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心入靜的參禪法,助你達到無念狀態

  參禪者想要消除妄念,漸趨入靜,那麼調心是十分重要的一關。就廣義來說,調心包括了調身和調息。「調身」就僅僅只是調整身形,使之端正;「調息」就僅僅只是調整呼吸,使之深勻;然而,「調心」調伏妄念,使內心清凈。由於萬法皆平等,皆從真如自性中流出,明心才能見性,因此,歷來禪門各宗都把「調心」列在首位。對於初學參禪的人來說,調心最難,往往在入靜中,各種妄念反而紛至沓來,難以杜絕,根本不可能達到靜極而生慧的境地,由此,我們提供幾種方法供初學參禪者參考,以盡快進入無念狀態

  一、初學調心的幾種法門

  初習參禪者,往往時不知從何入手,而前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法門,常用的有數息(即心中默數自己人息或出息的次數,心注在數,勿令馳散)、聽息(即聽自己的呼吸之氣,通過心念依附於呼吸的起落,使心隨於息, 息隨於心,心息相依,綿綿密密)、觀照(當妄念顯現時,返觀自心就能「念起便覺",「覺便消」)、意守(如意守鼻端或意守丹田、命門、湧泉等,使心不散亂雜念不生)。這些都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調心法,此外還有「持咒」、「誦經」等方法,大家可以巧妙琢磨。

  二、行、住、坐,卧不離調心

  參禪打坐時,往往雜念紛紜,難以調伏。因為人們由來已久總是安念用事,不知不覺已成習慣,要糾正這種對參禪有大影響的慣性,在平時就該養成行、住、坐、卧不離調心的習慣。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調心首先必須拋棄個人得失,將名利地位置之度界。做到遇事從容,心常安和。雖事務煩勞亦當神清意靜,恬然安穩。同時尚須克服先天性慾望以及是非口舌。凡事不執著,以恬談為宗,虛無為本,使自己處於情志安泰,魂不離體的狀態。參禪者如能自覺養成凡是在覺醒狀態,就開始自然調心的習慣,便能在打坐參禪時較快地進入無念的入靜之境

  三,調心與修德密切相關

  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意思是要培養自己的高尚道德品質。欲使「調心」達上乘者,必先修養道德。使視、聽、言、動不離正念。故大乘佛教《起信論》中說:「若心馳散,即當攝束住於正念」。練功者的一思一念都應合乎道德規範,不為金錢美色所動,不為物質外誘所感若有邪念即當警覺。應有」獨處暗室而不欺心」的值獨精神。如此方能時時激發良知,使自己處於心正身安,神清氣爽的境界。調心的作用就在於調伏妄念,使心念活動趨向有序,則正念存內,邪不可干。故欲修身,必先正心,心正方能身安,莫作心上行不過之事,莫起事上行不過之心,才能做到靜氣凈心。

  四、調心由淺入深逐步深化

  調心時必須先將思慮放下,返觀自身也如外物,擺脫七情煩惱,使思想處於鬆弛寧靜狀態,做到心無掛礙時,即可開始調心。調心可由修鍊「系緣止」開始,古人稱之為「鎖心猿」、「拴意馬」,使禪心不亂雜念不生。如生雜念,即返觀自心雜念初起便及時中止,達到「觀照熄念」的狀態。安念如魔,返觀照破安念,使安念熄滅,所謂「念起便覺,一覺便消」,由此不斷精進,體驗沒有安念時的真實境界,進入「清凈無念」階段。經過一段時間的禪修,就可達到「妄念不生,坐見本性」的禪定階段。調心的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逐步深化的過程,參禪也應循序漸進,方能收到預期的圓滿

  南無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