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迎月光菩薩聖誕,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

  恭迎月光菩薩聖誕~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在漢傳佛教中這天,恭逢月光菩薩聖誕

  中秋佳節,禮拜月光菩薩功德甚多。

  南無月光遍照菩薩

  資料一 :

  中秋節——月餅要和「月光菩薩」一起吃才有意義!

  中秋佳節,禮拜月光菩薩功德甚多。

  😂南無月光遍照菩薩🙏🙏🙏

  月光菩薩(梵名: candra-prabha),又稱月神,是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神仙之一。月神又被稱為月宮娘娘、月娘等。

  提到月宮娘娘,小夥伴們系不系會聯想到「嫦娥奔月」的傳說呢?是的,嫦娥姐姐奔月後便成了掌管月亮主人,即月神娘娘、月光菩薩,《山海經》 、《搜神記》等古籍都有相關記載。

  月光菩薩面容安詳,手持月輪菩薩就是月光菩薩。這也是眾菩薩中顏值很高的一位了。

  依《葯師儀軌布壇法》所載,月光菩薩身呈白色,手持月輪,坐鵝座上,立於葯師如來之右側。

  月光菩薩名號由來

  月光菩薩葯師如來的脅侍,作月凈菩薩月光遍照菩薩

  《灌頂經》卷十二雲︰「有二菩薩一名日曜,二名月凈,是二菩薩次補佛處。」

  據《葯師如來本願經》載,月光菩薩日光菩薩同為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葯師如來正法寶藏

  如同日光菩薩一樣,月光菩薩觀世音菩薩大悲咒也有密切的關系。凡是至心持誦大悲咒修行者月光菩薩也會與無量神人來增益其持咒效驗

  修行者持誦大悲咒過後,如果能再加誦月光菩薩陀羅尼,則月光菩薩會來加庇護,使持咒者除去一切障難與病痛,並成就一切善法、遠離各種怖畏。

  佛與陰晴圓缺

  月的圓缺只是表相,其性湛然不動

  從月亮的譬喻中,我們可以體會「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乘佛教教義的精髓:

  1. 月亮的本身就是自覺

  2. 月光的普照,眾生的受益,就是覺他。

  3. 月亮本性的皎潔、真如、常在就是覺行圓滿

  我們從月的圓缺中,能體會到什麼智慧呢?

  大般涅盤經卷第九: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見月不現。皆言月沒而作沒想。而此月性實無沒也。轉現他方彼處眾生復謂月出。而此月性實無出也。

  2500年前我們以為月升於東,而沒於西。其實這是我們在地球東半球的主觀想法。我們「以為」。我們就錯覺了。我們錯覺,我們就胡塗了。我們糊塗,我們就煩惱了。

  眾生皆謂如來生於閻浮提內。或閻浮提示涅盤。而如來性實無涅盤。而諸眾生皆謂如來實般涅盤喻如月沒。善男子如來之性實無生滅。為化眾生故示生滅

  我們眾生不僅是因為「月生」、「月沒」而起了錯覺。更糟的是我們會「自以為是」的起了「推演」。以妄起妄,妄上加妄,層層迭迭,無有盡期。

  月並沒有增減,我們的佛性(如來藏)本來清凈就好像是明月般,不要因為「看起來」的陰晴圓缺,而妄上生妄,越推越遠。

  我們的佛性生生平等,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以我們清凈佛性而論,你與我沒有不同,你我釋迦牟尼佛沒有不同,所有世界一切地獄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等沒有差別

  因此佛弟子際此中秋良心,應一心持咒、念並禮拜月光菩薩自然能獲佛菩薩加持垂護,凈除煩惱及一切障礙,福慧增長,身心康泰,所求順遂,事事吉祥!

  中秋傳統——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

  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常言道「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但天文專家指出,今年的中秋月卻是「十五的月亮十七圓」喔~

  據天文專家介紹,月球繞地球轉動一周為一個「朔望月」(約為農歷一個月),這個月月亮最圓的那天稱「望日」,也叫「滿月」。月亮從一個滿月「走到下一個滿月,需要29天半左右的時間

  觀潮

  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猜燈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

  吃月餅

  月餅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從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

  月光菩薩咒 :

  深低帝屠蘇吒

  阿若蜜帝烏都吒

  深耆吒波賴帝

  耶彌若吒烏都吒

  拘羅帝吒耆摩吒

  沙婆訶

  總而言之,無論從聞思和實修,滿月之與佛教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中秋佳節期間正是滿月之時,因此,建議行者在和家人團圓之時,勿忘以佛法要義促己、促家人等趨向圓滿解脫道,更當以精進修行感恩佛陀之最上行。

  資料二 :

  中秋佳節,禮拜月光菩薩功德甚多。

  😂南無月光遍照菩薩🙏🙏🙏

  中秋節是我們的團圓佳節,民間以天上月圓定為佳節,實有團圓和諧的民俗意願。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盛唐繁華 · 始作中秋

  一、中秋節的來歷

  唐朝初年,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太宗本紀》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字樣。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

  由於中國人從天上月圓,來象徵人間團圓美好事物,因此,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在唐朝,被稱為「端正月」,又俗稱「月節」、「月夕」;

  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正如南宋學者朱敦儒所說:「偏賞中秋月,從古到如今。」在習俗上,出門在外的異鄉人,在這一天也都應該合家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明代的《西湖遊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旨在說明中秋節不僅充分表現出中國人對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嚮往,更配合種種節俗活動,成為一個充滿歡樂與詩趣的歲時節序。

  二、拜月、賞月的起源

  祭月早在秦漢以前就有了,當時主要在宮廷內進行。

  後來歷代帝王都沿襲這個儀式,每逢中秋節,必舉行隆重的祭月儀式北京月壇,便是專門用於皇帝祭月的場所。

  拜月需全家成員齊集,以取團圓的意思,主祭的人女性,活動結束後,一家人圍坐賞月一起吃食「團圓餅」和瓜果。

  祭月的習俗之所以在唐代以後迅速流行於民間,與唐明皇游月宮的傳說有很密切的關系

  《唐逸史》記載:

  鄂州人羅公遠,俟候唐明皇在中秋夜賞月。看著玄宗目不轉睛的一直望著明月,便邀請玄宗去游月宮。

  他取出一根拐子向著空中擲去,突然化為一條銀色的大橋,他請玄宗一同上了大橋,差不多走了十里遠,覺得精光奪目,寒氣逼人,才發現到達一座大宮殿前。

  羅公遠說這就是月宮了!玄宗見到有數百個仙女穿著素練寬衣,在廣大的宮廷中跳舞,歌聲嘹亮,音韻非常優美,玄宗便問說:「這是什麼曲子?」

  羅公遠回答說:「就叫霓裳羽衣曲。」

  玄宗牢牢記住那曲子的聲調,回到宮中,立即命人依照他所記的聲調,編成了一首《霓裳羽衣曲》。這就是《霓裳羽衣曲》的由來。

  此曲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法曲,大詩人白居易在元和年間看見當時宮廷里表演此曲時,舞者「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纓累累佩珊珊」。

  其舞姿「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後抑無力,斜曳裙時雲欲生」,「煙蛾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其意境與月宮的神話極為吻合。

  琉璃三聖:葯師如來日光菩薩月光菩薩

  三、佛教於中秋賞月之夜禮拜月光遍照菩薩

  而佛教於中秋賞月之夜,禮拜的是月光遍照菩薩」,漢譯月光菩薩、月凈菩薩月光遍照菩薩等聖號。

  為東方凈琉璃世界葯師佛之右脅侍。「月光遍照」在佛法上表靜定,映現明澈清輝,容攝大千芸芸眾生,使免於受貪、瞋、痴、三毒逼惱。

  月光菩薩身呈白色,乘於鵝座,手持月輪。與左脅侍日光菩薩並為葯師如來的兩大輔佐。

  在葯師佛的無量菩薩眷屬里,他與日光菩薩是位居上首的最重要菩薩兩位菩薩,位居補處,秉持著葯師如來正法寶藏

  關於月光菩薩本生事跡,也與日光菩薩相同,都與葯師佛有密切的關系。在久遠的過去世,當電光如來住世時,有一梵士養育兩子,一名日照,一名月照。

  梵士發心利樂有情、拯救濁世眾生,其二子隨喜發願供養。梵士成佛之後,即是葯師琉璃如來

  二子中之月照,就是月光菩薩

  同體大悲 · 共修善緣

  經論記載,大凡至心禮拜月光菩薩,會得到菩薩的加庇護佑,除去一切障難與病痛,並成就一切善法、遠離各種怖畏。

  際此中秋佳節、月光菩薩聖誕佛子當至心禮拜感念月光菩薩,必能獲佛菩薩加持垂護,凈除煩惱及一切障礙,福慧增長,身心康泰,所求順遂,事事吉祥!

  中秋佳節,禮拜月光菩薩功德甚多。

  南無月光遍照菩薩

  南無彌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