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願、住定供佛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凈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頌曰
一、列諸願名
此願諸師所立願名有八:聞名得清凈解脫三昧願〔義寂〕得三昧願〔法位〕聽名得凈解脫靜慮願〔智光〕聞名得定願〔真源〕止觀俱行願〔璟興〕解脫三昧願〔靜照〕住定供佛願〔禮阿〕不失定意願〔法然〕。今從禮阿,採用「住定供佛願」之名。
二、願成就文
闕成就文
三、同部異譯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唐譯〕:
若我成佛,余佛剎中,所有菩薩,聞我名已,若不皆善分別勝三摩地,名字語言;菩薩住彼三摩地中,於一剎那言說之頃,不能供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等諸佛,又不現證六三摩地者,不取正覺。
闕此願文
闕此願文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十方一切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號,應時證得寂靜三摩地;住是定已,於一念中,得見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世尊,承事供養,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同類異經
《悲華經》第三十一願:
其三昧名善分別,以三昧力,遍至無量諸佛世界,見現在佛,禮拜圍遶,恭敬供養,尊重贊嘆,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此三昧,無有退失。
《大悲分陀利經》第三十二願:
使其中眾生生已,得善分別諸三昧,以是三昧,至過數佛土,親近諸佛世尊,乃至菩提際,未嘗不見。
五、顯明願意
法藏菩薩何故立發此願?蓋法藏菩薩睹見諸佛剎中,或有佛土菩薩,雖聞名發心,修行止觀,或耽惺惺,易入散亂;或沉寂寂,自落昏睡;事行妨定,入定廢事,不能事理雙進,止觀俱行,成就不二心,現起供佛大用,唯是自力無他力持故;或有眾生無善根力,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或唯修於止,則心沉沒;或起懈怠,不樂眾善,遠離大悲;或唯修於觀,不能游真路,不能離妄坑;或駐凡地,或墮空坑。由是難成菩提。
是故法藏菩薩,愍諸眾生,無勝妙定,乃自修一行三昧,回與眾生,而發此願言:「他方菩薩,聞我名號,皆得寂靜三昧,於一念中,得見無量諸佛,承事供養。」
大凡菩薩聞佛名者,皆得大定,常不舍動用,處大用中,常不失定意;於寂境中,止觀俱行,於動境中,定慧雙運;寂中有動,動中有寂,動寂不二,止觀圓融;終日供佛,終日三昧,熾然往來,寂焉不動;離凡夫有,絕二乘空,遠無悲失,無不修過;諸佛對面,而目中無物,三昧發意,而鏡里浮像;可謂無前無後,一時供養。
六、釋疑通妨
答:既言聞我名字,豈非稱名之功德乎?念佛能離一切系縛,無垢清凈,自在解脫,得證三昧,如《無量壽經會疏》雲:「若約願意,清凈解脫三昧,是念佛三昧之異名;念佛能除一切煩惱,能解脫生死,證悟實相,故名清凈解脫三昧。」
答:彼願以供養而為其體,此願以住定而為願體,其體不同。又彼願約自國菩薩而言,此願就他國菩薩而說,是其益別。
問:依此願意,住定是止,供佛是觀,依凈土門,未審止觀義為何?
答:菩薩住不二心,自在供佛,理實非只敬上行,悲化度生,慈下之行,無不由斯,故法藏誓有此願,以滿他方菩薩止觀雙行,故璟興大師立「止觀俱行願」。凈土止觀義,曇鸞大師《往生論注》釋言:「奢摩他雲止者,今有三義: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二者彼安樂土,過三界道,若人亦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三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此三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毗婆舍那雲觀者,亦有二義:一者在此作想,觀彼三種庄嚴功德,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凈土,即見阿彌陀佛,未證凈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凈心菩薩,與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知,凈土止觀皆緣彌陀名號而得成。
七、願文略解
「諸菩薩眾」者,此有二意:三賢位菩薩:約常途言,初地以上菩薩有住定供佛德,故地前菩薩依佛願具地上菩薩之德,焉可思議。或通七地菩薩以前:《往生論注》雲:「八地以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今他方菩薩,依聞名功德,無功用菩薩同功用菩薩,焉可思議。
「皆悉逮得」者,此下正明得益,即他方菩薩聞信彌陀佛名,獲得清凈解脫三昧。
「清凈解脫三昧」者,唐譯雲「善分別勝三摩地名字語言」,是約定慧雙行,宋譯雲「寂靜三摩地」,是約即觀之止行。清凈者,離煩惱垢,實相寂靜;解脫者,離業苦縛,寂照平等;三昧者,此雲正受,不受諸受,故名正受,亦雲正定。
「一發意頃」者,猶言一念之頃,此明供佛速疾。
「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者,此明所供對象廣大無量,顯彼土菩薩一念遍至,上供下化之德,聞名得清凈解脫三昧故,《往生論》雲:「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住定供佛,即止中起觀,定中顯動,寂而常照。
「不失定意」者,供佛之時不失定心,入定之時不息供佛,定散不妨,故雲不失。
八、白話淺釋
如果我法藏成佛時,他方國土之菩薩,聞我名字而稱念者,皆能盡得清凈解脫三昧,而心住於三昧中,於一剎那之間,供養無量諸佛而不動禪定之心,如果不得成就動靜一如者,我就不取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