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佛國土,諸寶行樹,微風吹動,出微妙音◦譬如百十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說阿彌陀經》)
「彌陀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凈土宗最重要三部經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佛陀在說過前二經後,有關念佛之功德大致經已說完;為了進一步彰顯其出世本懷,乃無問自說《阿彌陀經》◦此經乃佛自知涅槃時機已近,故欲作最後之說法;因此,這是一部相當特別的經。
佛說:「我見是利,故說是言◦」且是對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而說;短短的經文中,呼喚其文竟達三十六次之多;舍利弗是絕頂聰明的人,何以佛卻不厭其煩的一再念其名?相信一定是佛陀覺得此經非常重要,所以才耳提面命、千叮萬囑舍利弗──「要注意聽啊!別聽漏了!別會意錯了啊!」如果我們讀此經之時,把「舍利弗」三字改成自己的名字,讀起來必定別有一番深刻的體味。◦
我們都知道,阿彌陀佛成佛前,曾為法藏比丘,原是國王,後來舍棄王位出家,在世自在王佛處,道出「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心願;並求教諸佛凈土的優劣,然後集合所有凈土的優點,希望自己所建立的國土超過十方一切諸佛;最後確立四十八大願,以拯救一切迷惘眾生;其中第十七願,要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來救助群迷,與諸佛的救度最為不同,亦是最容易修持的;而第十八願則是四十八願的本願──十方眾生得到佛所給予的三種信心:真實心(至心)、歡喜愛樂之心(至樂)、願往生凈土之心(欲生),稱名念佛者,必得往生。
經中首先贊嘆凈土之極樂、庄嚴,入此土即是不退轉菩薩等殊處,以令眾生起仰慕嚮往之心;再者鼓勵發願往生,並加以證明,並舉六方諸佛稱讚此經,而聞此經受持的人,亦皆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後諸佛稱讚釋迦牟尼佛於此五濁惡世說此難信之法,乃希有之事。
「難信之法」,指的就是阿彌陀佛的他力──他力亦昂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力◦而這種他力信心、持名念佛法門的至殊勝處,即在於可帶業往生,不斷惑業,得出輪迴◦業力猶如一塊大石頭,橫渡生死大海,必沉無疑;但彌陀的願力卻是一艘大法船,可承托深重的業力,得渡彼國;一入彼國,即頓超三界,橫出生死,不再受輪迴之苦◦然際此末法時期,一則無佛住,二則名利誘惑太大;三則業力太重,無力作主;生命短促,無常迅即現前,我等智慧淺短,若欲修行自然是障礙重重◦是以,佛陀本大悲誓願,特為我等凡夫開示念佛法門,以一念之信心,投入阿彌陀佛大願海中;得蒙佛力之加被,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直入快捷方式;以彌陀為慈母,以菩薩為眷屬,得不退轉之利益,假以時日,必得開悟成佛。
華嚴會上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文殊、普賢及善財,修的都是凈土;釋迦佛亦勸其父王行念佛三昧;八宗共主龍樹菩薩最後也趣入凈土。天台荊溪大師說:「諸經所贊,多在彌陀。」由此可見念佛法門,乃為「一切諸佛所護念」之殊勝妙行,我等佛子為何舍其易而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