,這都是菩薩所接引與拯度的對象。度的涵義:「無極」--永無了期,於生死道中無極、無了地廣度眾生所需的條件:1.忍苦而「體怨進道」,誓不退轉;2.回福而感報眾恩,熱烈懇勤;3.積智而觀法(性)空寂,盡遣慮畏。這三者中的2:懇勤--「親切」;真親切的形成,從福慧植積中察驗、顧護的一切雲為與應對,總是親切得無微不至,無時或忘,現為座銘,化為心聲--疾呼(本願)兌現。大菩薩無極、無了的廣接廣度,看得做得最急需、必須的,莫過於、重於親切了;因為親切乃是「真實」的同義辭。發心菩薩道,務要將親切與真實,現為座銘,化為心聲,才不會昧卻菩提願,敗壞菩薩行! 四、久瞻久效大守大為         菩提(誓)願真的成為菩提心的策發力,治絕了賤劣性,一切時處則都能鎮毅得不盪搖,也能奮躍得不遲徊,脫卻腐舊相了。這等人,看起來盡管平凡得很,實際上已可稱為「大心凡夫」。大心凡夫的表徵:「心健無能壞」,最健的心--大菩提心,菩提願成為大菩提心的底襯、中持與前導者,就越發健而又健了。健得真抬頭、發大心者,頭總是抬得直學、直追諸佛菩薩,心總是發得直愍、直助一切苦惱眾生,念頭上面前,盡將諸佛眾生等觀等(崇)重,肯得如此發心、存心與運心,心地與心量則開通得遍遍平平了。從諸佛菩薩的無上勝德說,一切眾生定須仗此勝德,始能得拯得度,這就應該特別崇敬諸佛菩薩了。諸佛菩薩因地修行中所握攬的本誓:久與大。大乘小乘的劃界線,就在於這樣的久與大。深入此界線而上進不已,才夠資歷稱為「大乘種性」:集一切正法於一身,於一身中忍可、受用正法之樂,於苦難中照拂而拔脫沉淪眾生。         發心菩薩道者,唯一積極著意、著力爭取的:大乘種性,別無他求。育培大乘佛種性的親因、正緣:「攝取」一切諸佛無量無邊的勝凈福慧、健雄悲願。這樣的攝取,既超時空也遍於一切時空,得於長時大空中久學久修、廣觸廣應。久學中上瞻諸佛一切功德,瞻注得與諸佛同在(空凈),與眾生(共)同(倡利)行,從如此的學中起修而久修,誠效而堅效諸佛菩薩,利行與空凈契應得透明透公,才會廣觸廣應得活絡通見,了無好惡賤貴之念。         作為諸佛眾生之間的橋梁的菩薩,一發心,目光就上瞻諸佛、下注眾生,充當諸佛眾生間的接線生、通訊員。菩薩這條線接得極長極廣,超(估)量的諮詢通(遞)得極靈極准;尤其能將諸佛法音巧妙地播演得遍布到有情界每一角落,更能將一切眾生迴音匯報到諸佛面前,這工作真夠艱巨而累重!究從何處獲得充電加油?一句話:目光不離諸佛諸佛因度眾而成佛,所以也就連帶地忘不了,舍不開眾生。久瞻諸佛的目光亮豁了、燦徹了,也就必然地效學諸佛的遍觸遍應。明觸中觸的了無所無所遣,遍應中應的絕無所無所棄,就這樣,所守者大--不失諸佛體統,所為者大--不(損)誤(且為)眾生(培造)根基。         學菩薩必具的三心:「直心、深心、大乘心」。心直得直透自我,直學佛道;直久了,必能深會佛道佛道深學得以諸佛之心待諸眾生,耐眾生苦而「甘之如貽」,敬之如佛,就握得著大乘心。最新的生命之光--大乘心;心,活躍在最新的生命之光中,氣象便同春晨之暉般的燦溫、凈美、熙和了。菩薩的總體表徵:春--永恆而充實的青春者。學菩薩道,就是發揮永恆而充實的青春氣象:為人間世創造出欣欣向榮青春(相續)常住。         時節又屆新春了,本人謹獻四語與諸位菩薩們相勉:一、直來直出不溺不了,二、深入深攝能沉能發,三、廣接廣度必切必真,四、久瞻久效大守大為。 十二月十八日寫於新州同凈蘭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