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十九章)01

  第十九章天意但隨凡心

  當前位置:無量光明 > 佛教人物 > 居士佛教人物 > 南懷瑾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九章)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九章)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九章)01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十九章天意但隨凡心

  是以未知心之寶,甘處塵勞。才聞性覺之宗,便登聖地

  一般人不知即是佛,自性本心就是佛,自他不二。『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時間是相對的,只在一念之間。三千大千世界,自己與他方國土都是一體的。天地同根,萬物一體,不隔於毫端。不知這個寶貝,而甘處塵勞,願意在黑塵中勞碌終生。假定有人一念回過來,曉得自性就是佛,當下證到了,立刻由凡夫變成聖人

  如《賢劫定意經》雲:喜王菩薩宴坐七日。過七日已,詣佛啟請:「行何三昧能悉通達八萬四千諸度法門?」

  喜王菩薩,真正證了禪定功夫的人,一定是法喜充滿,無比快樂慈悲喜舍,是菩薩面孔上的招牌。假如一副討債面孔的樣子,一定與道毫不相干。什麼叫宴坐?不依身(三脈七輪還是在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即連空的境界也空掉),是名宴坐,亦稱不依不住三昧。反過來說,依住說是三昧,就看你有沒有裁法的正覺之智,空的也對,有也不錯,看你能不能。喜王問佛:修行哪一種方法,能夠了解八萬四千一切方法來度人超出塵勞痛苦?

  佛告喜王:有三昧門,名了諸法本。菩薩行時,便能通達諸度法門。諸度法門者,諸佛有三百五十功德,一一德各修六度為因。

  這里說,任何法門當中,有三百五十功德成就至善的善果叫功德所作所為,包括一切心理行為,平日做人做事的每一行為都要具備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我們學佛的人普通人更要注重道德修養。幫助一個人,甚至罵一個人,出發點包涵了六度功德才可以。即心理行為隨時隨地,乃至夢中喪失了這個心行,已經違反學佛基礎了。這有多麼嚴重,千萬注意,不是打坐幾天幾夜就是宴坐。

  心理行為沒有轉變,是靠不住的。現在佛告訴我們了,每件所作所為心理所起的,要具備六度之因;因還不是果,這個因發生善行,變成果了,才是一件功德。大家努力

  一念天地懸隔

  釋曰:諸法本者,即眾生心。若隨善心,成六度門;若隨惡心,作三塗道。當樂土而為苦境,皆是心成;處地獄而變天堂,悉由心轉。

  什麼是一切法之本?就是眾生心,包括我們現在心理行為,做人的思想心念。假使我們每個念頭動的都是善心,當時就可能成就六度法門假如我們念念習慣動惡心,馬上墮落三惡道。人家對不起我們,就非殺了他不可,本身已經墮入地獄道心行中去了

  本來人生無所謂樂苦,皆由心變。本來在幸福中,因自己觀念的問題而成痛苦環境這是自己心理造成的。假使一個人在地獄中,心理一轉變,可以使地獄變成天堂,也是唯心所造。這里極力說明唯心的作用有這樣大。

  或即剎那成佛,或即永劫沉淪,只在最初一念之力。故雲「法無定相,但隨人心。如天意樹,隨天意轉。」

  不是閻王也不上帝使你如此,是自己形成這一力量業力

  佛法講心的行法沒有固定,一念之間可把地獄變成天堂也可幸福變成苦境,都在自己,一切唯心。據說色界也有樹,但可隨天人的意而變,其實,人心就是天意樹的根本。

  可謂變通立驗,因果現前。不動絲毫,遍窮法界。如牖隙之內,觀無際之空;似徑尺鏡中,見千里之影。有斯奇特,昧者不知。如見金為蛇,誤執寶成礫。

  每天要反省自己。每天所遭遇的,都成前因後果的關系,是絕對科學性,不二的法則

  心的作用有這樣大,遍窮法界。我們的智慧如井蛙觀天那麼有限。我們本體心性的偉大,比宇宙還要偉大,《楞嚴經》也再三提到這個道理。而我們沒有智慧,把這個身體當成自己,是非常渺小,非常可憐的。更愚蠢的是在那裡打坐,只管到身體裡頭,小之又小,可憐到極點。

  故密嚴經偈雲:譬如殊勝寶,野人所輕賤。若用飾冕旒,則為王頂戴。如是賴耶識,是清凈佛性。凡位恆雜染,佛果常保持。如美玉在水,苔衣所纏覆。賴耶處生死習氣縈不現。

  心識正題來了,剛才講到心之體的偉大。在哲學思想中,心物一元已經很不得了了,但在佛法看來,心物一元不過是百千萬法中的一法而已,又算什麼?心體的功能,神而通之,超過物理、精神兩方面的力量,不知還要大多少。因為人類知識所不能到達,所以拿心物一元來比方,已經很偉大了

  這個心如此偉大,因為難以分別,所以彌勒菩薩把它分成八個部分。最後一部分稱阿賴耶識,其實是心根之根。這阿賴耶識包括了心與物的作用,大家看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就知道,不必再作介紹。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