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佛法師:二課合解 第五講

《二課合解》第五講

12月7日上午9:30,釋親佛法師在榕樺寺念佛堂繼續向四方信眾講授《二課合解》。這堂課主要講授《心經》。

在開講之前,法師請大家合掌,念誦開經偈:「無上甚深妙法百千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接著,他說到:「釋迦牟尼講法49年300餘會,其中22年都在宣講般若妙義。《心經》便是整個佛法理論的濃縮和概括,雖然篇幅短小,但是簡潔凝練、內容生動、氣度恢弘、包羅萬象。《心經》一部,成佛有餘。如果我們能夠按照《心經》中所講的去做、去修、去行、去受持成佛是沒有問題的。佛法就是心法,正如《大方廣佛華嚴經》講到心如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修心地法門就是修我們的這顆心。」

現謹取釋親佛法師所講正文,為如下簡文:

心經者、萬法之根源、大部之精要、其義高遠、無有能到菩薩大智、深觀自在、自證證人、故說此經。然欲釋經、當先解題、解題之法、今遵天台而立五重玄義。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辨用。五判教。

一此經以單法為名。梵語般若、此雲智慧、義有三種。一實相般若無相不相名為實相、謂無生涅槃諸法等相、無相亦無、是名真實般若體相。二觀照般若、以智慧之心照了實相之理、智明理顯、破迷惑而顯三德妙心故。三文字般若、亦名方便般若、以理無形而絕言思、必須依文解義、由義顯理、漸得義解俱忘、文字性空、是為實相、如得魚兔、筌蹄俱擲。蓋初學非方便、難入妙義之門文字義趣、是方便之境。解、是方便之智。舍此奚能得實相哉。問、方便般若、與觀照般若何異。答、亦異亦同、方便依文義而解、乃分別智分別事境、即權智也。觀照依實相而觀、乃無分別智、直照理境、即實智也。此為亦異。雖權智對事、別無實外之權、雖實智照理、亦無權外之實、即實相權、其體無二、此為亦同。如文中照見、是觀照。五蘊空、諸法空相、是實相。度一切苦厄、是方便。又實相、即法身德。觀照、即般若德。文字方便、即解脫德。三一不二、唯吾人介爾一心所具也。梵語波羅密、此雲彼岸到、生死為此岸、涅槃彼岸煩惱為中流、智慧為船筏。文雲、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而五蘊、是生死。照見、是船筏。皆空、是到彼岸。謂行既深、即證寂滅之彼岸。當知此空、一空一切空、三諦圓融之空、全賴觀照之功、而入波羅密門之真空也。心者、聖凡之主、善惡之源、約之有草木心。有緣  心。有真如心、有積聚精要心。草木不能緣、但有生長義、似說名心故。緣慮心、亦名慮知心、即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具九界之緣慮、而現前之心、若緣上品十惡為慮、是地獄心。緣中品十惡為慮、是畜生心。緣下品十惡為慮、是餓鬼心。緣下品十善為慮、是修羅心。緣中品十善為慮、是人道心。緣上品十善為慮、是天道心。緣偏空寂滅為慮、是聲聞心。緣因緣性空為慮、是緣覺心、緣六度修為慮、是菩薩心。緣法界無礙、自他平等清凈妙明為慮、是佛真如心。唯佛真如心、是究竟無分別智也。華嚴偈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雲、心如畫師、造種種五陰楞嚴雲、萬法所生、唯心所現。然法性圓明、本無世界眾生、因於圓明體上不覺故、一念妄動、遂有十界聖凡之別、眾生不肯當念覺照、則念逐境生、心因雜亂、何有已時。當知前念雖起、只消後念返覺、念無自體、體既非有、念從何來、一念覺一念、念念追覺、追至山窮水盡、自然得個消息、從此重振家風、浩浩浩蕩蕩、纖毫不立、無拘無累、何處而非自在、何處而非諸法空相、如是、則觸處皆心經明矣。又為之歌曰、此家風天地空、生死去來有何蹤、遙空月落波心裡、佛與眾生一性中。言積聚精要心者、謂此經乃六百卷大般若經之精要也。以心為標題者、直欲眾生、轉妄心為般若真心、若依般若、九界妄心、即是佛界清凈真如、所謂心經一卷、成佛有餘是也。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上契諸佛之心下契眾生之機、又經者訓法訓常故、十界同遵曰法、三世不易曰常、略釋名竟。

二此經以實相般若為體。義如前釋。即經中諸空字、諸無字、不生等六不字、皆是此經之體。體即般若、本來昭昭、不假修得、無欠無余、故以般若言之。今經獨顯空者、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纖毫不染、言思不及、故名實相。法華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是以此經、專在掃蹤絕跡、方名清凈如如。三此經以觀照般若為宗。亦如前釋。即經中觀與照見、及依般若依字、皆此經正宗、宗者宗要、宗趣也。良由真空之理、無相無名、非言思可及、必要無分別智、方能照之。又實相、是如如理。觀照、是如如智。智外無如、如外無智、即智即如、即如即智、能所雙絕對待斯忘、絕忘俱非、即真宗而顯真體也。

四此經以方便般若為用。方便即權智、菩薩以權巧方便度生故。即經中度一切苦厄、及能除一切苦等、皆此經力用也。又文字般若為用者、以文從實相流也、今依文起觀、還觀實相而得力用故。

五此經以大乘熟酥為教相。聖人被下之言曰教、分五時八教曰相。佛初成道、終至涅槃、有五時說法。第一華嚴時、如乳。二阿含時、如酪。三方等時、如生酥。四般若時、如熟酥。五法華涅槃時、如醍醐。今居四時、乃融通諸法、淘汰執情故。然有共、不共、二般若。今經大乘極妙、是不共般若。又般若時、於四教中不說藏教、但帶通別二權理、正說圓教實理。前三時小機、至此慕大轉勝、心漸通泰、如生酥變熟酥也。略述五重玄義竟。

三藏法師玄奘

唐、李姓。諱淵、字叔德、仕隋、受恭帝禪而有天下、都長安、國號曰唐。三藏者、經藏、律藏、論藏也。深通三藏之法、為人師范、故曰三藏法師。師、本名褘、諱玄奘、漢太邱陳仲弓之後、子孫河南、洛州緱氏焉。少罹窮酷、早通三學、年十五、與兄長法師長安莊嚴寺、道基之門、席中僉號英雄、因有西求聖典之志。時年二十九、遂厲然獨舉、詣闕表陳、有司不為通引、頓跡京輦、廣就諸番、遍學書語。會貞觀三年、京師災、勅諸道俗、隨豐四齣、遂往西域、至罽賓國、道多虎豹、險不可過、不知為計、閉門而坐、至夕開門、見一老僧、頭面瘡痍、身體膿血、危身獨坐、莫知由來、奘乃拜懇、僧即口授心經令誦、遂得山川平易、怪物潛蹤。既至印土地、戒日王為設論座、一十八國無與抗衡、遍游五印、請諸梵本、以貞觀十九年還京、勅住宏福寺、及玉華宮、翻譯經藏、成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即今本是。三般若利言譯、名與今同。四宋法月譯、名普遍藏般若波羅密多經。五施護譯、名佛說聖母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自來傳誦、皆崇奘本。

今本首無五事證信、月利等三本、具有序正流通、彼言佛在靈鷲山、與千二百五十人、並諸菩薩等俱。時佛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昧。聞者無從、故尊者舍利弗、啟問觀自在菩薩而說此經。宋本又雲、觀自在菩薩說此經畢、佛從三昧起、贊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今文從簡、故略之。然大品中有一段、與今大同、龍樹有釋、須者往檢。

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經家敘起、略敘三般若義。自在與空、是實相般若。觀及照見、是觀照般若。行深度苦等、是方便般若。觀自在、即觀世音。因舍利弗、啟請菩薩、故說此經。觀者、觀照也。自在者、真如實相之理也。真如無為、不墮諸數、離掛礙相、離生死相、離煩惱相、離有無戲論一切顛倒、及涅槃等相、絲毫無累、故曰自在。又觀是能觀之智、自在是所觀之境。智則靈明不昧、寂而常照、如日普輝而無揀擇、三際洞晰、十方無遺故。境即真如實性、照而常寂、亘古不變。即境即智、不變隨緣菩薩五蘊空、一空一切空、妙空自在、是為照理。起同體大悲、隨機救度一切眾生苦厄、使得自在、是為照機。以眾生菩薩無二自在、不過先覺覺後覺、後覺轉同先覺也。又照理即鑒機、鑒機即照理、照理鑒機。功行既深、自他俱得自在菩提、是名菩薩行。又菩薩所行、必修六度、自度度人故、般若智慧、有本覺智、始覺智。眾生雖具本覺、無始覺故、本覺全迷。二乘始覺雖有、本覺猶昧。菩薩二覺相照、正歷歷時。如來則始本合一、圓照而寂、寂而圓照。今大士功行既深、二智皎然、轉生死涅槃、轉煩惱菩提涅槃是理、菩提是智、理智泯融、則何處而非彼岸耶。照見者、照為三智。見為五眼。謂空觀智行既深、斷見思惑、顯一切智、而慧眼明、見諸法真諦理之彼岸。假觀智行既深、斷塵沙惑、顯道種智、而法眼明、見諸法即俗諦理之彼岸中觀智行既深、斷無明惑、顯一切種智、佛眼圓明、見諸法即中諦圓妙絕待之彼岸。然肉眼天眼清凈、不待言矣。五蘊者、一色蘊、謂各自根身為內色、大地器界為外色。受想行識、見下。前一是色、後四屬心。蘊者、舊翻曰陰、謂蘊積五眾、陰覆真空實相故。然菩薩五蘊虛幻不實、猶如水月空花、其體本空、空即真如、以空故能起妙用、度世出世間一切眾生之苦厄。若不空者則壅滯、豈能應化度苦哉。上序菩薩自利利他功用廣大竟。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下至三藐三菩提、廣說三般若義也。初色不下、至無智亦無得、別顯實相般若義。次以無所得故、至三藐三菩提、別顯觀照方便二般若義。今初義中色不下、至受想行識、明五蘊空。良由眾生心對色時、即生取著、遂有九界根身器界妄生、殊不知真空性中本無心相、亦無色相、元唯凈躶躶、光灑灑的一段清凈真如、何有五蘊、所謂萬里無雲萬里天是也。既有無始一念、則九界五蘊暼爾妄生、古雲一念才動白雲萬里、正斯謂也。色、謂九界根身器界、即五根六塵。空、謂真空妙性、即法界大總相法門之體。蓋色法唯是一心所現、離心無體、六道眾生執為實色。二乘離色猶滯偏空。菩薩悟色空不異。唯佛與佛、融盡法界色心。經雲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凈本然周遍法界、但循眾生之心所知量而已。故執之則塵塵隔礙、融之則色色圓通。幽溪雲、色即是空、此遍法界而無真空、空即是色、此窮法界而無非妙有是也、若眾生妄執五蘊為有法、故以色不異空句破之。二乘離色滯空、故以空不異色句破之。權乘菩薩躭著二邊、或住但中、故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句化之。蓋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非妙何能相即。述聞雲、色即是空色非有、空即是色空非無、非有非無、當體自絕、不離二邊即顯中道。大哉圓融可得思議者乎。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四蘊、例如色蘊之法破之。謂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三、亦復如是。受者五根對五塵時、即有五識領納塵故。想者、第六意識取五塵之相貌、如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故。行者、第七識恆執第八識見分為我、念念不停故。識者、第八識任運了別諸識性境、不帶名言、即現量也。識是心王、受想行是心所、心王心所對境必相應起故。然五蘊真如自證體上之幻法、當知蘊不異空、空不異蘊、蘊即是空、空即是蘊。復知迷蘊如水結為冰、悟蘊如冰還成水。水喻真空、冰喻五蘊

在講授完課程之後,法師又叮囑大家:學佛人要有深心(深信佛所講的真言實語,深信阿彌陀佛,深信有西方極樂世界)、長遠心(一生一世要修行要了生脫死)、迴向發願心(迴向極樂世界)。接著,台下聽經信眾,又向釋親佛法師提了幾個問題。法師給予的相應的回答。諸如——

問:什麼是三摩地?

答:三摩地是梵語,意譯為等持、正定、定意、調直定、正心行處。即遠離惛沈掉舉,心專住一境之精神作用

問:楞嚴咒功德是什麼?

答:《二課合解》前幾課中已講,諸如能滅五逆十惡重罪。。。。。。

問:為什麼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的好處

答:為了了生死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成就成佛這是大的目標。還有為了讓天下太平、讓眾生吉祥如意,為了。。。。。。,目標太多了無量無邊。簡單講,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你的自性,念你的自然佛。因為阿代表無,彌陀代表量,佛代表光、壽、覺、德。所以,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你的無量光、無量壽、無量的覺悟、無量的道德,念茲在茲嘛。再者,你念阿彌陀佛,就好像無線電波一樣,跟阿彌陀佛接通了,常念常接通,等到臨命終時,馬上往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而且當你念佛時,極樂世界相應地有一蓮花(上面有你的名字)開始生長放光,常念阿彌陀佛就像花朵澆水一樣,蓮花會越開越大。

(餘下所問問題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