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定法師:欲除煩惱須無我

欲除煩惱無我

超定

我人發心進趨菩提,若以自性見,尋求斷煩惱、了生死,到頭來總不免於幻滅落空的下場!若人本著後有愛的痼疾,欲求他方樂土來世歸宿,又何能見佛悟無生
 

佛法特質所在

  緣起我是佛法不共世間外道思想特質。佛教的三大真理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依此印證是否是佛法的準則。合乎此理則是佛法,違反此者,即使為如來金口所宣,也不佛法。然而,真理是唯一的,無差別的,何來三種之異?當知,三法印以諸法我為中心,從無我而貫通無常與寂滅。諸法緣起緣起無常無我通達無我我所故,即得涅槃寂滅。無常與寂滅乃建立於緣起無我基礎上,依緣起無我而詮釋世間無常,也因了達緣起無我故,證得出世的涅槃。在理論上說,偏離無我的法印而說無常與真常,則諸行無常成為斷滅見;涅槃真常,無異於常見。佛法是離二邊的中道法,常見與斷見是極端的惡見邪論,怎會是佛法真理如來法印呢?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由無常無我無我而無生,這是修證次第的說明。偈頌顯示世間生滅無常無常故苦;無常苦滅,乃得出世之寂滅。至於如何從無常生滅,到達涅槃寂滅,頌文語焉不詳,未作清楚的交代。依三法印來看,很顯然地,諸法我是生滅而寂滅的轉捩點,也即是凡夫生死聖人解脫的分水嶺。由於體悟緣起無我智慧,所以轉迷成悟,於無常相續世間,轉向出世無生解脫

無常生滅涅槃寂滅,在常人的意解中,把它看成截然對立的二法;三法印,前者是無常,後者是真常,如天堂地獄生死涅槃,南轅北轍,怎麼貫通起來?這必須從緣起深義去體會。緣起含有生滅與寂滅二義,生滅緣起和合與離散的過程,幻生幻滅的現象;寂滅是緣起的如實相,諸法的本質--畢竟空中無生亦無滅。古德說:「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眾生無明,不知緣起法性,為虛幻的表象所蒙蔽,順境起貪,逆境起瞋,生生不已,輪迴不息,這就是諸行無常世間真相。了悟緣起性空,我執不起,當下寂滅現前。諸法寂滅,本來如此;今修緣起正觀,通達諸法無我,由無常生滅而歸趨於涅槃,不過返本還原,體現其本來面目--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並沒有減掉什麼,增加什麼!

煩惱菩提

  斷煩惱,了生死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目標煩惱是什麼?煩惱如何斷?何謂生死生死如何了?通常解說,煩動惱亂,使我人不安的不良心理名煩惱。大乘法唯識,把煩惱分為六根本惑,二十隨惑。綜合一切煩惱,實不出貪瞋痴三毒。欲滅三毒根,須學戒定慧;或修不凈觀、慈悲觀、緣起觀以為對治;或以三昧水來凈化貪慾,以悲願風息滅瞋恚火,以般若智滅愚痴暗。生死者,緣起的流轉,起惑造業受苦的過程三界、四生、六道是。欲了生死,勤修聖道,以緣起觀,照見五蘊皆空我執不起,生死解脫

  依佛法緣起深義而言,煩惱生死皆是緣起幻象,沒有實在性的煩惱也沒有不變的生死。若執煩惱自性,是常恆不變之法,煩惱不可斷,則落於常見;如煩惱有實,今言斷煩惱,是則為斷滅。同樣地,若有自性生死生死不可了,是則落於常;如執生死是實,今言了生死,豈非斷滅見?

  緣起性空中,無自性煩惱,也無自性生死煩惱本性空,煩惱菩提生死性空,生死涅槃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如幻假名假名無實即性空。透過假名性空的觀照工夫煩惱生死如幻如化;菩提涅槃也是如幻如化。其實,緣起假名有,自性畢竟空,是諸法本來如此的實相,愚夫不如實知、如實見,妄執為常恆、獨一、實體,無異病眼空花,夢人執夢境為實。我人發心進趨菩提,若以自性見,尋求斷煩惱、了生死,到頭來總不免於幻滅落空的下場!若人本著後有愛的痼疾,欲求他方樂土來世歸宿,又何能見佛悟無生

  唐朝復禮法師作真妄偈雲:「真法性本凈,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安可止?無始即無末,有終應有始;無始而有終,長懷懵此理。」真常論者,以不生不滅的真常心說明眾生生死流轉與聖者涅槃還滅。唯識論師則以虛妄分別的生滅心,發揮宇宙萬有的賴耶緣起論。二者同名緣起論,而生滅心與真常心不同。依中觀學而言,佛法本質是緣起論,而如來藏說,阿賴耶說與性空緣起是不相應的。唯識、唯心的理論,在二諦觀上,真俗空有,究竟是殊途同歸。真妄偈作者所提出的疑問,真常論者自有其解套的答案,但了義與不了義,方便與究竟否,還是一個問題。本凈法性,如何生起無明妄念真如無明,不論誰先誰後,或是同時存在,都難以自圓其說。如儒者性善、性惡論,以佛法視之,無非是獨斷論。真如無始無終,無明無始有終之說,豈能免於戲論之失?

 

性空緣起論者,所謂法性即空性,迷於空性即無明無明無性,妄念性空;有始無始,有終無終,同源於自性見。心性唯真唯妄,不過誘導眾生權宜之計,黃葉止兒啼而已。看來真常論者,唯識論者,探究迷真起妄,舍妄歸真,二者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理論實難分軒輊

  或謂:既然煩惱菩提生死涅槃諸佛菩薩何故又勸人勤修聖道,斷煩惱生死?我們又何苦去學戒定慧,以息滅貪瞋痴?當知佛與眾生,真如法性,平等無二,悟入法性是名為佛,迷了法性名為眾生緣起法空性,凡聖不二,但以眾生無明,迷空著有,於緣起幻有執為實有,所以變菩提煩惱,轉涅槃生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反之,「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即行滅,乃至生滅即老死滅。如此的生滅與寂滅,煩惱菩提,莫非緣起假名生死如幻如化,涅槃如幻如化,通達緣起假名自性畢竟空,即實現煩惱菩提的聖境。

眾苦之本--我執

  唯識法相學以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煩惱,屬於第七末那識相應的心所。見、愛、慢、無明煩惱群,在未轉凡成聖之前,時時處處從未遠離我們,這就是構成眾生的苦惱、社會不安、世界紛亂、生死不得解脫的根源。

  眾生顛倒,無常計常,無我計我,不凈計凈,無樂計樂。人我是非,患得患失,無非出之於愛見煩惱的作祟。修學佛法,終極目標是證涅槃涅槃是離欲、斷愛,無生的聖境。自體愛、境界愛、後有愛盡,生死根絕,是名涅槃有情世界裡,有情愛有情識,造成生生不已的生命洪流,如大海巨浪,洶湧澎湃,無窮無盡世人盡管嘗盡愛與生的苦惱,但這股樂生與無盡的貪愛,還是前仆後繼,無怨無悔,永遠奔向無窮的未來,不知前途如何的世界佛教涅槃,他們不是把它看做世俗天堂,五欲陶醉,其樂融融;不然就認為那是虛無飄渺,一無所有的幽冥界。眾生本於自性見,無明相應的染愛,愛盡涅槃意義,真是多麼不可思議

  面對世間苦痛身心的、社會的、自然的一切問題,弄得遍地荊刺,煩惱無邊。神教徒祈求救世主的復活,以解救苦難兒女;或生命結束,蒙神寵召,回到天堂與神同在。佛教徒期待於現生,得佛力加持消災障增福壽;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凈土。或謂:佛教界有人修行成就開悟證果,全佛教就興旺了,苦難眾生救了。其實,這是眾生共業所招感的世界凈土的實現,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從思想與行為去改善,轉染成凈,轉迷成悟,舍邪歸正。修行成就聖者,傳播正覺之音,喚醒苦海夢中人。如果世人執迷不悟,見愛不息,三毒熾盛世界還是不得和平人類仍然陷於水深火熱中。唯有眾生自我覺醒,捐棄成見,從看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減損我執損之又損,破一分無明,除一分我執,證一分法空性。多一分智光,少一分情見;多一分慈悲,少一分煩惱。如是步步向上,人間凈土終於在此時此地實現。

1998年11月5日於山仔腳觀音丈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