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慈法師:美德充學

美德充學——正慈法師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善知識

剛才客堂將《弘化禪寺環境美化、綠化管理規理規約》發給了各部門,希望各部門要對照執行。不能讓它成為一紙空文。

六祖慧能師說佛法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如同覓兔角。龜毛、兔角世上有嗎?佛法根植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需要我們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去悟,去求證,去體驗。有弟子問我:「禪在哪裡?」禪在哪裡?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行住塵卧皆是禪。衣食中有道,道心當中自衣食。不要心外求佛,佛外求心。我在佛學院讀書時,有一次我去江西雲居士參學,雲居寺的首座和尚專門講「行、住、坐、卧」這四個字對我印象很深。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學佛就是要尋找自「我」。要找到自己,「我」是誰?我有小我與大我。小我充滿了「貪、嗔、痴」,充滿了自私自利、貪圖小便宜。「我」字當頭,當客觀世界的人、物、事與「我」產生關係時,則產生了貪,受欲取和恨、愛、妒、報復等種種心理變化。於是就產生了煩惱,產生了「我亂」,既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又不正確認識客觀世界這就是業,是迷時的業感緣起。我們學佛,就是要從這個萬惡之源的小我中解脫出來,找到迷失中的「大我」。去除高慢,成為一個能接受客觀真理覺悟者。萬事萬物唯識所變,正所謂「萬境本閑,唯人自鬧」。我是誰?我中無我,我中有我

佛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它在思想方法、理論、修學上與中國儒家道家非常接近。古人講通經過教,我們講過去,現在未來,我們修學的最高理想目標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它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即究竟圓滿智慧佛陀四十九年所說,不外「戒、空、慧」三學,以「智慧」為目的,以「戒、空」為手段,慧從定生,因戒生定,因定生慧。這和儒家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很相似。佛法修學從「戒」開始。五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這些戒的意義狹小,不是佛的本意。佛經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具諸佛法身光明,一切從生能盡虛空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智慧得德相我們為什麼不能具備?佛說「但以妄想的,抓著而不證得

太虛師說他自己比丘不是佛未成,應當稱我的菩薩。他敢自稱菩薩他也無愧於這個稱呼,我們敢嗎?太虛大師提倡「人間佛教」,強調以人為中心,以成就法界園明的佛果為終極目的。趙朴初會長更把人類佛教內容具體化,指出人間佛教的基本內容就是五戒十善,四攝六度自利利他的廣大行願,秉乘「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思想。以人為本,人成即佛成,做人和做佛是不二的。因此,我們提倡「養德充學」。

養就是培養,我們參禪也好,打坐也好,都是養。古人講禮、講氣。老子孔子,朱程理學都離不開這兩個字。養德即養氣,養洗然之氣,養浩然正氣。古德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之所能為」。我們中國菩薩翻譯成「覺有情」,西方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者菩薩翻譯成「英雄、鬥士」。我覺得這是很有道理的。漢傳佛教的每個廟里的主殿叫大雄寶殿,供奉世尊釋迦牟尼佛,恐怕全世界佛教道場都是這樣。我們稱世尊世尊南無彌陀佛。其實他的全稱應該是「南無雄大力,大慈大悲彌陀佛」。我們為大法而生,我們要養出「千里一點浩然氣」的氣魄來。為我們的道場,為佛法為我們的佛教事業貢獻我們自己。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多磨多難,他自小就家教很嚴。他上學時要過一條小河,河寬水急,憨山大師不敢過。他母親就將他推入河中,逼他過去。在父母的培養下,憨山大師自小就養成了一股浩然正氣明末的各種政治斗爭幾乎每次都把憨山大師卷了進去,甚至朝廷把他充軍到南方的漳蠻之地,九死一生。憨山大師憑著胸中這股千里一點浩然氣,不為所屈,為中國佛教出了傑出的貢獻,人神共仰。

今天,我們生活在末法時代,我們就缺乏那種「我不地獄誰入地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為佛法獻身的浩然正氣。在世界三大宗教當中,伊斯蘭教為了聖誠耶撒坦,中東地區日夜不寧;基督教的羅馬教庭,在全世界基督教徒中,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甚至連美國公眾的宣誓,都要把國旗列入「神」的下面。而佛教呢?當阿富汗的塔內班政權把巴來揚大佛炸掉以後,除一部分學者以外,佛教界基本上沒有一迴音,令人深思,也令人憂慮。難道我們就不需要這股「浩然」正氣和大雄大力的精神嗎?

佛教慈悲,但慈悲也是靠自己養出來的,學識要自己充實,要靜下心來,認真修學。無精打采、空虛、打妄想都不是養。從內到外,學佛不是靠裝出來的,是修出來的。我們要常常返聞聞自性,「返聞」就是自己問自己,今天是不是進步了,是不是努力了。「自性」就是心,我們的自心是不是在尋找自性,是不是心無掛礙了?古德雲: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我們要自己做自己的鏡子每一天都是做人的開始,每一刻都要提醒自我

東晉的道安大師,人稱中國的小釋迦中國漢傳佛教的奠基人。其長相又黑又丑,人稱漆道人。但是,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他將西來佛教中國化的第一人,也是使中國佛教脫離老、庄玄學獨立發展的第一人,我們今天的早晚課誦就始於他。人說「漆道人,驚四鄰」。又說他是「丑僧妙道」。真是人丑道不醜,人貧道不貧。初語唯識學的玄奘大師西行求法,在印度各地講經說法時,印度各地的高僧與他辨論,竟沒有人能改動他所說之法的一個字,深得人們的敬佩。佛光山星雲大師一貫以弘法為職志。普濟為懷,利樂有情,他把佛光山建設得特別好,他走到那裡,那裡就有佛法。這些高僧是自己修來的,是自己養「德」養出來的。

生命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一個人從他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他一定要死亡。不論是准,我們每過一天,就與死亡靠近一天,有人感嘆:什麼事情都可以開後門,唯有死亡開不了後門。人生真相就是一天天接近死亡。《涅槃經》說:人命之不息,過於山水,今日雖存而明日難知。有時我就有這個感覺,有時一覺醒來,恍若隔世。我們來到這個人世間,為什麼而生?是不是為大法而生?我們為什麼活著?人生真諦在哪裡?我們要尋找到理,這個「理」就是法。

人生如春夢,大夢誰先覺。我們身為佛子,過去學佛拜師必須五年學戒,這五年內必須毫無保留地聽從老師的教戒,完全依照老師的指導去做這是過去的教育方式人類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全球一體化進程越來越快,信息網路化,使地球變得越來越小。作為一個現代僧人,需要我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知識結構的要求越來越高。聖輝法師說:今天不辦教育,明天就沒有佛教。目前,中央領導也十分重視這個問題,投資上億元新建中國佛學院和加強省級佛教團體的建設。

中國正信佛教人才危機中國許多民眾對佛素來信仰,但對僧人不夠尊重。原因就是我們部分僧人的素質太低。如玄奘大師所說泥沙俱下,魚龍混雜。信眾進廟拜佛是沖著佛菩薩來的,不是沖著僧人來的。我們現在是在吃「佛祖」的老本。社會上流傳著這樣的話:「幹部下崗,職工分流,唯有和尚不應求。」的確也是如此。目前,在中國農村大量建廟,就是沒有和尚去住,即是僧人地方,這些僧人大多不懂教規教義,自行其事。如果我們不養德充學,佛學就會在我們的手裡。

佛教有沒有希望?有!非常有希望。中外的一些社會學家們一致認為:決定人類行為的諸種力量當中,有兩種最是長期起作用的,其一是宗教,二是經濟人類社會在消滅了階級以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宗教還將依然存在。正因為如此,重振佛教,令正法久住人間,就是我們現在及今後努力方向

東坡說:「三天不學,面目可憎。」蘇東坡一代文學泰斗,尚且不敢三天不學,何況我們?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希望大家努力修學,充實自己,找回自我,養德以充學。

流汗之室加袂,三途難入阿陀願海。

作為一個僧團,我們要以六和敬為基礎,加強思想建設,制度建設和組織建設。廟要象廟,僧要象僧。

                                     2003年4月26日

                               (劉佐宏2006年10月14日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