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may/bba1209f3fecbd915b41d625450e94ac.jpg" />
問題:有的學佛弟子熱心到寺廟做義工,而不照顧家庭、不照顧親人。他們有的認為自己護持三寶,菩薩就會保佑家人;有的認為自己把所作善行的功德迴向給家人,就能幫家人消業增福;還有的認為如果因為自己做義工沒照顧家人而令其受苦,那家人就能消業障。
佛門是最殊勝的福田,三寶弟子應護持道場。但若身邊人不理解,我們的行為可能會令其煩惱、痛苦。有人還認為佛教徒只顧自己積功德,把愛心獻給不認識的人,對身邊人就自私、冷漠。
請問師父,我們想在寺廟做義工,是否應該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呢?
法量大和尚:確立修學目標
是的。學佛,如果能智慧地安排好日常的事務,然後發心回寺廟做志工,這是值得讚歎的。假如不懂得合理安排,就容易給家人或周邊的人帶來不好的影響,引起別人的反感,這是不智慧型的學習佛法。
每個人有每個人學佛的因緣,你上面提到的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觀念。他們雖然已經開始學習佛法,但不能說他們的觀念就一定是對的,他們的觀點不代表佛教,不代表佛法。
我們學佛就是要知道,我們追求的是什麼?所學的是什麼?需要學的是什麼?這是需要我們自己去努力、思維和實踐的。
“堅持多聞修學”是我們給自己立定的目標。經典說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我們在這個世間當中,不要事事都被外在的因緣牽扯著——今天這個人這樣,我的心跟著這個人跑了;明天那個人那樣,我的心跟著那個人跑了……
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不可能不跟外在的因緣接觸,哪怕我們呆在房間里,也會有各種因緣接觸到,那就要看心歷練的情況如何——有沒有依著佛陀的教導,如理地觀察思維;有沒有如理如法地運用佛法的智慧,在生活中實踐。
學佛,有在家學佛和出家學佛。我們首先要分清楚各自承擔的義務和責任。
出家人要專心修學,引導在家眾修學,住持正法,讓佛法可以在世間弘揚。全身心投入地修學,是出家人的責任。
在家學佛弟子有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在家弟子修學要發心護持道場,但不能像出家人一樣全身心地投入。
有責任心,就應該思維“我應不應當做”,而不是“我喜不喜歡做”。
“喜歡”是一種情緒,它是無常的,不足以作為人生的指南和抉擇標準。自己到底要做什麼,不能根據興趣來決定。如果沒有更深層的認識和信念支撐,興趣是很容易改變的。
我們應該經常思考:我的責任是什麼?我對家庭有什麼責任?對單位有什麼責任?對社會有什麼責任?對佛教有什麼責任?
在家弟子若能發起善心,盡自己的義務照顧好家庭,照顧好父母和孩子,在社會和工作的崗位上盡心盡責,依這樣的心做一切事,就是真正懂得“在家學佛弟子如何於生活中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具體運用。
假如不懂,樣樣模仿出家人,就會帶來很多困擾。甚至有些人很極端、就像你上面提到的一樣,認為“只有那樣才是修學佛法,如果不是那樣就不是修學佛法”,這都是不對的。
在家弟子如果不照顧家庭,一心想回寺廟修學,比社會上平常的人都不如,就會讓人對佛教產生誤解甚至誹謗。這樣就是給佛教抹黑。
若是你來寺廟做得很好,回到家庭就很消極,這是不正確的修學。別人看到你來寺廟學佛後,反而比原來更消極、越學越差,怎麼會支持你學佛呢?
你來寺廟修學後,回到家庭和單位應該要表現得更好,別人看到你修學佛法後,真正改變了、越學越好,自然就會支持你了。
如果我們只想著自己關心的、喜歡的事情,這樣心就很小,就容易產生問題。只有對自己的生命有長度和廣度的考量,有明確的價值觀,我們才能做到“大處有決定,小處懂抉擇”。
作為在家人,要在照顧好家庭和父母孩子的前提下,時間和精力允許,就發心回來護持道場。
假如你的家庭生活條件非常好,空餘時間非常多,那就可以看自己有什麼具體安排、要做什麼。
每個人修學的法門不同,可能別人依著師長的教導作一些修學安排,那是他在自己家庭生活和工作都允許的條件下,這個時間是屬於他自己掌控的,可以這樣做。
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我們要隨順自己當下的因緣,不能因為別人那樣做,就不顧自己的家庭情況、不顧親人反對,一定要學別人那樣做。
自己有德行,別人才會信服;自己有智慧和福報,才有機會和方法去幫助別人。護持三寶、行善助人,都離不開自己的現實條件,不是僅僅“想做”這麼簡單。
這並不是說眼前就不能去做,而是我們要更理智、更長遠地發心。修行、做事,也要從長遠的角度去行持、去用功用心。
廣積福慧資糧
我們應當知道,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心的修學——對治心的煩惱,對治內心當中不好的一面,把消極負面的心態扭轉過來,轉化為正面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我們就以這樣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事情。不管是在家庭、單位還是在社會,都要廣行善行,廣積善的因緣。我們只有積極行持善法,積極培育福慧資糧,才能自利利他。
我們要發起菩提心去面對一切人、廣行善法。這樣就能廣積資糧、累積功德,就能跟廣大眾生結下善的因緣。自然而然的,我們就可以利益自己、利益親人、利益有緣眾生。
我們明確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就會有力量、有希望。正勤培福慧,善護初發心。如果有願力,一定能成就。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六榕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