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八月初三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圓寂紀念日

  惠能(638~713年),俗姓盧,原籍河北范陽(今北京大興)。他的父親貶官到了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生下惠能惠能幼年喪父,家境貧寒,靠打柴賣柴來養活母親有一天他聽到買柴的客人念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若有所悟,忙問客人這是什麼經文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弘忍大師正在黃梅東山寺給大家講這部經。惠能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

  當弘忍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惠能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佛性都一樣。人雖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

  弘忍聽了心中暗喜,卻不露聲色,讓他到碓房去幹活。碓房就是舂米的作坊。惠能身子輕,就在腰裡綁了塊石頭,來增加身體重量,這樣在舂米的時候,就可以很方便地把杠桿壓起來舂下去。就這樣,惠能在碓房老老實實地做了八個月的活。

  有一天,五祖弘忍為了考驗弟子們禪學水平的深淺,好物色一個接班人,就讓每個人寫一首偈子呈上來。當時神秀擔任上座,才華傑出,寫了一首偈子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偈子被書寫在牆上,雖然沒有署名,大家都知道是誰寫的,很快,這首偈子就傳遍了全寺。弘忍看了後,對大家說:「後世如果能依照這首偈子修行也能得到殊勝的果實,你們要好好念誦它!」

  在這首偈子中,神秀將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樹明鏡台。人的身心本來清凈。由於執著生起了相對意識,以致於經常為塵垢——外在煩惱所污染。要想保持心靈清凈,就必須「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也就是通過堅韌不撥的修習,才能漸漸地覺悟

  當時惠能正在碓房幹活,聽了大家紛紛念誦這首偈子,認為它還不夠徹底,就讓人自己的偈子寫在壁上。偈子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大家見了這首偈子,驚奇不已。這首偈子說,身心都不真實的,從緣起性空的立場上來看,沒有菩提樹,沒有明鏡台,身心如幻影干擾我們身心煩惱更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首偈子把禪學漫長的修行過程,轉化為當下的一念頓悟,說人的本心本性,原本清凈無染。只要覺悟這一點就可以立地成佛

  弘忍大師見了這首偈子,就在惠能頭上輕輕地拍了三下,惠能知道師父的意思,在這天半夜三更的時候來到方丈室,弘忍把袈裟脫下來遮住蠟燭的光,秘密地給惠能傳授了禪法,並把衣缽傳給了惠能。弘忍考慮到其他弟子對這個位置看得很重,怕引起爭執,擔心惠能的安全,就送他到九江渡口,讓他連夜往南方走。弘忍說:「我來渡你過去。」惠能說:「迷時師渡我,悟時我自度。」弘忍知道他的修行已經成熟,心裡很踏實。

  惠能遵從師父的教導,回到廣東,隱遁於四會、懷集。十餘年後,來到廣州法性寺,看見寺院前掛著旗幡,有兩個僧人在辯論。一個說:「是風在動。」另一個說:「是幡在動。」兩人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惠能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兩人聽了,大吃一驚,覺得這個人的水平實在了得,連忙報告給印宗法師。印宗法師把惠能請到寺內,問:「我早聽說弘忍大師的禪法傳到南方來了,莫非您就是他的傳人?」惠能說:「正是。」然後就把袈裟和缽拿了出來,大家見了,紛紛禮拜,請求惠能說禪。就這樣,惠能正式出山說禪。

  刺史韋璩請惠能入城,於大梵寺講堂眾說法,門人法海編錄其法語,又加入後來的法語,即世所行《法寶壇經》。此後,惠能在曹溪寶林寺說法三十餘年。中宗遣使往曹溪召他入京,堅辭不去朝廷遂下令,以惠能新州故宅為國恩寺。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於新州國恩寺圓寂,世壽76歲。弟子迎其遺體歸於曹溪。惠能圓寂後,肉身不壞弟子方辯裹紵塗漆於其上,形像生動逼真,現存於南華寺(即古代寶林寺)。

  惠能大師門下弟子很多,《景德傳燈錄》及《傳法正宗記》皆載有嗣法四十三人,《壇經》說有門人十人,《祖堂集》則列舉八人。其中最著名者,計有青原行思、南嶽懷讓、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五人得法後都各成一家,又以青原、南嶽兩家弘傳最盛,南嶽下數傳後衍為臨濟、溈仰二派,青原下數傳後分為曹洞、雲門法眼三派,形成禪宗五派法流,稱「一花開五葉」。後來法眼宗遠傳於泰國、朝鮮,雲門宗、臨濟宗更遠播至歐美,而在中國日本則以臨濟、曹洞兩宗最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