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疏鈔新白話版6

  2藏教等攝

  有三部分,(1)藏攝,(2)教攝,(3)分攝

  (1)藏攝

  已知佛說這部阿彌陀經》,有這樣的因。不知這部經在藏教分中,是什麼攝屬?藏有二類。一是三藏,二是二藏。最初三藏是,一修多羅藏(經藏)。二毗奈耶藏(律藏)。三阿毗達磨藏(論藏)。現今這部經,是修多羅攝。各經也有互相攝的,這部經不同其它。

  梵語修多羅,這里叫契經,又叫經藏。開解見後面的釋題中。毗奈耶,這里叫調伏,就是律藏。阿毗達磨,這里叫對法,就是論藏。上面二個俱有多種意義,不是重要的不說了。所謂修多羅攝,因為這部經在經律論三藏中,屬於經藏。所謂互攝,如《華嚴經》就是經攝而兼有律論,因為「十藏等品」顯示有戒律,「問明等品」顯示有論議。《梵網經》卻是律攝而兼有經,因為「心地品」以上,廣談菩薩階位,其餘的可以類推。這部阿彌陀經》不兼有戒律也沒有論議,從始至終,專說念佛求生凈土,所以說不同其它啊。

  所謂二藏,一是菩薩藏,二是聲聞藏。現今這部經,是菩薩藏攝。也有互攝的,這部經不同其它。

  菩薩聲聞,詳見後面的釋文中。所謂藏分為二,因為經有大乘小乘,所以二藏分攝。如果人有三乘,也可以分為三。因為緣覺人大多不依經教,就歸入聲聞,所以只有二藏。現今菩薩藏攝,這部經演說大乘,如依正莊嚴,信願往生等,都是自利利他的菩薩和凈佛國土,以及教化眾生之道。所謂互攝,如《華嚴經》是菩薩藏攝,也通聲聞,因為能包含無量乘。現今這部阿彌陀經》是「二乘種不生」,所以說不同其它。有人問:「怎麼經文中,那佛有聲聞弟子?」答:「這是暫時有最終沒有。」到下面的釋文中會辯析。又問:「討厭苦趨向樂,似乎是專門自利,怎麼名叫菩薩?」答:「求生凈土,正是為了見佛聞法,得到無生法忍後,還要回這世間來,救苦眾生這是菩薩行,不是聲聞道。如天台智者大師的《凈土十疑論》中說的。」

  (2)教攝

  所謂教,依賢首宗(華嚴宗)判教分為五類,就是小、始、終、頓、圓。現今這部經,是頓教所攝,又兼通前後二教。

  所謂五教,一小乘教,只說人空,縱然說一點法空,也不明顯。因為依據六識三毒,建立染凈根本,沒有窮盡法源。二大乘始教,由第二時起,只說明空,第三時主要說三乘,不許定性闡提(沒有善根的)成佛,沒有窮盡大乘至極的道理,所以名為始。有成佛有不成佛的,又名叫分教。所說佛法是廣談法相,很少涉及法性。說到性,也是相數。因為依據生滅八識,建立生死以及涅槃的因等義類。三大乘終教。由講中道妙有起,定性闡提,都應當作佛,才窮盡大乘至極的道理,所以名為終。因為契合實理,又名叫實教。所說佛法是多談法性,很少涉及法相說到相,也是會歸性。因為依據如來八識隨緣成立等義類。四頓教,總是不說法相,只說真性,一念不生,就名為佛,沒有漸次。五圓教,統攝前四教,圓滿具足。說的只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帝網重重,主伴交參,無窮無盡。以上詳細的如《華嚴玄》中分析的,恐怕嫌煩不多說了。說頓教攝,如後面義理中的辯析,也通前後。通前面的終教,因為一切眾生念佛,一定成佛,就是定性闡提都作佛。通後面的圓教,也在義理中辯析。

  (3)分攝

  所謂分,就是十二分教。如修多羅(經)、祇夜(偈頌)等。現今這部經,屬於修多羅、優陀那,這兩部分攝。

  所謂分,就是分類。因為一代時教,分門別類,各有所屬啊。祇夜,這里叫重頌。優陀那,這里叫無問自說。十二部,恐怕嫌煩不多說了。說兩部分攝,一是修多羅攝,因為是契經。二是優陀那攝,因為不等請問,佛自己告訴舍利佛的。

  3義理深廣

  有三部分,(1)攝頓,(2)分圓,(3)旁通

  (1)攝頓

  已經知道這部阿彌陀經》屬於頓教,少部分屬於圓教。不知它的義理又有哪些?先說明這部經屬於頓教,因為說持名念佛就能往生,疾超階位速證佛果,沒有迂迴曲折,真正屬於頓教。

  真正屬於頓教的道理是,因為博地凡夫,想要登上聖賢地位,事修很難,道路很遠。如今只要持名念佛就能往生。既然往生了,就是不退菩薩,可算是彈指間圓成佛道,一生辦成。就如將寶位,直接傳授給凡庸,不用經歷階級,不是漸教迂迴曲折能比的。所以屬於頓教的道理

  有人發難問:「頓教一念不生,就名為佛。五法三自性都是空,八識無我都消除。如今持名念佛這是有念,怎麼是頓教?」答:「因為一心不亂,就是無念。如果有念,就不是一心。只要能一心,什麼法不寂滅?」

  所謂五法,就是一名二相,三妄想,四正智,五如如。所謂三自性,名,相,是妄計性。妄想,是緣起性。正智,如如,是圓成性。所謂八識,就是阿賴耶,末那,以及眼耳鼻舌身等六識,合起來成八。所謂二無我,就是人無我,法無我。以上也都是屬於五法中,詳細的見《入楞伽》等經。全部空全部消除,所謂佛身無為,不落入各教。一念不生,就名為佛,是頓教的旨意啊。現今說念佛,那麼稱念佛號屬於名,面對佛身屬於相,憶念那佛屬於妄想。縱然是凈念相繼,入三摩地,也屬於正智如如。而又分別這個佛,屬於六識情執。能念所念,屬於人法。還沒有消除有我,何況無我也消除呢?那教法的空都消除,這里都有,因為有念,所以被質疑不是頓法。所謂無念,實在因為一心不亂。那麼不因為有心念,不因為無心念,不因為也有無心念,不因為非有非無心念。離了這四句,更有什麼念?雖然名叫念佛,其實是無念的念啊。念而無念,這是一心。這樣的心,心沒有那個心,勉強叫做一。尚且沒有一相,哪裡有所謂五者三者八者二者?那麼一心不亂,與一念不生沒有區別,怎麼不是頓?

  (2)分圓

  所謂分屬圓教。圓的意義,就是四法界(事,理,理事,事事)中,前三個通各教,後一個唯獨屬於圓教。現今這部阿彌陀經》,圓教完全包括了。這部經部分屬於圓教,佔一小部分,所以是分屬圓教。

  所謂四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無礙法界,這三法界各教所有。四事事無礙法界,只有《華嚴》一經有,名為別教一乘。因為事理無礙,是同頓同終的,事事無礙,是不同頓終的,是特別的同教一乘,所以名為別,不是藏通別圓的別啊。現今說這部阿彌陀經》分屬圓教,因為《華嚴經》完全是圓教,這部經佔了一小部分,粗略說有十點。一點是《華嚴經》器世界微塵毫毛,有形無形,全都演出妙法言音。這部阿彌陀經》的水鳥樹林,都在宣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法門。二點是《華嚴經》世界的一微塵中,具足十方法界有無盡的莊嚴這就如大本《無量壽經》說,在寶樹中,見十方佛剎,猶如鏡子中的影像。三點是《華嚴經》的不動寂場,遍周法界,所以說體相如本沒有差別,無量無邊全都周遍。這就是大本《無量壽經》說的,阿彌陀佛常在西方,卻也遍滿十方。四點是《華嚴經》的比喻有葯王樹,如果有見到的,眼睛清凈,甚至耳鼻六根,沒有不清凈的。眾生見佛,也是如此。因為見到圓覺佛,聽到普門法,神力如此,這部阿彌陀經》中阿彌陀佛的道場寶樹,見到的聽到的,也是六根清凈。五點是《華嚴經》中八難眾生超越十地的階位。這部阿彌陀經》的地獄鬼畜,只要念佛都能往生凈土。六點是《華嚴經》一就是一切。如來在一身現出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的佛頭,每一頭有口有舌,每一舌有音聲,甚至文字句義,充滿法界這就如大本《無量壽經》說的,極樂有無量寶華。每一華中,放出三十六億那由他(數量單位)百千光明。每一光明,現出三十六億那由他百千佛,普為十方說一切法。七點是《華嚴經》的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雙雙顯現兩種相。這就如《觀經》說的,阿彌陀佛現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長度單位)的身,而又見到丈六的身,在池水上。八點是《華嚴經》以盧舍那佛為教主這就清涼師說的,阿彌陀佛就是本師盧舍那佛。九點是《華嚴經》名為大不可思議,《凈名》(維摩詰經)等經名為小不可思議這部阿彌陀經》也名為《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十點是《華嚴經》教化的對象,就是凡夫心,轉成諸佛不動智。這部阿彌陀經》不過是稱名念佛,佛就現前。這就等同《凈名》等經,同是《華嚴經》一類。圓教完全包括這部阿彌陀經》,這部阿彌陀經》部分屬於圓教。因為是部分的意義,所以名為分圓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