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四十四章)01

  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四十四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四十四章夢醒夢還真01

  上次《宗鏡錄》正式介紹到《楞嚴經》『七處征心』,講到明心見性的最高原理。佛的說法是,心物一元的心性之體,涵蓋乾坤、包括整個宇宙。『宇宙』是科學上的名詞,在觀念上可以說是無量無邊的;但也可說是有量有邊的,因為三千大千世界宇宙觀念是有限量的。此處是借用宇宙一詞來說明無量無邊的大宇宙不過是本體心中的一點浮塵而已!

  隨時反照——境惑不牽

  所以,我們不需要閉眼打坐,守著屍體般的身體在那裡做許多幻想,而把這個認為是自己的心性,大的不認,反倒看牢小的。比如,麵粉是麥磨成的,在麥尚未變成麵粉以前,它的能既無形像又不拘於一處,結果我們沒有從這個立場去想就把一個饅頭當成麵粉麥子,而且坐在饅頭當中,自己覺得是蓋天蓋地,不知天高地厚,洋洋得意。釋迦牟尼佛提示到這里,最後他說了一句話:『如來說為可憐憫者』,一切眾生不清這個原理是最可憐的。

  如上所說見性周遍湛然似鏡常明,如空不動,萬像自分出沒,一性未曾往還。

  《楞嚴經》上佛明白地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一切眾生的能見之性無所不在,周遍圓滿大圓鏡一樣,永遠是清凈光明的。好比在高山頂上或飛機上看太空一樣,萬里無雲。

  『如空不動』,這句話比喻,像虛空一樣不動。大家看佛經,往往在這地方上當,虛空在動,整個宇宙都在輪轉,不過動得太大眼睛感覺能達的范圍好像不動。讀經典讀到此處要特別留意!比如翻譯『真如』,往往把真如當成死板的東西,『如空不動』,『如』是借用詞,告訴我們這是個比喻,不要上當。

  『萬像自分出沒,一性未曾往還』,萬有的現象出沒,即生死生滅,好像這一下生、那一下死了。所謂百千萬念在一瞬之間,它只是時間、空間中的萬象變化。萬象的本身無自性,它自己分別出沒、生滅,至於能生萬象自性並沒有離開。生固然不帶來,死也沒有散滅,它是如如不動在那裡永明禪師要我們體會這一點

  但隨生滅之緣,遺此妙明之性,是以一切祖教,皆指見性識心,不從生因之所生,唯從了因之所了。

  把萬象之體與用分辨清楚以後,他以告訴我們,一切萬有之起用依他起,『隨生滅之緣』,生滅是輪轉不停,所以叫輪回,永遠不停地變化。佛學因緣是言其現象,在中國文化易經》的觀念叫變化,萬物皆是變化。他說我們被生死迷惑,跟著生死現象跑,忘記回來找自己,因此拋棄妙明的本性

  『是以一切祖教,皆指見性識心』,所以一切祖師教育的方法,只是指要我們如何見自己生命本來的本性,認清楚此心心動念的作用。那麼,如何叫悟道成道、了道呢?以教理言,兩句話

  不從生因之所生,唯從了因之所了。

  在座學佛修道做功夫的要特別注意這兩句話。一般人坐下來做功夫,下意識都是求『生因之所生』。比如有朋友兩天用了點功,有時多坐一點,好像又多生出一個道了。

  我們在璀上總認為多用點功夫,道就來了,此謂『生因之所生』,如果真如性能修得成功,那就世間房子一樣,蓋好要修,不修就壞,那怎能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呢?那豈不是有增有減!所以此是現象之事做功今日做得好、明日做得不好,是境界變化、是生滅,而能使你做好與做不好的那個本體沒有動過,那個本體不是『從生因之所生』,只是『從了因之所了』,一切完了,一切了了,了不是沒有,講個了字早已不了!換言之,所謂一切空,不是你去空它。你說你得很好,心境很空,那是意識境界,是假空,你那個意識是『生因之所生』,非『了因之所了』,自性本空。千千萬萬記住『不從生因之所生,唯從了因之所了。』

  相粗易辯,性密難明,隨轉處而莫知,在照時而方了。

  現在講到『了因之所了』。要怎麼樣去了它呢?注意哦!

  『相粗易辯』,相是外在境界現象,『相』是現象境界,是很粗的,一般人學佛修道喜歡現象所騙。比如昨天有位朋友來辭行,他說在國外講這個東西非常困難,他現在六、七十歲,看了幾十年,多數人學這個東西兩個目的一是身體健康,求長生不老;二嘴裡說求真理,不要神通,結果只要一玩神通就高興,個個在追求神通這都是在『生因』、『相粗』這方面走,因為『相粗易辯』,容易搞得清楚。

  『性密難明』,明心見性,了因了道,這形而上的本性是怎麼樣?是非常奧秘的,但不是秘密,人的智慧不夠,也懶得去推究它,搞了半天頭大不搞了!所以說『性密難明』。

  『隨轉處而莫知』,一般人跟著現象轉。例如普通人一天到晚跟著自己的思想情緒轉,或者今天有點感冒,身體舒服脾氣大,佛法也變成大脾氣。你講他,他說怎麼不好,金剛怒目也是佛法他是跟著轉處而莫知,隨境而轉。有時候肚子餓一點,胃腸消化系統清理了一點,精神舒服一點,心境清凈,頓覺大有進步,菩薩加被,再不然是功夫用得好。這些都是跟著現象而轉,自己沒有智慧不清楚,一般人也懶得用智慧,只要境界好、現象好就認為是道了,等到一生病,上了氧氣境界全垮,跟著氧氣去轉了,雙淚悲啼,一下掉在害怕中,前路茫茫,此皆隨境而轉。

  那麼,怎麼去了呢?

  『在照時而方了』,隨時反照自己,也就是反省自己。我經常跟大家講,隨時要反省自己的境界,是生理影響還是心理影響?有時生理幫忙,影響你這兩天精神愉快、飽滿,然後覺得自己儼然有道之士。其實那是兩天生理比較健康一點,使得心境好一點。有時心理上偶然瞎貓撞到死老鼠,撞到一點道理,影響生理也輕松一點,如此而已!並非真見道。所以,學佛要隨時反照自己,『在照時而方了』。《心經講到用功關鍵,『觀自在菩薩』,告訴你『照見五蘊皆空』,是智慧的朗照,不是把兩隻眼睛閉起來,拚命往裡面照,照到五蘊皆空,你在那裡很吃力地玩,玩累了以後照樣起煩惱,這不是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