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人不懂,還勸別人:「算了、算了,供養這些有什麼用,心安住就可以了,心裡觀想就可以了。」如果自己有財物,就不能這樣做,比如你不吃飯,是否觀想自己吃了就能解除飢渴呢?恐怕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
自己本來擁有萬貫家財,卻捨不得用來上供下施,反倒擺出誦咒、觀想等種種相似的理由,而自以為是的那些人,其實是自己騙自己。誠如往昔噶當派諸大德所說:切切不要自己享用新鮮的部分,而將發霉的油餅、發黃的菜葉等供養三寶。將有辣味或腐敗的酥油等作為神饈,或者做成酥油燈來供養,而自己食用新鮮的酥油,這些都是耗盡福德之因,所以必須堅決斷除。
對於一貧如洗、沒有供品的窮人,或者真正能夠觀想「一塵中有塵數剎」而作意幻供養的那些利根者,佛經中開許可以供養土粉、瓦礫等。而自己本來擁有萬貫家財,卻捨不得用來上供下施,反倒擺出誦咒、觀想等種種相似的理由,而自以為是的那些人,其實是自己騙自己。
現在世間上有些人學得並不究竟,只稍微懂得一點點,卻聲稱只要念相應的咒語,五加行也可以不修,吃肉也不會有過失……這種懶惰、愚痴的行為,不但騙自己,還騙他人,是非常不合理的。
有些人不懂,還勸別人:「算了、算了,供養這些有什麼用,心安住就可以了,心裡觀想就可以了。」如果自己有財物,就不能這樣做,比如你不吃飯,是否觀想自己吃了就能解除飢渴呢?恐怕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
實際上供養的功德特別大,供養曼茶羅是對諸佛菩薩供養的最佳方便方法,通過供養,即生、來世都能得到無量無邊功德。《華嚴經》中雲:「供養能盡一切苦,供養必得諸佛智,此應供處供無等,是故歡心供養佛。」可見,在無上應供處諸佛菩薩面前供養,能除一切苦,能獲得無上智慧,所以應該以歡喜心供養曼茶羅,或其他世間財物,乃至最無上的供品。《本事經》亦雲:「施三寶福田,名最勝施者,所在常安樂,後當證涅盤。」意思是說,在三寶處以清凈心作供養,這叫最殊勝的布施,今生、來世都能感受安樂,後來必定證得涅盤果位。
而且,諸續部及竅訣中明明說「清潔美妙之供品」,以及「配製清潔欲妙供」,而並沒有說「骯臟污穢之供品」。因此,我們絕不可以將自己的殘湯剩飯等骯臟不堪的物品作為供品,或者好的青稞留給自己吃,渣滓作為供物或磨成做神饈食子的糌粑等。
前段時間,有一個人跟出家人說:「這個飲料你們帶走,我供養你們。我不喝垃圾食品,請師父們慢慢喝!」這是很不如法的,過失非常大。
誠如往昔噶當派諸大德所說:切切不要自己享用新鮮的部分,而將發霉的油餅、發黃的菜葉等供養三寶。將有辣味或腐敗的酥油等作為神饈,或者做成酥油燈來供養,而自己食用新鮮的酥油,這些都是耗盡福德之因,所以必須堅決斷除。
平時供養的時候,有些人喜歡將自己多餘的,或實在吃不了的東西作供養,這也是不合理的。一般藏地有這樣的習慣,在穿新衣服前都會在空中甩一甩,表示供養諸佛菩薩;享用任何一種食物前,也會獻新供養諸佛菩薩;提水前,也會用水的獻新供養諸佛菩薩,其功德非常大。
做神饈、食子等時,要軟硬適度
此外,在做神饈、食子等時,軟硬程度一定要做成與自己食用的一樣,不能考慮簡便易行而做成軟軟綿綿的食子團。
以前法王如意寶要求學院每天都修「普賢雲供」,所以每天都要供三千盞燈、三千個食子等數量極大的五供。那時金剛降魔洲也一起參加,很多道友應該知道,所做食子的軟硬程度應與自己吃的糌粑一樣,不能太軟了、也不能太硬了,太硬了根本沒辦法做,太軟了消福報。
阿底峽尊者曾經親口說過:「西藏人是不會富足的,因為人們做的食子團軟軟塌塌。」阿底峽尊者對西藏經濟的印象很不好。可能他在印度各方面的生活條件都很不錯,所以來到藏地後,一會兒說西藏是餓鬼世界,連享用對清凈福田供養一斗青稞果報的人都沒有,一會兒說西藏不會富裕。當然,他老人家也不一定是說全西藏人。所以,一定要如理如法地做食子。
此外,阿底峽尊者還這樣說過:「在藏地,僅僅用水來積累福德也已足夠了!在印度,由於氣候過於炎熱,而沒有西藏這樣清凈的水。」確實,印度地處熱帶,水不如藏地的清澈。以前法王去印度時,看起來印度的水還有點混濁。所以,只要自己能夠精進,在藏地以供養清凈的水來積累資糧,也會得到想像不到的功德利益。在漢地,水的質量也很不錯,如果精進以水供養,功德也非常大。
作水供時,要將七個供水杯等供器認認真真擦得乾乾凈凈,排列的時候要整齊,間距也要適度,不可有過窄過寬、東倒西歪等現象。並且,水中不能混有穀類、灰塵、含生等雜質。水器中的水也不能滿滿當當或極度不滿,供台上不可有溢出的水流等。一定要做到精緻美觀,令人賞心悅目。
我以前講過,希望道友們能在自己家中,每天供七杯凈水。如果實在不行,供幾天以後撤也可以。以前有一位道友說:「我供了七天以後,水慢慢就沒有了,可能是護法神經常來的原因。」他自己懶惰,水自然幹了,還說是護法神。
《普賢行願品》中也說:「如是最勝庄嚴具。」所以,無論是哪一種供品,甚至擺放、羅列的形式都要做到美觀庄嚴,使人舒心悅意。這樣,依靠恭敬諸佛菩薩之因,便可圓滿自己廣大的福德資糧。
作為在學院常住的道友,這些供養的道理應該會懂。希望大家經常供養諸佛菩薩,哪怕是一盞燈、一支香、一朵花,乃至我們所看見的庄嚴房屋等悅意之物,以及自己所喜歡的人,都可以供養。
三寶沒有執著,只要供養就能積累非常廣大的資糧,但心一定要清凈。
當然,在自己窮得叮噹響、實在無能為力等情況下,以一顆清凈的心,供養骯髒的殘湯剩飯、低劣物品等也未嘗不可,因為諸佛菩薩並沒有乾淨、骯髒的執著分別念,往昔也有貧女仲涅瑪供養世尊酥油燈的公案。
這個公案我母親最先給我講過,她一個字都不認識,但很多佛教公案都會講;我還沒上學,一個字都不認識的時候,她就在我們耳邊經常講這些公案。因為年齡小,公案記得牢,長大之後學習佛法,感覺基本上與佛經中的文字差不多,只不過個別詞來源於藏民族的生活習慣而已。我小時給很多人講過這個公案,80年代在學校讀書時,也常講這個公案,以勸大家多作供養。可能大家也會講,因為我們以前學習過。
據《賢愚經·貧女難陀品》記載:佛在世時,有一叫難陀的女人特別窮,什麼供品都沒有。她每次看到國王臣民供養佛陀及僧眾,就特別內疚,責備自己前世沒有造善業,即生當中如此貧窮,不能供養福田。
後來她四處乞討,得到了一枚錢,就去油店買油。因為錢少只能買一點點油,賣油人知道情況後,很可憐她,給了雙倍的油。她非常歡喜,做了一盞燈,拿到祇洹精捨去供養佛陀,並發願「來世得智慧照,滅除一切眾生垢暗」。
第二天早上,目犍連准備滅燈,但始終滅不掉。佛陀告訴他:「這盞燈是以菩提心供養的,你這樣的聲聞根本沒辦法熄滅。」這時貧女剛好前來禮拜佛陀,世尊當即為她作了成佛的授記。
可見,哪怕是供一盞燈,如果以菩提心攝持,其功德也不可思議。因此,我們不能以善小而不為,也不能阻礙別人行持善法。
另外,曾經有一位患了麻風病的女子,在行乞的時候得到了一碗米湯,並以之供養聲聞大迦葉尊者。當時一隻蚊子落入湯里,麻風女試圖除去蚊子,結果手指掉落在米湯中。但是大迦葉尊者為了滿她的心願而喝了米湯,並作為自己全天的齋飯,這使得麻風女無比歡喜,以此因緣,她死後轉生到三十三天。
在南傳經典《長老偈》中,也有一則相似的公案:長老大迦葉尊者勸比丘知足少欲時說:我在乞食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位麻風病患者,他布施我食物時,手指掉在了缽中,我享用食物的過程中,從來沒有生起過厭惡心。
在漢文《大藏經》中,有一部《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情節雖然不同,但非常好,方便時希望大家看一看,經文很短。經中說:當時迦葉尊者去王舍城找窮人化緣,見一貧母身無分文、一貧如洗,身體瘦弱、常生疾病、衣食無著。於是尊者近前找她化緣。當時,她除了向富人乞討來的臭惡米汁之外,一無所有,因此特別傷心地說:「您應該給我布施,在這個國家當中,再也沒有像我這樣貧窮的人了。」
迦葉尊者說:「我就是來滅你貧窮的,只要你能布施我一點點東西,來世就會富貴。」
然後她就把剩下的米汁供養給了迦葉尊者。尊者當即喝下,並為她作了迴向。
貧母死後轉生到天界,威德巍巍,震動天地。帝釋天問她:「你前世造了什麼樣的業,居然有這麼大的福報?」天女就講了自己的前因後果。
歸結於心
作為後學者,我們對這些公案應該生起真正的信心。當然,在實際行動中,不一定非要布施或供養特別多的錢財,但一定要有這樣一顆心,我原來講過「慈善是心」。但是,這一顆心不能開心的時候有,不開心的時候沒有,甚至否定、駁斥,那就不合理。
所以,供養曼茶羅時也是同樣,以清凈意樂盡己所能做成純凈悅意的物品而供養,是殊勝的要訣。《諸法集要經》雲:「是心能作罪,亦能修福業。」如果我們這顆心經常對旁邊的人生貪心、生嗔心、生嫉妒心,經常看不慣他人,甚至人坐在聽法的行列中,心也一直外散,那就以心造了各種各樣的惡業。如果心地善良,即使行為有時候不是特別如法,也有非常大的功德。因此,在供養時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心。
供曼茶羅等精勤積累資糧的方便,在修道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修法,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都需要修。
有些人說:「我不用修五加行,直接修大圓滿就可以了,上師跟我有特殊因緣,已經慈悲開許了。」但我認為,即使上師有大神通,你是利根者,也要修福德。
以前阿那律尊者眼睛瞎了,衣服爛了都沒辦法補,他大叫:「誰求福德?來幫我縫衣服吧。」這時,佛陀來到他面前,告訴他:「我希求福德,我幫你補衣服。」他嚇壞了,說:「佛陀!我不是說您,說的是其他人。」佛陀說:「我為什麼不能做,成佛後也不能停止積福,福德越多越好。」
在顯現上佛陀還要不斷積福的話,那我們連十萬曼茶都不需要修,確實有點懷疑。不敢說不對,因為眾生的根基不同,很有可能是布瑪莫扎那樣的頓悟者。但一般來講,很多大圓滿祖師對積累資糧和凈除罪障都很重視,包括上師如意寶,點點滴滴都不輕視。
前段時間我跟幾個道友交談,大家都說:「上師如意寶在世時的那些老弟子非常好,特別重視念誦等積資凈障,而現在一代不如一代。」也有這樣的悄悄話。說實話,很多高僧大德在世時,講一堂課也能斷除他人眾多邪分別念,甚至影響一輩子。因此,積累資糧的方便是不能捨棄的。
如續部中說:「未積資糧無成就,沙子不能榨出油。」不積累資糧而希望獲得成就,是不可能的,如同想從河邊的沙子中榨出油來一樣,就算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擠壓沙子,也不可能從中得到一點一滴油的成分。
反之,想通過積累資糧來獲得成就,則好似榨芝麻得油一樣,榨多少芝麻就會出多少油,哪怕是僅僅將一粒芝麻放在指甲上擠壓,它也會使指甲變成油漬漬的。佛在經中也說:「未曾積累資糧欲得成就,好似攪拌水想得油;積累資糧欲得成就,恰似攪拌乳想得酥油。」
成佛是我們的共同目標,對大小乘佛教徒來講,這都是最重要的。現在世間很多年輕人常問:「生命的意義何在?正確的人生目標為何?」不作長遠考慮就另當別論,若考慮長遠,時時刻刻都要想「我要成佛」。
佛陀在經典裡面講:作為國王,事務繁多,所有經典的意義要一一修持根本無法實現,若唯一修持一法則能獲得成就。哪一法呢?在行住坐卧,做任何事情時,都要有「我要成佛」的心念。
在座的各位也是如此,千經萬論要全部精通、一一修持,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時時刻刻都要有「我要成佛」的願望,作為希求成就者,這特別重要。因為,若堅固了目標,就會創造它的因——積累資糧和凈除罪障。
確實,若沒有積累資糧,則不可能獲得佛果。以前,趙州禪師在佛堂前掃地,一個和尚問他:「您是得道高僧,怎麼還掃地呢?」他說:「灰塵是從外面飛來的。」這位僧人說:「佛門是清凈聖地,怎麼還有灰塵呢?」趙州說:「你看,又飛進來了一個灰塵。」其意是說,心不清凈,分別這麼多,不掃不行。
我覺得,漢地禪宗叢林之所以要出坡,也是為了培養福報。以前,百丈禪師提倡農禪並重,自己也立下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誓言,因此他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勞作。晚年有一天,有僧人見他年老,心中不忍,便把農具藏了起來。因找不到農具只好休息,當日他也拒絕吃飯,說:「我沒有德行,怎敢叫人養著我呢?」後代禪林受他的影響,很多禪僧每天都要勞動,以培養福德。
在印度,現在有很多藏傳佛教的大寺院,許多大德要求所有僧人都要種地。印度不像其他地方,僧眾有很多西方信士供養,但大多數都要自己幹活,那些出家人很能幹,非常好!
昨天,我看到女眾綜合樓有幾位尼僧在搬煤炭,其中一位是本屆夏令營的營員,那時她還沒有出家,是美國的一位留學生。我好不容易才認出來,因為她渾身都有煤炭灰。我故意問她:「你不在像花園一般的美國好好讀書,到這裡天天做『煤人』幹嘛?」
話雖這麼說,不過我心裡始終認為: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哪怕是總統、法師,做一些事情都有必要。因為人沒有必要擺架子,一直很傲慢地享用別人的勞動成果,而應多幹活、多做事、多培福報,以前很多高僧大德的行為都是這樣。現在有些富貴家庭的孩子,所有人都要為他服務,自己只想享受,這是很不好的。應該以各種方式培植福德,尤其應為僧眾等福田做一些有意義的事,這對以後的成就非常有利。
因此,獲得終極殊勝的成就,是圓滿二種資糧的正果。正像前文中所說,如果沒有圓滿福慧資糧,就無法獲得具備二種清凈的佛果。龍猛菩薩也親口說:「此善願諸眾,圓滿福慧資,獲得福慧生,殊勝之二身。」意思是,以此善根迴向給一切眾生,願他們圓滿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在獲得圓滿的福慧二資糧後,出生殊勝二身——法身和色身的果位。《菩提道燈論》里也講過:「福德智慧二資糧,圓滿佛位之因也。」
其中,通過圓滿有緣福德資糧,可獲得殊勝色身;依靠圓滿無緣智慧資糧,可獲得殊勝法身。如《中觀寶鬘論》雲:「諸佛之色身,由福資所成,法身若攝略,由慧資所生。」所以,如果我們不積累福報,天天都觀空性,到一定的時候,就會出現「沒有色身、唯有法身」的佛陀。當然,這是從假設的角度來講的,實際上不會有這種情況。相反,若只積累資糧,不觀空性,也不是很好。
對一位好老師來講,他會重視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如果只重視某一方面,這種片面的教學對孩子是不利的。同樣,對一位好上師來講,他會關心弟子積累二種資糧。在這方面,我不是自贊毀他,的確我們遇到法王如意寶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如果上師只注重福德資糧,而不重視中觀、大圓滿等空性方面的教法,甚至不懂、排斥,那弟子也只會懂得積福;如果上師只對空性非常精通,而對積累資糧的世俗善法不太重視,那弟子也會只偏重於智慧。所以,我們不但要二資並重,還要以此引導後人。
而且,暫時的世間成就,也都來源於圓滿資糧。如果自己從來沒有積累過資糧,那麼無論下多大的功夫,也無濟於事。
一位道友多次跟我說:「您可不可以給我加持一下?我想發財。」我說:「我已經加持過無數次了。」確實,沒有積累資糧的話,想發財也很困難。比如,僅僅就眼前的受用、飲食、財物來說,有些人依靠以往積累資糧作為後盾,不費吹灰之力自然而然財源滾滾。可是有些人整個一生都是千方百計、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經商務農等,結果卻沒有芝麻許收益,最終竟然落得個餓死的下場,諸如此類的事情,是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有目共睹的。
以前,我家鄉有一個人非常窮,前段時間我去寺院又碰到他,現在還是那樣窮。其實,一個村裡的牧民,人均收入基本上是相同的,他們家也有很多年輕人很能幹,但始終窮困潦倒。所以人的福報特別奇怪,有些人根本不需費力,錢嘩啦嘩啦就來了;而有些人再怎麼努力,錢嘩啦嘩啦就沒有了。我每次看到他,都會想到積福很重要。因為我小時候他就很窮,現在他眼睛都綠了(馬上要死的比喻),還是那樣窮。
相信大家從自己的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也能看到這樣的情況。以前,藏地有一位國王開展了三次「均貧富」的運動,但後來富貴的照樣富貴,貧窮的照樣貧窮。所以,積福非常重要!
再者,有些想通過修財神、護法神等得成就、獲財富的人也是一樣,如果自己沒有往昔所積累的布施果報,那麼護法神們也愛莫能助。
現在漢地有人特別喜歡求黃財神的灌頂,對於有福報的人來講,這能起到助緣的作用,黃財神有辦法讓你發財;如果自己一點福報都沒有,灌多少個頂也不一定能發財,只能在相續中種下一些善根。
現在很多人都這樣說:「您可不可以給我一張財神的照片?我想隨身帶著。」「您給我念個財神的咒語好不好?我想經常念。」可能他們天天都在祈禱:「財神!財神!我要發財!我要發財!」有些上師也隨順眾生,拿著一個木棒邊加持邊祝願:「發財發財,發大財!」但不知發了沒有?
按理來講,單堅護法神和紫瑪護法神都是財神,多祈禱有好處,所以不要墮入一邊。不過對於真正的修行人來講,錢財少一點比較好,錢財多了,心容易散亂,經常產生痛苦,從而耽誤修行。若一點錢財都沒有,也很苦惱。戒律裡面講,應發願過中等生活,不墮兩邊。
從前,一位深居山裡的修行人生活拮據,一無所有,於是他便開始觀修單堅護法神,結果真的修成了,已經達到了人與人交談般的境界,可是卻沒有獲得任何悉地。單堅護法神對他說:「因為你以前布施的果報一分一毫也沒有,所以我實在無法給予你悉地。」
一天,在眾多乞丐的行列中,這位修行人得到了一碗稀粥。回來後,單堅護法神問他:「今天我給你悉地了,你知道嗎?」那人說:「我僅僅得到了一碗稀粥,而且不只是我,所有的乞丐都得到了,不知道您所賜的悉地到底是什麼?」
單堅護法神說:「盛粥時,你的碗里落的一大塊油脂,就是我賜的悉地啊!」
以前有些人想吃肉,就以這個公案作證明,說單堅護法神都賜給別人油脂,自己也可以吃肉。其實並不是這個意思,只不過象徵性地說明福德很重要,否則,即使有護法神的幫助也沒辦法。所以,在供齋時,如果碗里得的好吃的東西比較多,有可能是護法神的加持。但是,沒有福報的話,想發財也沒辦法。
以前,有一世的嘎瑪巴非常有威望,知名度相當高,每天都有來自十方的供養。他有一個侍者,天天都為他收供品。這個侍者很貪財,心裡特別羨慕,一直想:「上師每天都有這麼多供養,我這麼辛苦,怎麼沒人供養我呢?」
上師以他心通了知他的想法後,對他說:「明天所有供養全部歸你。」
那位弟子特別高興,一直盼望明天多來一些供養。結果白天沒來任何供品,到傍晚時只有一位老鄉供養了一塊干牛皮。他很傷心,上師跟他說:「可能你前世只積累了一塊干牛皮那樣的福德,而我前世積累的福德多一點。」從此他反觀自心,了知這跟前世有關,心裡就想得開了。
可見,如果自己實在不具備往昔所積累的布施果報,即使修財神法,也不能遣除貧窮。假設世間的財神等也能夠賜予受用的悉地,那麼諸佛菩薩的威德、神變勝過他們百千倍,並且全部是未受囑托而利益一切眾生的,必定會在這個世界上降下受用妙雨,一瞬間消除一切貧窮。但他們並沒有這麼做,是因為一切受用財富等,唯一要靠自己積累福德才能獲得,僅僅祈禱他們想發財,並不一定能真正發財。所以,古大德說:「精勤如山王,不如積微福。」
《諸法集要經》中也講過:「若人不行施,如無燈求光,舍離於善業,何能有樂報?」意思是,如果人沒有行持布施,就像沒有燈求光一樣,舍離於善法怎麼能有樂報呢?反之,如果我們積有福德,不勤作也能獲得樂果。薩迦班智達在《格言寶藏論》里說:如果依靠福德來成辦事業,就如同陽光能普照萬物,而不必依賴別的助緣;若僅僅依靠精勤來成辦事業,則如同燈光照明一樣,仍然需要依靠外力。所以,自身一定要有福德,否則,做什麼事都會違緣重重。
既然福德這麼重要,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有些人會想:「如果我有很多錢財,就可以上供下施,可是我現在沒有錢,怎麼辦呢?」唯一的辦法就是以供曼茶羅的方便方法來修,把整個大千世界的所有財富供養十方諸佛菩薩,這是高僧大德留給我們的秘訣。
在短暫的人生中,每個人都應該對自他來世做一些有意義的事。現在我們從道理上已經明白,那就不要馬虎。如果再不好好修持,那就太愚痴了!
摘錄編輯自索達吉堪布《大圓滿前行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