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修行次第有哪些?學佛次第

uploads/content/2022/may/3a45503692301ce8c7887021859b41c4.jpg" />

  佛教經典,浩如煙海;佛法義理,深廣無涯。經有三藏,致使無量學者望而卻步;理有三乘,導致恆沙行者迷失方向。由彼法門八萬四千,或簡或繁,或總或別;使諸行者,尚且不知入門之處,更何況修學次第。《楞嚴經》雲:“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由此之故,故而依據經教,大略歸納六種次第,以便同道之人,共入正覺之門

  一者、在佛法理論上,以緣起、性空、不二法門、一佛乘為次第。先明‘緣起’法,深信因果,必能使人心生敬畏,斷惡修善,從而移風易俗人心歸善;其依據之經典有《十善道經》《業報差別經》等。

  次明‘空性’理,不住不著,必能使人心無掛礙,身心自在,從而破迷開悟,轉凡成聖;其依據之經典有《金剛經》《大般若經》等。再入‘不二門’,法法圓通,必能使人圓融自在事理無礙,從而普門示現,舌燦蓮花;其依據之經典有《維摩經》《圓覺經》等。最後悟‘一佛乘’,直心道場,必能使人不歷僧祗,入如來地,從而住常寂光,獲妙莊嚴;其依據之經典有《法華經》《華嚴經》等。

  二者、在學習修行上,以信、解、行、證為次第。此乃修行佛道所必經之四種過程。首先須‘信’樂佛法,於諸法實體,與三寶之凈德,世出世之善根,深為信樂;如《大智度論》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其次了‘解’佛法,即由見聞經典思維義理,而心生悟解;如《華嚴經》曰:“佛法人說,雖智莫能解。”進而身體力‘行’,舉止動步,心不外馳,無有輕躁,心與道合,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即是如法而行也。最後‘證’得道果,與十善相應,證人天果;與無我相應,證羅漢果;與無上菩提相應,證得佛果

  三者、在應機施教上,以三乘根機為次第。一者‘人天乘’,乘五戒十善乃至四禪八定之行而生人天者。二者‘聲聞乘’,又雲小乘,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間,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而悟四諦之理,以證阿羅漢果。

  三者‘菩薩乘’,又雲大乘,三無數劫間修六度之行,更於百劫間植三十二相福因,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人天,度脫一切,是名大乘。此三乘於經典中,或以羊、鹿、牛三車譬之,或以象、馬、兔三獸比之。

  四者、在開發智慧上,以聞、思、修三慧為次第。‘聞慧’者,謂從經論中聞,或從善知識處聞,以因聞故,能生無漏聖慧。‘思慧’者,若能思惟經論中及善知識處所聞法義,皆能生於無漏聖慧。

  ‘修慧’者,謂既已聞法,思惟義趣,即當隨順修習,因此修習,能生無漏聖慧。依此聞慧則生思慧;依思慧則有修慧;此乃斷煩惱、證涅槃之過程。猶如依種生芽,依芽生莖,依莖轉生枝葉花果。故前二慧為散智,僅為發起修慧之助緣;修慧則為定智,具有斷惑證理之作用

  五者、在修證層次上,以五分真香為次第。如《壇經》雲:一者,謂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二者,謂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三者,謂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者,謂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五者,謂自心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此五者環環相扣,因戒而生定,因定而發慧,由慧而得解脫,由解脫而有解脫知見

  六者、在念佛上,以信、願、行三資糧為次第。首先‘信’有凈土信佛必來接引、信自己必能往生。其次由信而生‘願’,志願堅定永不移,願生凈土九品蓮。最後由願而起‘行’,依《觀經》凈業三福而起行;由於所行淺深不同,故有三輩九品之別。資糧者,譬如遠行,一要資財,二要糧食,若缺此二事,則絕難到達。

  以此次第,漸進佛果;願諸有緣,各取所需。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燈雲比丘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