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別解文義
有三部分,(1)序分,(2)正宗分,(3)流通分
(1)序分
有二部分,11五句證,22列眾證
11五句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所謂別解文義,已知一個標題的總意,但不明白經中,從頭到尾,是什麼文字,闡述什麼意義。現今就章分句解,使文字般若達到實相,用有盡的語言,大概彰顯無盡的意義。其中分三部分,現今是序分。序就是敘啊,又叫緒啊,還沒有入正文,先敘述這部《阿彌陀經》的頭緒啊。有證信和發起二個序,現今只講證信。凡是證信,都有六種成就。現今順著文字方便,平均繁簡,並且分為二部分。先說明五句,後說明列眾,合成六種成就。這里又按前面講法統括大意,然後分別解釋。說如是的法,是我從佛哪裡聽到的。那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的祇園啊,因為是佛開示阿難的。「如是我聞」有三個意義,一是斷人疑惑,二是平息爭論,三是揀別外邪。
文字般若,本來般若沒有語言可說,但依賴語言而顯示,所以佛用文字說經,現今還用文字解釋。然而文字的性空,就是實相。所以三種般若,相互融通,不妨礙文字啊。所謂略彰,就是因為言不盡意,所以說略啊。六種成就,分這二組,例如五蘊六根,或合色開心,或合心開色,隨那方便機緣,沒有定法啊。所謂佛開示,《大智度論》說,佛涅槃時,開示阿難說:「一切經的開頭,都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國某地。」因為是遵佛的遺教。所謂斷人疑惑,就是阿難結集登座時,眾人生起三個疑惑。一是疑惑佛復活了?二是疑惑阿難成佛了?三是疑惑他方佛來了?這里「如是我聞」,三個疑惑頓時開解。所謂平息爭論,就是說我聽到,就不是主觀臆見自作主張。所謂揀別外邪,就是說如是,就不同於外道的「阿憂」開頭。如《佛地論》說:「這樣的法,我昔日曾聽到的。」意思是避免增減、差異、過失,也平息了爭議啊。
所謂如是,就是信成就啊。如《大智度論》中說的,這二字又有二個含義,有多種解釋。如果以宗派判定,按凈土宗認為,那麼一心不亂叫如,唯此無非叫是。
《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信就說這事「如是」,不信就說這事不「如是」。肇公說:「如是者,信順之辭也。」所以世人認可什麼事,也說「如是」。所謂又有二義,就是「是」又分別對「如是」二字各自解釋啊。所謂多解,就是有認為聖人說法,只顯示「如」,只有「如」為「是」,如劉虯所說。有認為「如」,是當理的言論。這個「是」,就是無非的意思,如道生大師所說。有認為如來隨順眾生根機為應名叫「如」,眾生無非與佛相合為感名叫「是」,如道融大師所說。有認為實相的理,始終不變名叫「如」,如理而說名叫「是」,如天台所說。有認為「如」是真空,「是」為妙有,可以破外道斷常二見,如清涼大師綜合各家所說。其餘說法還很多,恐怕繁瑣不引用了。以上各有意義,大同小異,並沒有相互妨礙。所謂宗揀定的,就是「如是」二義,是隨宗派判定的。現今這部《阿彌陀經》宗旨在於一心,因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心,就是非生非滅,無去無來,湛然常住,所以名叫「如」。又這一心,離四過,絕百非,所以名叫「是」。不同這個說明,不能稱為「是」。
所謂我聞,就是聞成就啊。我是自我,聞是親耳聽到。自我親耳聽到,不是私淑,不是讀古文。
所謂自我親耳聽到,就是自己不同非自己,當面不同非當面,因為是自己親身當面受到的啊。所謂私淑,孟子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意思是,孟子不是親見孔子,是受業孔子的後人,而私自得他的道,完善自身的啊。所謂讀古,就是齊桓公在堂上讀書,輪人認為他讀的,是古人的糟粕罷了。意思是,齊桓公不是面對古人,古人已不在了,只是讀他們的遺言啊。如今阿難親身遇到至聖,不是私淑啊。合上面的自我,阿難親耳聆聽至上的教,不是讀古人的啊。合上親聞,自我親耳聽到,現今告訴眾人,便應當信受,還有什麼可說?
聖人無我,現今為什麼稱我?《大智度論》有三個原因。一是隨順世間,二是破除邪見,三是不執著無我。因為這三點,不妨礙說我,又法身是真我,也可以稱我。
這以下再分我聞為二,解釋同前面一樣。一是隨順世間,認為世法中說我,不是第一義中的說我,是隨順世間而說的,沒有實體,卻不違背第一義啊。二是破除邪見,認為邪我,慢我,名字我,世俗人具有前面二個我,學道人具有後面二個我。聖人只有最後的我,隨順世俗稱我,只是名字,實際沒有邪慢,所以沒有過錯。三不執著無我,聖人們知道一切法空實相無我,而不執著空,不執著無我。又《瑜伽師地論》有四個含義,大略與此相同。其第三個含義說,如果一定無我,誰在修學?人就會生恐怖,所以不執著無我。又《觀經疏》說,無我就沒有聽,沒有聽就不能度化眾生。為了傳播教化不斷絕,假名說我。所謂法身真我,就是從根本上說的,阿難也通達法身我啊。因為無我法中,有真我,就是法身我,如涅槃中常樂我凈的我,哪裡妨礙無我?
聽的人耳根引發識,不管根識的差別都從總(我),所以說我聞。大乘中的三教,始教是無聞,終教是聞而不聞,頓教是無聞無不聞。對於凈土宗,那麼傳法聖人,因為我無我是不二的真我,根境不是同不是不同的妙罷了,聽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沒有障礙的法門啊。
所謂廢除差別從總,就是因為不說耳聞,而說我聞。實在是我統收了各根識等,用總包括了差別,所以說我聞。所謂始教等,就是如果說我既然無我,聞也就無聞,這是大乘初門,始教意思啊。如果說從緣故空,不壞假名,就是不聞而聞,聞而不聞,這是終教的意思啊。如果說能所雙寂,無聞無不聞,離念頓顯,這是頓教的思意啊。所謂我無我,生而不生,不生而生,就是法身。所謂根境,聽說阿彌陀佛,能聽所聽,不是同不是不同。所謂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所謂娑婆世界的依正,全在極樂世界的自心中。因為這部《阿彌陀經》部分屬於圓教,所以應當歸於法性。
有人疑惑佛成道很久,阿難出家時間不長,怎麼能都說我聞?古有四種方式,叫做聞無礙。又阿難有三種身份,或聞或不聞,也沒有妨礙。
所謂疑惑,佛成道已經歷二十年,阿難才出家,又經過十年,才成為侍者。雖然親身侍奉佛,但三十年前,佛講的經,怎麼能都稱我聞?古人解答有四個原因。一是輾轉聽說,如《報恩經》說,阿難沒有聽到,從其他比丘那裡聽到,或天人說的。如《涅槃經》,是弘廣菩薩那裡流通的。二是佛重說,如《報恩經》說,阿難因佛讓他成為侍者,就求三願,其中第三願說沒有聽過的經,請佛重說。三是阿難自通,如《金剛經》說,阿難得法性覺自在三眛,沒有聽過的經,自己能憶持不忘。《涅槃經》也說,或在或不在,自然能解了。四是清涼大師綜合上面三個說法,說阿難是大權菩薩,來影響弘傳。如《不思議境界經》說,舍利弗、目犍連,以及阿難等,都是大權菩薩現聲聞身,何必執著表面現象,說他不聞啊?所謂三個阿難,一個名叫歡喜,是結聲聞藏的,二個名叫喜賢,是結緣覺藏的,三個名叫喜海,是結菩薩藏的。那麼阿難有大神力,可以隨機示教。所以一代時教,這個阿難聽不到,那個阿難聽到,又哪裡有聞與不聞而成為妨礙啊。
所謂一時,就是時成就啊。師生機緣相合,當時說與聽的事完畢,就叫一時。因為說與聽沒有一定,所以不說某年某月某日。各地時間不一樣,中國和印度兩地記時不相同。對於凈土宗,就是說與聽的頃刻間,心境泯滅,凡聖合一,依正相融,一多相等。這些二法,都是一個時間,名叫一時啊。
所謂說與聽沒有一定,或說者得到陀羅尼(總持),一剎那間,在一字之中,說一切法門。或聽者得到清凈耳根,在一剎那間,聽一字時,其餘一切都沒有障礙。或說者用時間少,聽者覺得時間多,或說者用時間多,聽者覺得時間少。說者有神力長短隨宜,聽者根器利鈍不一樣。古人認為三乘凡聖,見到的佛身報化身,年歲短長,成佛遠近,各不相同。現今只取佛與弟子師資機感相應的頃刻,說與聽的事就完畢了,便名叫一時啊。所謂十方時分,就是因為十方遍滿橫豎空間。豎就包括天上,四天王的一天,是人壽五十年。橫就遍滿四大部洲,南贍部洲的三更,是北俱盧洲的正午,時間不是一定啊。所謂兩地記時,每年的第一天,名叫正朔,中國和印度,也不一致。周朝的正月是建子,夏朝的正月是建寅,那時中國是周朝,而佛在舍衛國。舍衛國的正月是建寅,是用夏朝的正月,那印度的正月,是中國的三月,印度的二月,是中國的四月啊。也不是一定的,所以只說一時啊。所謂心境,就是一心不亂,沒有能念所念。所謂凡聖,就是與諸上善人同會一處。所謂依正,就是佛以及水鳥樹林,一同說妙法。所謂一多,就是一佛說經,六方齊聲贊嘆。如上面種種二法,都成了一味,就用這時為一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