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充滿愛這就是中國人的中元節

  今天是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中國人重要的祭祖節日。也許在不少人心底,會認為這是一個讓人害怕的「鬼節」,而深入探究,其實這是一個充滿愛心節日!

  中元節祭祖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時祭。漢儒董仲舒《春秋繁露·四祭》雲:「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

  起初,「秋嘗」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農歷七月十五前後,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對於祭祀亡靈是個很好的選擇。

  中元節原本是道教節日道家以農歷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因為地官會在中元時普度亡靈,所以這一天人們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

  在佛教,則將中元節稱為盂蘭盆節。「盂蘭盆」是梵語,譯為「解倒懸」,即把倒掛受苦的罪人給解開,令其得到自在

  盂蘭盆節源自佛陀弟子目犍連救母的故事。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目犍連的母親生前因為造作惡業死後墜入餓鬼道,目犍連運用法力將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

  目犍連便向佛陀求助。佛陀告訴他,必須集合僧眾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目犍連依教奉行,其母終得解脫

  佛教傳入中國後,自梁武帝起,即遵《佛說盂蘭盆經》的教誨,每逢七月十五,便在寺廟設盂蘭盆齋供養僧眾,自此以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法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在歷史的演變中,儒家的「秋嘗」、道家中元節佛家的盂蘭盆節逐漸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歷七月十五中國人豐富的節俗活動。

  在我的故鄉,把中元節稱為「七月半」,但家鄉人過節的日期並不統一,有的是過七月十三,有的是過七月十四。家鄉人過「七月半」,最重要風俗就是燒包。

  所謂燒包,即是燒紙錢,先用白紙把紙錢封成許多包,再在白紙上寫上先靈的名諱,過節這天,把紙包放在戶外空地堆成垛燒給祖先

  在故鄉,臨近「七月半」的前幾日,家家戶戶都要提前封包、寫包。封包比較簡單,而寫包有固定的行文格式,需略通文墨者才能為之

  我年少時喜歡書法,每到寫包的時候,父親便把這個重任交給我。由於諸多原因,我們沒有自己的家譜,父親有一個小筆記本,他把自己知曉的先祖名諱記在上面,我要寫包時他便把筆記本交給我,我便按照上面的名單一個一個的寫。

  每年「七月半」,寫包的任務都由我「承包」。年少時少不更事,有時會對父親埋怨,因為筆記本上先靈的名字很多,而每位先靈都要按親疏關系封數量不等的包,所以先靈名諱要重復著寫,有時要花兩天時間能把包寫完,這是一個不小的工作量。看著哥哥姐姐在一旁袖手旁觀,自己卻坐在桌前吭哧吭哧的寫,心裡有時就不樂意。

  成人以後,慢慢體會到,多虧年少時寫包的這段經歷,讓我對家族一百多年來自高祖以下的親屬脈絡有了一個清晰了解。而寫包時,父親對我講述家史,因此我能對祖輩艱難創家立業的歷史銘記於心

  父親過世後,我開始發心編修家譜,而父親當年留下的這個筆記本成為重要史料。有時想起來,如果沒有「七月半」寫包的習俗,如果沒有父親的筆記本,其實我將成為無根之人

  正是因為年少時把先靈的名諱一筆一畫寫了無數遍,潛移默化,烙印於心我在成年後,看到不少的同齡人都不清楚祖輩的名諱和家史,才體會到,原來「七月半」寫包是父親給我最好的家庭教育。

  我離開家鄉多年,在異地成家立業。在我生活的這個城市,每逢「七月半」,忙碌的人們只是在路邊燒些散錢給先靈,能像寄郵件一樣,封上包並鄭重其事寫清領受錢紙的亡靈名諱的,真是少之又少。

  後來隨著自己學習傳統文化的深入,也逐漸體會到,燒紙錢只是祭奠先靈的一種方式,《孝經》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一個人通過自己修養德行,立身行道,光宗耀祖,才是對先靈最好的祭祀供養

  家鄉人在七月半除了會燒包給祖先外,還會燒些散錢給孤魂野鬼。而所謂的「孤魂野鬼」,其實就是那些無後人祭祀亡靈,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名諱,沒有後人會專門為他們封包、寫包、燒包,他們只能待在「被人遺忘的角落」。

  俗話說「人在做,天在看」,曾經看過電影《尋夢環遊記》,很感慨這部以墨西哥亡靈節為題材的影片中已故先靈們的心情,他們多麼渴望陽世的家人能記得他們!不管去世多久,只要家人能記得他們,他們就能永遠活在家人的心裡。只有當他們被人徹底遺忘,那才是真正的死亡。

  在新加坡,當地華人經常用「好兄弟」來稱呼那些陰間來的朋友而不是直接稱他們為「鬼」。那些「好兄弟」也曾經與我們一樣,在陽間度過他們的一生,然後比我們早一些日子離開人世,移民到另一個我們不熟悉的空間維度去。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當地華人傳統節日除了新年,就數中元節最熱鬧隆重。每逢中元,各處華人居民點還會搭歌台慶祝,政府官員和名流也會參與。與一般的歌台慶典不同的是中元節歌台的第一排是空著的,因為今天的vip觀眾是來自陰間的「好兄弟」。人們相信,在這一天,用這種特殊的方式,能夠將人間的溫暖傳遞給這些「好兄弟」。

  在故鄉,中元節除了對先靈的祭祀,還有對大自然的祭供。我有一個朋友是侗族,在他們侗鄉,每當有小孩降生,家裡就會小孩的名義在村寨的水渠兩邊搭一座簡易的木橋,方便行人過路,以此方式孩子積德修福。

  所以在侗鄉到處都是橋,一座橋其實就代表一顆父母子女慈愛之心。每到「七月半」,家人就會拿著香燭去祭橋,為孩子祈禱祝福。

  在侗鄉,遇到古樹或奇特的山石,鄉民也會在「七月半」這天去祭供一番,以表對大自然中無形存在、無處不在的神靈的敬畏感恩

  中元節,不同地域、不同族群有著不同的祭祀習俗,但是這些習俗背後所表達的卻是同一個主題,那就是把對祖先的愛擴展到對一切眾生的愛,把對家人的愛擴展到對一切有情無情的愛,因為我都是一個生命同體

  這種讓世界充滿愛的節日,就是中國人的中元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