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十三章)01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十三章彈指圓成八萬門01

  一一因果屬對,相似具足,仍對治種種法門,始得見性成佛

  我們這一生所遭遇的,舉凡生理心理環境家庭社會國家天下等等都有因果關係,形成我們現在報應

  這些因果都有『屬對』,也就是有它的來由,我經常體會到的很多例子,有些年青朋友說笑:『這人那麼內向,當是前生仇人殺了今生再投胎,看到什麼都怕得那個樣子。』雖是笑話,但何嘗沒有前因?沒有後果?所以因、果之間,有相對配屬的關係

  我們現有的佛教經典古人翻譯的,表達的方式也是古代的。要把它變作現代的方式,依我個人的構想,現代的青年應該朝這一方面努力,由心理學到各種的科學配合起來,整合為一個非常高深的心理行為的科學。當然,其中尤其要尋找出心理生理、醫理及佛法修證之間的關係來。

  現在言歸正傳修行人要經常體會自己的行為,有時心裡頭一念動錯了,很快,事情馬上就會擺臉色給你看。只是我們在做人做事上,沒有在這方面自我觀察,所以往往怨天尤人,『怎麼我會遭遇到這種事呢?』真要好好觀察自己,以後就絕不會罵人。清醒就會發現自己真有過錯。『相似具足』,在我修行的時候,好像做了善行,不是徹底的,是相似的善行,但是能夠做到相似的善行,並且時時警覺自己的心性,一有不對的起心動念,馬上用佛法種種對治法門來修正。這樣修行不息,行為的善真正圓滿了,才能夠真正地明心見性

  慈悲解脫華嚴

  不是說你把一念空了,坐在那裡,然後飄飄然:『哎呀!四面八方都是空,我兩腳踩在虛空中。哈!悟了。』不是的,那是非常初步。但是,要真正起修,也必須要先有那個境界。歸納起來,這三節說明了:小乘境界的那個求空是不對的。

  事實上,這三節是連起來的。一個真正學佛修行的人,先要求到『亡言絕行』,這一點境界證到了,即所謂初悟。這三節等於禪宗三關;所講的『亡言絕行』,見一點空,是初關;起方便之行,是重關;最後圓滿成佛,破末後牢關。所以禪宗講『悟後起修』,也就是說,達到了『亡言絕行』的境界這個時候正好開始修行

  談到禪宗馬祖有一公案,現在順便給大家講進。你們年輕人現在喜歡搞禪,『饞』得很有一晚上馬祖帶領了三位大弟子:西堂、百丈、南泉,一齊賞月,馬祖指著月亮要他們說說看,西堂就講:『正好供養。』百丈說:『正好修行。』南泉卻拂袖而去,話都不講

  馬祖就笑了,講禪就歸到百丈,講修行歸到西堂,『正好供養』的這位就是修行。南泉的佛袖而去解脫解脫是對,不是說他不對。各有所偏,不全。

  (編案:《指月錄》原文為:「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隨侍玩月次,師(即馬祖)問:『正恁么時如何?』堂曰:「正好供養。」丈曰:「正好修行。」泉佛袖便行。師曰:「經入藏,禪歸海,惟有普願獨超物外」西堂即智藏,百丈即是懷海,南泉即是普願」)

  再講第二個公案。有兩個徒弟都悟了道,在路上走,看到路上一個死人,一位馬上口念『阿彌陀佛,好慘!沒有人埋。』趕快挖地要把他埋了。另一位看到死人,眼睛看都不看,一直走,頭都不回。兩位師兄弟有不同的表現。人家來問他們師父:『您兩個徒弟都悟了,究竟哪個對呢?』『都對!』『怎麼都對?』師父說:『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脫。』

  說的也是!那個骨頭埋與不埋都要爛的,差不多嘛!但是要注意!真正地學佛,諸行慈悲。在修行上,埋的是對的。解脫解脫,有時候解脫是不對的,特別要注意!

  所以,好像我經常在批駁『禪』,因為『禪』在這個時代生了更大流弊,滿街是『禪』,不得了!這個禪已經弄得莫名其妙,與佛教正法形象,差距太遠了,非常可怕。怪不得,王陽明的王學,流行到了明朝末年,『滿街賢人都如狗』。那個時代真是可怕,民族文化的風氣受害很大。大家學佛的人要注意。甚至我感覺到,現在佛法越昌盛,這個行願就越糟糕。希望年輕同學特別注意。

  這三節是連起來的,所以真正見到空以後,正好供養,正好起修狂不得呀!這一狂,非落因果不可啊!現在因果可是電腦時代,小心呀!不要隨便錯喔!

  有個朋友講得很有意思!他說:『老師您這樣一講,對了。我們小時候覺得,要看因果要等兩三代,要孫子死了,才算受報。現在好像看到自己就受報了啊!』我說:『那你還看到了,現在不但看到自己受報,而且時間更快,算不得個把月就報了,甚至過幾天就報了,電腦時代呀!』電腦的輸入(因)與輸出(果)之間跑起來快得很,千萬要注意!

  這說明修行的三節,處處跟著因果走。不要以為成了佛,就脫開了因果,佛更注意因果,更重視因果。越是聖人,越是小心。下面提到:

  法界觀行的重要

  如《華嚴經》即不然,一念頓證法界法門身心性相,本唯法體。施為運用,動寂皆平,任無作智,即是佛也。

  最後境界成佛境界,要參考《華嚴經》。華嚴所標榜的理不同哦!修行行門也不同。一念之間,頓證法界法門空有雙方面都具足了。

  一念空,這是佛法小乘法門,不是法界圓滿。一念有也不然,這是凡夫境界,而且有些外道境界也是一念有,也不對。

  我經常說:『華嚴法界觀行幾乎失傳了。』這個觀行是『一念頓證法界法門』,空有雙圓,一切具備。

  下面要注意幾個字。『身心』,換句話說就是『性相』,心就是性,身就是相。『身心性相,本唯法體』,這個身心性相的根本,整個是法體的大用。所以你身體生病了,心也病了;身體病好的時候,心也不病了。而且,生理上只要有一不舒服,你那個心理的病早有了;反之亦然。身心兩個互為因果,是很快的。

  『施為運用,動寂皆平』,這是功用、講修行。施為就是現在所講的作為,包括一切的行為、作為、應用、作用

  『動寂皆平』,動也是道,靜也是道。動也是佛,靜也是佛。不垢不凈,乾淨的是佛,污垢的也是佛,這就是華嚴境界。所以把華嚴的理搞通了,就在一念之間,都具足了。就是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動靜皆平,道都是一樣,都是平等,沒有差別

  『任無作智』,最後悟道了,佛到哪裡去了?佛都再來一切的世間,普渡眾生這叫無作智。作而不作,為而不為,現在就是佛境界

  你能這樣修持,現在就在華嚴境界。當然打坐可以練習,但不是主要,行才是主要,不過打坐是練習行之一。如果連盤腿都盤不起來,那更不用談到行了。所以佛法不是那麼呆板的,要曉得所謂『善巧方便。』

  我們往往拿一種觀念,一種思想,一種法門來確定佛法就是這樣,這都是自己主觀的看法。沒有到圓頓法門都是偏見來看的。拿一個模子印一切,就不行哦!

  要真正講禪宗不離唯識不離華嚴這是真正的禪。千萬不要像現在一般的年輕人,一動就是狂禪。禪是講求行的,達摩祖師就特別吩咐,禪是從行入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