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最勝王經釋十六

  《金光明最勝王經》最凈地陀羅尼品(釋十六)

  佳鵬 德藏 吉祥妙光 6月4日釋十六

  最凈地陀羅尼品

  那要如何才能得到佛這樣的微妙境界?

  佛說,善男子菩提微妙事業造作皆不可得。這里就是說菩提微妙就是佛的境界。非常微妙不可思議。不能以一切有為有相之法去衡量。

  所以說金剛經講一切法皆是佛法。但佛在涅槃時說我一生沒有講過佛法個字這是不是前後矛盾了?

  不是的,因為佛講的是有為法,而佛是證無為之法。無為之法叫遠離戲論之法,一切有為之法有相之行就叫有為法論。

  我們念經參禪打坐念佛,我們的皈依禮拜供養都屬於有相有為之法,為的是什麼?證無為的境界境界是不可說不可以不可描述,故而我們是修有相之行,而證無為之法,故而菩提微妙事業造做皆不可得

  但眾生顛倒無明,遠離不可執著境。因我們顛倒迷亂,以五毒充斥其心。故而須有相有為之法而做破除。正所謂借假修真、破迷顯真就是此理。所有都是圍繞最後那無可言說的微妙的無上的佛境界

  這里提一個問題,佛是不是都是人身?不是。 畜生也有佛,天人也有佛,六道輪回中都有,故佛不可以形象辨認,不以形而辨。所以若以諸相見如來則不見如來金剛經上講,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所以我們不以相而區分於佛。

  但是相是佛的代表,具三十二相不一定是佛。但佛一定具三十二相。那這個意思怎麼來理解呢?轉輪王有三十二相,但他是國王不是佛。但是佛為眾生一定會顯三十二相,因為它代表輪回眾生最高清凈微妙特徵。所以他一定會如是顯化。佛代表就是圓滿

  善男子,譬如寶須彌山王饒益一切,此菩提心利眾生故,是名第一布施波羅蜜。真正的布施之心菩提心,菩提心,是發願眾生的心。為什麼他是第一布施波羅蜜?因為我們只有發了願度眾生才會眾生去做才會去付出去給予。如果沒有這個菩提心沒有發這個願,我們肯定不會做,不會給予。

  就相當於什麼?我們對家人們,如果我們不願意愛他們,那一定不會為他們付出。所以正因為我們愛,我們才會付出,付出就是布施。所以布施的根本就是菩提心。因為我發願度一切眾生成佛,有慈心,我們才能施予給予一切眾生安樂,令他們解脫成佛

  到最後是我們的供養,所以布施供養從來沒有被分開。我們供養上師三寶首先是供也是施。因為施是出去,供是獻上去,供施從來就沒有分開過。

  再來說到持戒持戒,就是為了守護我們身口意的清凈不顛倒不迷亂,然後堪以承載一切。以戒而起莊嚴、以戒而樹威儀、以威儀而得圓滿相、以圓滿相故而得眾生歡喜、因眾生歡喜而起信心恭敬、因恭敬信心故而能聽受教法、因聽受教法故而能得解脫

  持戒功德特別大,我們對戒一定要如理如法受持,因為守持戒律就意味著我是在時時刻刻的度化自己,也度化眾生。所以無論如何,我們不要破戒。

  第三,譬如師子,有大威力,獨步無畏驚恐故,屬於忍辱。 這里說,像獅子一樣具有大威德力,我們無論走到哪裡不會畏懼,離於驚恐,是為忍辱。這里與其說是忍辱,不如說也是一種威儀

  因為持戒帶來的威儀、因為自己修法帶來的威儀、因為自己圓滿有福德具有圓滿威儀,也因為菩提心所代表的是佛的威儀,還有人們佛的根種。所以我們的緣起上已經是佛子

  具菩提心就是十方諸佛之子。這里以獅子比喻具有威德力並遠離了畏懼,為什麼具足這樣的力量威儀?因為具足了佛的根種,也就菩提心。成為十方諸佛之子,唯一要求就是菩提心。為什麼呢?一切佛皆因菩提心而得究竟果位。

  所以菩提才是佛的根。我們作為凡夫眾生成佛,唯一的辦法就是發菩提心。沒有升起菩提的人,不能稱為諸佛之子,只能算是隨佛修行。為什麼叫佛子,就是要成為佛的兒子,一定得發菩提心。

  很多跟隨師父修行的都可以自稱為其師弟子,但只有真正成為心子,師父才能完美的交付一切。而僅僅做跟隨修行的則不能辦到。這里做一個簡單比喻來幫助理解。

  那修忍辱應該怎麼修呢?是不是別人打我們一耳光,我們把右臉帶給他,他打我們的右臉,我們把左臉給他?不是。而是我們應該懂得對他人尊重和謙卑不傷害不惱怒他人。這是慈悲

  佛曾經也講了一個故事,什麼故事?在往昔某一世,一艘商船上載著很多富有的商人,船上有一個人見到大量的財寶就起了殺心,他想把船裡面五百人全部殺害,獨吞所有人的珍寶財產沒有辦法,為了救這五百人,其中一個人只好殺死了這個起殺心的人。正因為他殺了這個人,救下了這五百人,從而積累了無量的資糧,這也是慈悲也是菩提心。這就是大乘菩薩菩提心的根基

  菩提心的具足不以言行而做標准。而是以內心的方便和緣起標准。我們安立在怎樣的見解中,就會誕生出怎樣的行為和因緣果報

  在小乘佛法是以戒為根本,比如說我們不殺生,我死死地盯住不殺生這一戒律,但吃什麼可以不要求,自己不見不聞殺生就行了。

  大乘佛法是一切眾生如我們父母,因為有慈悲心,有菩提心,所以一切眾生肉我們都不忍吃食,也不忍服用一點點,因為吃它們的肉就等於吃老母親老父親的肉。

  這個就是菩提具足修行的內在要求。因為它遠離顛倒夢想,遠離五毒,遠離一切錯亂。以菩提心為根來利益眾生,因為一切眾生的命比他更重要。所以一絲一毫惱怒眾生的心,都不能有

  但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就應該忍受欺負?也不是,而是說我們應該具足智慧能力,擅長的調伏眾生。比如說誰調皮搗蛋了,我們是不是就應該慈悲具足菩提心的包容他不管了不問了?比如說他生氣不開心了,於是對我們做出種種傷害的言行了,我們是不是就要忍氣吞聲?等等,不是的,不能這樣理解忍辱,因為忍辱本身也是一種智慧

  為什麼?因為目睹了眾生顛倒錯亂了,我們要想辦法去調伏他,調伏過來從壞把它好了,因為他本身就已經錯了。 這才是真正的慈悲菩提心,這才是救度。所有佛法裡面都講要止惡行善,而不是目睹一切,聽之任之,為所欲為,卻無動於衷。那樣叫做對別人作惡的一種縱容。

  所以說佛法裡面的菩提心和慈悲心,是如摩尼寶般圓滿圓融無二。但是修慈悲心和修菩提很容易進入教條主義理論主義裡面的圈套。因為我們的智慧福德不足,在行持的過程當中很容易出現錯誤思想見解。以慈悲心和菩提心作為幌子,其實我們做的行為已經遠離慈悲心和菩提心,在這一點上我們是非常容易犯錯誤

  註:文章為德藏個人對光明心得體會。

  祈 禱

  我等佛子當如佛教言,遵守法令愛國愛家,敬愛社會和睦相處,互助友愛,才是實踐佛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