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如何學佛?

  南無彌陀

  非常歡喜,有越來越多的人親近佛教信仰佛教這是一份佛緣,也是一份善緣。但很多人心中一直疑慮重重,因為沒有明師,雖然想學佛,卻並不知道在家裡學佛,該怎麼開始,該怎麼做

  今日,我們便來講一下,在家裡該如何學佛。  

uploads/content/2022/june/d610dfdc45c11e147c927d630c0923fd.jpg" />

  第一、將佛法融入生活

  這是最首要的一件事,要將佛法融入生活當中,而不是將學佛世俗生活對立起來。

  有不少在家學佛的人,或者一門心思在家學佛,幾乎放棄了世俗生活責任,只管自己每日誦經念佛,把自己作為兒女妻子丈夫父母責任統統丟掉了;或者整日在世俗中遊走,聚會、應酬,而把佛法置於一邊,等哪日有所求的時候,又撿起來。

  這兩種情況,統統要不得。

  學佛學的是什麼,便是佛的智慧,而在世俗修行,更是將佛法,將佛的智慧進行實修實證的非常好的方式

  佛法世間法也並非是對立的,相反,將佛法融入生活將會使人產生非常大、非常好的變化。

  譬如說,日常生活中,現代人最為苦惱的問題是什麼,便是如何與人相處。偉大的佛陀,很早便提出了四攝法門,依法奉行,不但可以獲得他人的歡喜愛戴,更會讓我自己的生命充滿溫暖、工作事業順利。  

uploads/content/2022/june/e972619c98f46ea948ada8dfe7af6c0a.jpg" />

  四攝法門一:布施

  布施呢,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但不論是你在經濟上、學識上、精神上哪一方面,給予別人幫助,周圍人都會對你產生好感,會更願意接近你、團結你。

  每個人都是懂得感恩的,幫助人是最能夠聯絡感情方式,大家有感情在,做事情便會更加順暢,你的生活目標工作目標也就更容易達成。

  四攝法門二:愛語

  這是告訴眾生在生活中要懷有一顆慈悲柔軟的心,與其他人交往,一方面要說真話,坦誠相待,不用惡言傷人、不用假話騙人、不用綺語辱人、不在後背議論人,這樣便是在眾生中,為自己種下一真實種子你不要用一個謊言接著另一個謊言去虛偽待人,自己輕鬆、他人愉悅,人際關係自然好了

  另一方面要說對別人有益的話,用自己的胸懷、愛,去溫暖周圍的人,這便是在眾生中,為自己種下一顆善意的種子,這種子有一天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長成為替自己遮風擋雨的福報。  

uploads/content/2022/june/4b863e370cc200c4d838d9981e48b70a.jpg" />

  四攝法門三:利行

  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尤其在事業的打拚當中,為眾生利益去思考、去努力去做對別人有好處、有幫助的事情,助人者自助、自助者天助,這同樣是積累福德的一種方式

  四攝法門四:同事

  與眾生和光同塵,共同做事,共同生活,盡量參與到周圍人都喜歡事情當中,如此便會成為一個「合群」的人,做起事來自然更為方便。

  所以你看佛法生活絲毫也不衝突當你懷著一顆與人為善的心,按照佛陀的教導行世間法,將會讓自己的周遭變得更為美好。  

uploads/content/2022/june/a61fe65187cd05d808e4c9e184ac6109.jpg" />

  第二、從身口意三方面凈化自己。

  在很多人認知中,提起佛教便是誦經、拜佛,但是要知道這些太過流於表象了。學佛是一種修行修行路上首先要做的,便是改變我們自身。

  從哪裡開始呢,便從我們的身、口、意,這三個方面著手。要知道,有生命,我們的身口意便一定會有活動,有活動便會造下業因,如果我們能夠凈化自己的身口意,便可以從根本上轉化我們的三業。

  在日常生活中,好像很多人都在好事,總覺得自己在行善積德,但是卻沒有注重自己的身口意所造的惡業,做一輩子好事,都始終處在有漏當中,沒有善果,便是因為他們的身體、嘴巴、意念造下了惡業,自己卻全然不知。

  而身口意又是相伴相隨的,比如你的念頭不好便會產生不好的行為,譬如打人或其他傷人的動作;你經常做出傷人的行為,自己的意念也會跟著便壞;意念不好,嘴巴就容易出口傷人……

  所以,我們學佛,便要從這三方面開始,凈化自身,改變自己。  

uploads/content/2022/june/1a969ebbca554fdfebd660a621250ae0.jpg" />

  第三、以菩薩慈悲心對待別人。

  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在我心中最為讓人覺得親近?

  便是因為觀音菩薩大無量的慈悲之心,救苦救難、普濟眾生。而我們在家學佛,便要向菩薩看齊,學習菩薩慈悲方便、寬厚無私、平易近人、利益眾生的無上精神

  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觀音菩薩的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

  佛家講究慈悲為懷,出世而入世,這是一種大乘菩薩境界慈悲佛法的中心,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怎樣才有慈悲?念眾生苦,要救眾生這叫菩提心。菩提必須要慈悲來鞏固,比如樹根必須要雨水滋潤,才能發芽、開花、結果。大悲就像雨水一樣,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雨水,否則不能生長。

  佛經上說:一切佛法如果離開慈悲則為魔法。

  可見慈悲思想佛教關係之密切,尤其是大乘佛教菩薩道,不外是慈悲精神的實踐與完成。經上說:菩薩眾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長養菩提,因菩提成就佛道。如果菩薩看到眾生的憂苦,不激發慈悲心,進而上求下化,拔苦與樂,就無法成就菩提大道。  

uploads/content/2022/june/5202ef4d2f79d43775da05dcfb5200d0.jpg" />

  第四、以佛陀戒律來約束自己。

  學佛學佛,便是要向佛祖學習,向佛祖學習最好的便是依戒律規定來約束自己,這是學佛路上經由上面三點,層層遞進而來的。

  那,為什麼要有戒律,用戒律來進行約束自身呢。

  要知道,無始劫以來,危害眾生最重的便是貪嗔痴三毒,這三毒會帶來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等惡行,進而感召惡業果報

  而守持戒律,便是為了幫助我們,去除貪嗔痴的習氣,一點點地去減少惡的行為,減少惡業發生

  如此,知惡才可以行善,止惡才能夠施善,便如佛陀一般,行住坐卧無不是修行,無不是功德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