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慧法師:談「環境倫理」與「生物科技」——昭慧法師於「科學、宗教與倫理」座談會中發言紀要

 談「環境倫理」與「生物科技」——昭慧法師於「科學宗教倫理」座談會中發言紀要
法程/報導

  輔仁大學理工學院「科學宗教研究中心」與法學院宗教學系,於二○○二年五月三至五日(星期五至星期日)假輔仁大學聖言國際會議展演中心舉辦「宗教科學中華文化脈絡觀點」國際學術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ligion and science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五月五日上午,昭慧法師應邀於會中擔任「科學宗教倫理」座談會三位引言人之一(另二位是輔大副校長詹德隆神父基督教廖涌祥教授,主持人系輔大化學系教授柏殿宏神父)。

  座談會中,三位引言人針對michael t. seigel教授論文〈religion, science, and environment〉以及宣大衛教授論文〈現代遺傳科技生命倫理〉,就著「環境倫理」與「生物科技」二個主題,分別提出天主教、基督教與佛教之主張。

  就「環境倫理」的部分,法師提出三個佛法觀點

  一、人在宇宙中與其他大地萬物相依相存、法性平等,但人又有其超越其他動物的特色:知、情、意三方面之進化。

  二、就前者而言,理應打破「人類本位」的迷思,以感恩謙卑胸懷,善待一切「他者」。就後者而言,人應本其情意方面之「道德自覺」,而擔負起「倫理實踐之行主體」的責任,善待萬物眾生

  三、人類知性發達,不但促使人類文化之進步,也促使人類依不同之意識形態而相殺相殘,並摧殘動、植物環境生態。因此人類理應抱持「懺悔意識人道對待所有眾生,改善每下愈況之生態環境

  法師並拋出一個問題聽眾思考:將保特瓶、鮮花小貓扔到焚化爐都會激起人的罪惡感,但罪惡感的深淺層度自然會有所不同,何以如此?值得進一步仔細思量。此中埋下了讓讀者自行探索「如何看待無情物、植物動物?是平等對待還是差別看待」之伏筆。

  就「生物科技」而言,法師出了四點看法

  一、總的來說,種種「生物科技」無非指向人類之共欲:趨生畏死,趨樂避苦。科技的日益發達,已使宗教在實質上不斷退位。例如:過去遇旱祈雨,現代則期諸「人造雨」;過去因趨生畏死,趨樂避苦,而向宗教中祈求永生天國或解脫涅槃之道,如今為了同樣的心情,人們已將期望寄諸生物科技,希望透過基因工程、複製技術、器官量販……的方式,滿足人們的「延生」慾望

  二、生物科技人類造成的倫理沖擊尚無法逆料。例如:擔任生技「實驗品」的,勢必都是被剝削的弱勢族群。又如:過往透過婚配而自然形成健康基因互換,如今複製科技將會導致複製人的哪些基因缺陷?複製人倘因此而導致重大傷殘,其責任歸屬為何?卻是不得而知;複製人的法律地位、倫理位階等亦將面臨考驗。

  三、生物科技動物而言,更是無法言喻的浩劫。過往的動物實驗就已非常殘忍,如今動物有可能作為基因工程的實驗品、器官移植的大量貨源。然則動物到底是否有其主體性?亦即:動物到底有其生存之「目的」,抑或只能作為人類謀求利益的「工具」?更且,動物(特別是有神經傳導功能脊椎動物)與人一般,有強烈的共欲:趨生畏死,趨樂避苦。吾人有何理由為人類之共欲而忽略動物之共欲?此皆值得三思。

  四、宗教面對此諸科技所導致的倫理沖擊,理應求同存異,共同發聲,凝聚民意,以力挽狂瀾。但生物科技牽涉到的是大利益,所以介入此事,必然會引來既得利益者之反撲與對抗。而宗教人多求心靈和諧,較不願面對抗爭之張力。即使願意利益眾生,即使明知眾生苦難多源自「罪惡」,然而彼等亦寧求從事紓解「苦難」之慈善救濟,而不願從事(更為根源性的)扼阻「罪惡」之社會運動。面對此一人性的軟弱,宗教焉能不敗退在科技的俗世力量之下?

   ——刊於九十一年五月六日第十九期《佛教弘誓電子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