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利法師:佛教誠信觀

佛教誠信

武昌佛學院

能利

「信」,即人言也,《說文》曰:「信,誠也。」即人言必誠也,就是說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但現在,如果是人的言論,你信不信呢?可能每個人有不同的答案。我們一般人理智的觀點:要觀察一下說話為何人、他(她)又說的是何種類的話,分析後才能得出結論。其實這樣「理智」的回答,仔細體會一下,它還是有問題——對於人說的話要進行分析,就說明了此人此話不可信,即便是信,還是疑後之信,我這樣分析大家多不會反對。這充分說明現今社會「信」度之可想而之。所以我們要反思,為什麼人言本應誠信而今不能誠信呢?誠信,是當今中國社會在沒有很好繼承中國傳統優良文化的同時,卻被外來文化所沖擊,需要進行認真反思的一個大課題。

佛教最強調「信」,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試想,如果其中有一句話具有欺騙性,那麼佛陀一生所說的法(道理)均可值得懷疑了。中國人人皆知的牧羊小孩子三遍「狼來了」的故事是一個明證。

佛教誠信取決於佛陀制定的戒律戒律,就是守規矩、守法。佛制定了在家學佛人必須持的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出家人的十戒、二百戒、三百多戒,其中多以防非止惡為宗旨,例如,五戒的不偷盜、不妄語即是取信,一個常偷別人東西、說謊話的人,有誰還能相信他呢?恐怕他自己對自己也不敢相信。只有守戒的人,人而信之,具有可信力,擴而廣之,只有守國家法律的人才可信,只有守公司制度工作制度的人才可信,進而言之,只有守社會公德的人才可信。現在社會,人之信力越來越差,父不信子,子不信父,夫不信妻,妻不信夫,做生意出爾反爾,人不互信,社會公德越來越差,路見小孩老人摔跤不敢扶,為什麼?就是不信人的原因。只有大家都守法、守規矩,才能提升社會道德,才能使人信人,才能人際祥順、家庭和睦國家興旺、社會團結

佛教戒律的是自己,而不是戒別人的。前面只是說明守戒給人可信,究其原因給人可信的源泉是自己的持戒律。持戒律的目的不是僅僅給別人看,而是其內心真實要按照這個規則去行。往往守戒的人是自覺的人自覺持戒的人才是最可信的人持戒的人的是自覺,我們持戒,不是要別人時時監督。佛陀制戒時也說到過,如果要舍戒不持,只需向另一個持戒的人當面說明自己要舍戒即可,可見佛教戒律是自願自覺的行為。由是可知,取信於人也是自願自覺事情中國古代社會對此觀點,《孟子》早就提出有:「有諸已之謂信」之說,說明古人對信已有深刻的理解與運用。我並不是說古人什麼都好,但古人對「信」的持守的確值得我們今人仿效,古人雲:「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那時候的人對於自己所說的話,都認為必須要責任,且敢於負責任。試看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凡說過的話,大可不必承認——除非有錄音錄像為證;談起生意來,非要簽一個叫什麼合同的東西,且還要公證,聽說,如果有本領,連合同都可以不認賬。這些人也許是少數,但正因為少數人起的作用,才使當今社會世風逐漸日下。因此,我們有必要進行自我的反省——不可信的根源在哪裡?在別人,還是在自己?——你不相信別人的同時,你自己也犯過了這同樣的錯誤嗎?這就是我們不信別人的根源。

依之而言,提升社會道德在自己而在於別人。人往往看到的是別人的過失自己的優點,大家都說這個社會不可信,其含義是別人不可信而自己可信。試推之:這個社會是由千千萬萬個人組成,如果每個人都是可信的,應該這個社會是可信的,但是每個人卻認為社會不可信,其錯誤在什麼地方呢?既然社會由人組成,原因應該還是在每個人。因此關鍵在於個人的社會責任感不強。如果每個人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孝敬父母,尊師愛幼,持仁義禮智信律己,做任何事不但為自己想,也為整個社會想,那麼這個社會道德一定會提高,用佛教的話說就是——人間凈土了。所以每個人不要報怨社會,而要反省一下自己為這個社會做了什麼,中國傳統文化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的就是這個理,《禮記"經解》中的一句話講信的境界更高「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因此社會道德、人之可信度的提高,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只有每個人真實地作為一個社會一分子做好了社會公德是自然而然的了。

佛教誠信還取決於佛教的三世因果觀。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中,世間上看似不合理的事太多了,比如最常見的:明知某人做好事,卻災禍連連,事事不順;而做壞事的人,卻興旺發達,財運亨通,聲名顯赫。是不是佛說因果道理不對?是不是佛說三世因果哄人,僅僅是勸人而已?不是的,佛教講的因果觀是——三世因果觀。三世因果觀是因果貫穿於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過去的因,有現在世成熟結果的,有未來世成熟結果的;現在世的因,有今世當世成熟結果的,也有來世成熟結果的;未來世造作的因,有未來世當世成熟結果的,也有來世以後的未來世成熟結果的。有的人過去世做了很多善事因緣成熟了,他會得很大的善報,即使他做了許多壞事,但善報還是要報,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一定要報」,這就是我們看到某些惡人還在享福的原因簡單地說,就是對三世因果要用長遠的眼光來看,不僅僅看當前,要前五年五年結合起來,前十年後十年結合起來看,要從年輕到年老結合起來看,我們就會發現因果報應是如影隨形,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比如,用功學習(因)的人才有本領找到好的工作(果);對別人態度誠肯(因)的人,別人就相信他(果);樂於助人(因)的人,別人也樂於助他(果)。再拿今世造因其果今世成熟例子來說(這樣的事一般是大善或者大惡),如暗地裡貪贓枉法、偷稅漏稅的,幾年或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後,最終紙包不住火,顯形於大眾廣庭之下,受到法律公正的制裁,輕則傾家盪產(本不是他財產),連及家人朋友(皆因他的貪心而受累),重則自己的身家性命也要丟掉(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再如一心一意做善事為人民服務不計報酬的人,終有一天,得大福報,或名揚四海,或事業發達,或子孫顯貴,這樣的事不勝枚舉,年紀大的人如果用長遠時間觀念觀察這個世間,無一不是如此:壞人終有惡報好人終有善報!

我們對佛教三世因果有了了解之後,就會世間的不平之事會用智慧去觀察,自己心態也會平靜,不會以人與自己的不平之事而自己煩惱,自己也會在深信因果中認真做事、待人、接物。對三世因果真信,則遇一切境況,「不怨天,不尤人」。「不怨天,不尤人」雖是中國儒家的話,但其實也是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深層詮釋,或者說能按「不怨天,不尤人」去實行,就是符合三世因果的行為。每一個人如果都能如此,何患世風不良,何愁人心不古!

佛教的對的誠信態度,最基礎的是要求持以戒防非止惡,以自信信人,進而以三世因果觀來縱攬世界之方方面面,使每個人都能如理而行。對於一個整體來說,佛教要求組成整體的每一個人都從自己出發,從自己做起,從而來提高整個團體的風氣與水平。佛教有一個更高的思想,「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就是不論別人從現象上看或對或錯、或好或壞,都把別人當作思想境界很高的聖人,這樣的觀點純粹是為了提升自己而言,專就誠信來說,就是只顧自己認認真真地一昧誠信。當然如果社會每一份子均是如此,社會誠信之風之純則不可待言,當下即是——人間凈土

本文發表於:湖北省佛教協會會刊:正信(復刊號) 2004年第1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