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

《楞嚴經》,著名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楞嚴經》從印度傳到中國的因緣

uploads/content/2022/june/79c9becd03003e8d7601bdeb7236fc30.jpg" />

  據說《楞嚴經》為古印度的國寶,印度國王嚴禁將其攜帶出境。隋朝的時候,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根據《法華經》經義著述出天台止觀。當時,有一印度高僧對大師說天台止觀與《楞嚴經》的文義頗為相似。智者大師求法心切,為了親見《楞嚴經》,特地在所住的天台山華頂上設置了一個拜經台,每天面向西方竭誠禮拜,希望這部經典能早日傳到東土。但遺憾的是,直到圓寂也無緣親見此經。

  唐代,印度有一位般剌密諦尊者,華言,極量尊者。他深感此經和東土眾生有緣,千方百計地想把這部經典帶到中國。不過,幾次過邊境的時候,都被發現和阻攔。最後,他採用了常人難以想像方法,先把經文在一種極細的白布上,然後用刀割開自己臂膊的肌肉,把寫好經文的白絹塞進去。之後將創口縫合,等刀口平復後,再行出國。這一次,尊者成功地出關渡海來到廣州

  當時,恰逢唐朝宰相房融在廣州主持政務,房融是佛教居士並且受過菩薩戒,知道尊者的來歷後很是重視。於是,他將般刺密諦尊者奉請到制止寺(現在廣州的光孝寺),並主持翻譯了《楞嚴經》。自此以後,這部經便在我國弘揚開來。

  了解了《楞嚴經》的傳譯因緣,我們應當生起感恩心!不但要感恩佛陀的諄諄教誨,也要感恩西域高僧為令佛法東傳華夏所付出的艱辛與不易。真可謂:“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尊者為法忘軀的精神,令後世敬仰不已。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悲心與大行,我們今天才有聽聞楞嚴經·念佛圓通章》,因此實在應生難遭遇想、生慶幸心。《華嚴經·十地品》有幾句描述渴望聽法心情的偈頌,和大家分享:“如渴思冷水,如飢念美食,如病憶良葯,如蜂貪好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

  最後,讓我們以唐朝義凈大師所作偈共勉:

晉宋齊梁唐代間,

高僧求法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

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遙碧天唯冷結,

沙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如未諳斯旨,

往往將經容易看。

  讓我們一起稱念:南無彌陀佛!(十句)萬善同歸西方極樂世界南無彌陀佛!願大家開心自在吉祥如意

摘自:念佛圓通章(三)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如瑞法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