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光法師:參禪路頭見聞錄 第一章 認識路頭與持戒因果的重要性

第一章 認識路頭持戒因果的重要性

  古德雲:「修道無別修,貴在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時休。」又雲:「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想用功辦道,首先要把路頭搞清楚。所謂的「路頭」,就是掌握用功辦道的方式方法和識破路頭上的一切差別境界與對治方法。我們在參禪過程中,遇到任何善惡境界,要能把持得住,作得了主,方不會被內外境界所轉;用功先知見要正確理路要明了。要想達到知見正確理路明了,也不一樁簡單的事,必須要謙虛謹慎,多請問、多參學。無論修任何法門都必須親近知識,依止善知識也。下面所介紹的即是圍繞此一路頭,轉凡成聖之過程也。無論修任何法門,都必須把路頭搞清楚。

  (一)善惡果報路頭關係
  所謂的路頭也就是修行的「道理」與「功夫」怎麼用。比如我們發菩提心、了生死,首先要曉得什麼叫生死」?生死應該怎麼了?造無量無邊的善惡業,將感無量無邊的善惡果報
  《普賢菩薩行願品》雲:「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痴,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們內在的是貪痴瞋,引發身口意,造諸惡業無量無邊。身口意是造業工具。教下說:「身三業,殺盜淫;口四業,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三業、貪嗔痴。」三業清凈自性佛顯現;三業污染,自性佛就見不到了。我們現在都是用妄心辦事、迷惑顛倒,所謂造生死是「六根」,了生脫死還是從六根下手。由貪嗔痴造諸惡業無量無邊,墮落三途(三途即地獄餓鬼畜生也。),痛苦不堪。而今我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中國難生今已生,善知識難遇今已遇;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現在發起了菩提心,曉得起心動都是生死,動一個念頭將來就是一次投胎種子。所以我們一天到晚不知動了多少念頭,打過多少妄想,這個都是生死業。《地藏經》雲:「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非是無,非是業罪。」何況說人我是非?乃至造殺盜淫妄酒等重大惡業?再回憶我們沒學佛以前,殺害過多少眾生,吃過多少眾生肉?所謂吃它一斤,將來要還它十兩因果報應,如影隨形,絲毫不爽呀!我們各人要檢點、反省,造了多少業說錯多少話,做錯多少事?學佛以後又如何?受戒以後戒守好了沒有?真正想了生死,必須深信因果,嚴守戒律。須知貪嗔痴三毒之因,就是感地獄餓鬼畜生果報。而貪嗔痴三毒,范圍廣泛,微細難斷,所以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痴嗔。要時刻觀照當下一生滅心,若觀照功夫純熟,念頭一起來便知。祖師雲:「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不要怕妄想多,曉得妄想沒有自性,本來空寂,不理它,不相續它。若是念佛人,只顧一句佛號,要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無論出聲念,還是默念,須用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心才容易歸一。

  (二)持戒路頭關係
  真正想了脫生死,出離三界,必須嚴持根本大戒。《楞嚴經》雲:阿難雲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凈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其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波旬即魔王也)。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難,我令比丘食五凈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雲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凈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清凈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踏生草,況以手拔?雲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穀,足不離地,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人法,玄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雲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傢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於如來形象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熱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若不為此捨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凈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餓眾生。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錘詈,同於稱讚,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與眾生共。不將如來不了義說,迥為已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凈,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末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雲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當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凈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雲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在家居正式夫妻名為正淫。與人私通即是邪淫正式夫妻居住寺內,染污清凈伽蘭亦有大過,何況邪淫?(請參看地藏經便知過失之大)出家僧尼其想了生脫死出離三界,必須斷絕淫心,連淫慾念頭都要斷盡。在家居士真想了生死,必須少欲知足或斷淫清凈佛子上述四條根本大戒未守好者,鬚生大懺悔心,如法懺悔,持之以恆,直到見性
  有人問:參禪沒有開悟念佛還沒達到一心不亂死後到哪裡去?佛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也就是說死後隨業漂流,如是因如是果。若五戒不犯,不失人身,轉生再來根基則勝於前生也。要想不失人身,貴在嚴守戒律。佛制訂戒律,為的是防護眾生不墮惡道。如果修道之人,連戒律都無法守持,實在也不敢說什麼修行,更談不上參禪了。作為一個參禪者,掌握參禪的基本要領固然重要,但守戒一事可謂所有行者之「共相」。佛說「三學」——「戒、定、慧」,之所以把戒放在首位,確實是因為戒可生定之緣故假如不守戒即可得定,這等於天方夜譚。盡管現在有人通過靜坐求得一些「小神通」,但觀其所為,仍屬於有漏範疇之外道人。試看他所求目的,不過想成就自己某種功能,而後標榜己能,用以謀取名利罷了。如此求能,所用為己,甚至以己之能欺人壓人,又豈是我佛所示呢?卻不知盡是造生死業也。學道人如不依戒得定,與前者外道實無兩樣。
  佛陀制戒主要有二義:一是對外不造作殺盜淫等惡業;二是於內對治貪嗔執著種種妄念。本來世間萬有都是緣起性空。一切法因緣而生,悉無自性。《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修道之人不應世間假相所迷惑,尤其是臨終一關,至關重要。如果有一絲毫貪著迷戀而看不破放不下,即不能往生。古時曾經有個老婆婆臨終時拉著小孫子的手說:「別的孫子大了,就是你這么小沒人照顧。」於是斷氣後,閻王審問時對她說:「你既然擔心小孫子沒人照顧,你去投胎給他媳婦,可以照顧他一輩子。」後來果然如是。所以說情愛生死根本也。末法時代出家人,無論職事與清眾,如果不懂因果不講因果,違背因果,甚至不怕因果將來果報可怕也。佛法三寶錢一文不落虛空地。有的在家人掛著佛教招牌,建道場,佛前香火錢歸自己所有,將來果報說之不盡矣!
  (佛前供果未供好或未收起,不可隨意拿一二個吃或送客,此是盜三寶物。如若急須送客,必須全盤端起,如同供佛相似。盜三寶物記罪等於盜十方世界寶物。過去有個沙彌盜吃大殿餅干而後墮車輪地獄;又有一沙彌大眾結緣蜂蜜,未分前,小沙彌先吃一勺,死後墮落做蜜蜂蟲矣!因果報應實在可怕也。)
  下面講幾個公案來證明:
  1、梁武帝問志公禪師因果經》雲:當初有個和尚是個道行好僧。在山修行,功圓果滿,一日思維,雲遊參方,方才發足起程,就被護法神扯住:汝要還匹絹去。楊和尚曰:我在山門,並無過犯,為何要我還絹。神王曰:正是汝無過犯,是你當初在我常住,拿紙一張,包果子母親去了,算至於今,該還絹一匹。楊和尚曰:即今天下,一切不學道者,幾多胡作非為,敗壞山門者,你都不去找他,為何獨來扯我。神曰:他眾人不學好,胡作非為,任他自作自受,我豈不尋他,待他陽命將盡,我不容他,銖錄對算,打入地獄,受罪滿足,罰出陽間,作種種畜生,償還人間夙債。你今肯入地獄,我也不來扯你。楊和尚說:拿一張紙,如何要還一匹絹。神曰:我昔日在靈山會上受佛囑咐,教我管顧山門常住之事,故我當時對佛發大誓願,毫茅寸草雜物諸般,凡是我山門物器,吾等盡皆掌管守護。十方信施進門有數,出門注薄,日長三分,夜長七分,一日一夜對充利息,我發誓磚瓦成灰吾即不管,所以算至於今,你該還我山門一匹絹布矣。楊和尚見說分明,膽碎心寒,連忙拜倒:萬望寬恕,容我轉俗家,辦來還你。神王贊曰:善哉善哉!快須辦來,還我矣,免作負恩欠債人。楊和尚回舍,即取紋銀三兩,填還常住,拜辭伽蘭菩薩乃作一偈,警誡後人。
  日打勤勞夜坐禪 免得伽蘭算飯錢
  若不依吾言警戒 墮落地獄萬千年
  說偈已畢,只見雲生足下,騰空而去
  伽蘭菩薩復作偈曰:
  蛇岳靈王不可欺 威靈顯應不思
  昔日靈山曾發誓 莖茅寸草盡維持
  侵害山門人絕種 偷盜常住禍相隨
  不信但觀楊和尚 拿張紙去絹還歸
  若不補還常住物 萬劫輪迴沒了
  
  2、古時庫房有一對聯:「揚岐燈盞明千古;寶壽生薑辣萬年」。揚岐、寶壽為人名,他倆講究因果,後來都當了方丈。揚岐管庫房,辦公事用常住油,辦私事用自己油點燈,後來眾人推舉他當方丈。寶壽管庫房,方丈感冒叫侍者去庫房拿生薑,寶壽師不給方丈想:對因果這么認真的人實在難得,吾今年事已高卻尚無人選來接法,於是就傳法給他,請他當方丈。今人不信因果,違背因果,難逃報應。《僧伽自訓錄》記載了許多古人因果而招報應的事,我們末法眾生當吸取這個教訓。
  3、古代有個方丈有個做官的歸依弟子,拿一筆錢給他大殿方丈把錢拿去修方丈室,錯了因果死後方丈室樓板響聲甚大,新任方丈不敢住。有一個掛單禪和子功夫甚好,新方丈請他去觀察一下。到了晚上,禪和子靜坐亡魂跪在面前說:「我生錯了因果要把樓板翻窳(窳y“:壞,形容慢慢消除罪業)才能脫苦。請您我跟那個做官的歸依弟子講,叫他去佛前說一下,同意原先那筆錢拿去修方丈室,而且願意再拿一筆錢修大殿,吾即脫苦唉!!」佛門常講施主買瓦錢不能拿去買磚,施主講作什麼用即作何用,如要改作別用必須經施主同意方可。末法時代不懂因果不講因果不信因果、不怕因果眾生說之不盡呀!!有道心者若想不錯因果、少錯因果,請參看《梁武帝問志公禪師因果文》和《釋門法界錄》,此中記載唐宋時代眾生因果而招果報事也。
  了知持戒因果的重要性後,我們平常求法還應謙虛謹慎向人求教。因為謙虛謹慎是我們學佛法的良好態度,也是對治所知障的最好辦法
  《碧岩錄》載,太原上座,在揚州光孝寺,講《涅槃經》,有遊方僧,即夾山典座,在寺阻雪,因往聽經,講至三因佛性、三德法身,廣談法身妙理,典座忽然失笑。孚乃目顧,講罷令請禪者問雲:「某素智狹劣,依文解義,適來講次,見上人失笑,某必有所短乏處,請上人說。」典座雲:「座主不問,即不敢說。座主既問,則不可不言。某實是笑座主不識法身。」孚雲:「如此解說,何處不是?」典座雲:「請座主更說一遍。孚曰:「法身之理,猶若太虛,豎窮三際,橫亘十方,彌綸八極,包括二儀,隨緣赴感,靡不周遍。」典座曰:「不道座主說不是,只識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孚曰:「既然如是,禪者當為我說。」典座曰:「若如是,座主暫輟講旬日,於靜室中端然靜慮,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時放卻,自窮究看。」 孚即依所言,從初夜至五更,聞鼓角鳴,忽然契悟,便去叩禪者門。典座曰:「阿誰?」孚曰某甲。典座咄曰:「教汝傳持大教,代佛說法,夜半為什麼醉酒卧街?」孚曰:「自來講經,將生身父母鼻孔扭捏,從今日已後,更不敢如是。」筆者曰:「若不虛心求法,得不到指點也。」
   「一念精進超百劫」,是說精進之重要性,如初修人理路不明,功底不夠,盲目精進則易出毛病矣!當然開悟還有其它各種因緣。講這個公案目的,是啟發我們,直心是道場。只要我們老老實實、謙虛謹慎地去用功辦道,定能到彼岸。盡管由此岸到彼岸艱難曲折,各種份內境界路頭上各種順逆境界千差萬別,正如古德說:「有志者事竟成」。印光法師雲:「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筆者曰:特別是親近知識更要虛心恭敬。但「善知識」有真有假,須要學人有能力辨別其真假邪正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