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瑞法師:修行的根本

修行的根本
如瑞法師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勸導我們要發菩提心。但發菩提心的前提,要樹立正知正見,正知正見有了,才能真正地發菩提心。所以要不求名聞利養,不貪樂果
      修行首先要能放下貪著:粗的五欲:色、聲、香、味、觸;或者財、色、名、食、睡,乃至於人天樂果都不求的。要真正為畏生死,為菩提,而發心。如是發心,名之為正;這樣的發心,才算是發了正確菩提心。
    什麼叫做真呢?省庵大師說:「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念念,心心都不離開我們這一念的心。具體地要怎麼做呢?「聞佛道長遠不生退卻。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
      乍聽起來,這話好象很大,真正去做呢,覺得不容易。但久久的我發現,這話太實在了,不是大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不要去貪求名聞利養、欲樂享受等等,這不是實實在在的告訴我們去做嗎?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也是可以達到的。
      我們知道,佛臨涅磐的時候,告訴我們是要以四念處為住,以戒為師智者大師在《觀心論》里,特別地提到諸多法門當中,為什麼佛臨終的時候要告訴我們四念處為住,以戒為師原因,並且說這兩個要合在一起的。如果就小乘四念處修法,當然是要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要一個一個地去修。實際,這些都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所以大乘根機的人他有那樣的悟性,當下就能夠理解,生死涅磐,他不需要一個一個去修,可以總修。知道生死是怎麼生起的,當下就能夠除滅,煩惱菩提煩惱菩提沒有離開這個心,只在於轉念之間。所以修行,如果是利根人可以直接從轉化心念入手,只是說,我們這顆心太難調了,你可以小乘四念處一步步來修。四念處沒有離開慧,而戒——波羅提木叉,是講行的。如果慧是眼,行就是腳,只有有眼有腳,才能讓我們達到了脫生死彼岸。如果說四念處,歸在智慧莊嚴,那麼戒律就是福德莊嚴。拿六度來講,如果四念處般若戒律就是其他的五度。不管怎樣講,離不開的,這兩個要合起來。所以,持戒,沒有離開我們念念的這顆心,念念的這顆心要緣在什麼上面呢?就是要緣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面。
      所以,我久久的思維,也慢慢在撥正自己。我以前都想,《勸發菩提心文》,是講道理的,勸化你的。我現在才知道,實實在在能依照去做的。如果能天天「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你想想,這個人他從行為上表現出來,一定是一個忘我的人,一個奉獻的人,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因為上求佛道,就是要看看佛怎麼想,佛怎麼說,佛怎麼做,下化眾生就是要效佛之行的。如果說,上求佛道的是智慧,那下化眾生的是福德。所以,理越明的人,行起來越認真,因為他實在知道這兩者的關係缺一不可。
      我們學佛已經很久了,有沒有靜靜地來思維過佛的一句話祖師的一句話。我突然發現,從初出家那個時候接觸到東西,我真的做不到。所以,才有白居易親近鳥巢禪師他們的對話:白居易是個學問家,當然他想了解到最根本佛法,最深的佛法。鳥巢禪師告訴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他聽了以後說,這是三歲小孩都能說得來的。但鳥巢禪師告訴他:八十老翁做不來。
      從中我一下子才體會到,說了半天,八萬四千法門,歸回來就是讓我們一切惡都不要做,一切善都要去修,好好地來凈化我們這顆心的。佛的那麼多法,都是來教給我們做這個的。如果你要凈心,沒有前面的一切惡不做,一切善去修,沒有辦法的。你從事相上粗的東西都做不來,能去觀照你的心?他們彼此是互相聯系的。若用止觀去套,也沒有離開止觀;如果用剛才說的,智慧福德也沒有離開的,所以,這個公案好了
      當我重新翻開《威儀門》的時候,覺得很慚愧,有些我都沒做到。《事師篇》里第一句「事師如事佛」,我親近法師的時候,對這句話可能根本沒有理解,更沒有從內心裡真正懂得,不過幸好有點善根還能夠聽話,才避免造很多的過失我現在才懂,為什麼要把知識成佛才能夠理解《華嚴經》裡面說的「善知識如來使者」。才知道,你把知識成佛,原來是自己得到利益的。以前總想著,我應該怎麼樣去對待別人,現在才明白過來,你所起的一個念,所說的一句話,所辦的一切事情,實際,都沒有離開你自己,你對自己要負責,因為,你所起的心念,乃至於所做的一切,都是未來的果的。我才能夠理解,為什麼老法師在世的時候,一直告訴我們:一個修行人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因為心念之可畏啊。所以不要說去說別人一句壞話,讓自己感到很懊惱。哪怕是一個不好心念,我都要趕快懺悔,訶責自己:怎麼又起這樣的心念。最起碼現在能夠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了。在剛出家那時候都不知道自己這一舉一動,這一念念都住在什麼地方。所以,才能夠正理解,智者大師為什麼說要以四念處為住,以戒為師這兩個不能分開。
      所以,同學們,不要光是學,每天要讓自己的心能夠沉靜沉靜,要能夠迴光返照一下,慢慢在一天當中,能夠覺察到自己的心念,住在什麼地方。錯的及時糾正。我們不是聖人,不能念念都保持正確,但是我們一定可以做到第一念錯了,第二念把他糾正過來。
      大家住在普壽寺,這里以後就是一個靜靜的按願老法師宗旨、綱領修學的地方。能住,大家共住,安安靜靜的。不能住,你就找別的地方去,都是沒有關係的。但是我們在的人,你必須要對自己負責,因為生死的事,只能自己了,如果別人能幫助了,我們的本師不會讓我們一直流轉到今天。所以,我們應該來考慮考慮我們自己的生死大事。
      值得我們感恩的實在太多,而我們怎麼樣對佛法來做貢獻?就是發大道心,大道心就是成佛的心,廣度眾生的心,就是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的心。前提我們從事相上,不要去貪求名利,貪圖五欲享受。你不世間東西放下佛法東西,是沒辦法得到的。所以,要摸頭自省,知道自己做什麼的。人命無常,光陰不再,確實應當好好珍惜!
好,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