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是用來處事的。人們做事要合乎天理,順乎人情。五倫之中,時時處處都不能離開一個「義」字。就女子而言,未嫁前,自守貞節,克盡女兒的本分,儘力孝養愛護父母兄弟,便可稱為義女;出嫁以後,相夫教子,孝順公婆,與妯娌和睦相處,友愛鄉鄰,就可稱為義婦;撫養教育孩子,盡好母親的職責,竭力守住丈夫的家產,便可以稱為義母。
漢朝時期,有這樣一對特殊的「母女」,女兒完全可稱得上「義女」,母親完全稱得上「義母」。她們無名無姓,但她們的「義舉」可謂感天動地。
漢朝時期,在海南島東北部有個叫珠崖的地方,在這個地方任職的縣官離世後,留下了他的妻子和九歲的兒子,還有前妻生的十三歲的女兒相依為命。
縣官在世的時候很清廉,家中最貴重的東西要數一串傳了好幾代的珠子,這串珠子是縣官臨終前交給妻子的,讓她一定好好保管,並傳給下一代,做為家族延續的象徵。妻子對珠子也是珍惜有加,雖然丈夫不在了,但她每次看到珠子,就感覺如同丈夫還在身邊一般。
縣官去世不久後,不知為何,朝廷發布對珠子的禁令,禁止百姓攜帶珠子。而縣官的妻子和孩子們為縣官辦完喪禮後,准備帶著縣官的骨灰回到老家去安葬,在老家生活。回老家的途中,途經一些關口,如果被發現攜帶了珠子,一定會被問罪的。權衡之下,雖然非常捨不得,但縣官的妻子還是決定把珠子留在原來的房子里,這就相當於把這串珠子遺棄了,因為他們以後也不會再回來了。
九歲的兒子看到母親對珠子很是不舍,就趁母親不注意,將這串傳家的珠子悄悄放進了母親的梳妝盒裡,並與其他行李一起帶往要去的地方。可誰知道過關口的時候,這串珠子被守關的官吏查了出來。
官吏很生氣的說:「你們不知道朝廷已經下了禁珠令嗎?還膽敢隨身攜帶珠子,你們是故意找死嗎?現在罪證在此,你們就等著坐牢吧!」
見到這種情況,母親和孩子們都感到很恐懼,九歲的兒子更是被這場面嚇得躲到母親後面,很慚愧的低下了頭。母親看到兒子的表現,便猜到了事情的原委。可是還沒等母親反應過來,十三歲的女兒「撲通」一聲便跪到官吏面前,對官吏說:「我母親之前已經把這串珠子扔掉了,是我撿起來藏進母親梳妝盒裡面,想帶回老家去玩的,所以您要處罰就處罰我吧。」
母親這時候才反應過來,馬上走到女兒旁邊,護著女兒,並跪下來對官吏說:「大人,小孩子的話怎麼能相信呢?這串珠子是我剛過世夫君留下的傳家之物,我很是不舍,才把它藏進盒子里,想僥幸帶回老家,所以您要處罰就處罰我吧,我絕無怨言。」
女兒搶過話來說:「大人,請處罰我吧。您看,我的弟弟還那麼小,現在父親又去世了,弟弟需要母親照顧,而我已經長大,我可以承擔這份懲罰。」
母親看著女兒,強忍著淚水說:「大人,女兒還小,怎麼能夠承受得起牢獄之苦?況且匿藏珠子的人是我,請您懲罰我,放過我的孩子吧。」
官吏看到母親和女兒互相爭著去承擔罪責,再看看後面被嚇著了的小男孩滿眼含淚,感嘆的說:「你們雖為女流之輩,但為了自己的親人,如此有義氣,甚至連坐牢都不懼怕,實在令人敬佩。今天我就網開一面,讓你們通過,就算我自己坐牢也覺得值了。」說著,官吏走上前,把珠子拿出來,扔在了路旁的草叢里,以免他們後面的路途再受到阻攔。
就這樣,母親帶著孩子安全回到了老家,安葬好了縣官的骨灰,一家人和樂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uploads/content/2022/june/f2b25de3c461de1034ba1ee96333f86b.jpg" width="506" height="900" />
沒過多久,朝廷撤消了禁珠令。縣官的妻子和孩子聽說後,很是惦記那串傳家的珠子,於是找機會回到扔珠子的關口處,想找回那串珠子。他們在關口周圍尋找了很久都沒找到,本想放棄返家,不成想又遇到了上次的那個官吏。官吏見他們,好像知道他們的意圖似的,竟然從懷裡拿出了那串珠子交給了他們。原來,官吏深深的被這對母女的義舉所觸動,不忍心讓他們失去傳家之物,於是悄悄記下了扔珠子的地點。等朝廷撤消禁珠令後,他便尋回了珠子,期待有一天那一家人能回來,就可以將珠子交還給他們了。
呂坤說:「這是天性和人心達到極致了!他們感人的行為,可以使鬼神哭泣,穿透金石,使豚魚信服,能感化盜賊。女兒年僅十三,卻能有如此義舉,大概是天生具備的本性吧。而繼母的賢德,也是後世稀有。可惜歷史上沒能記載下她們的姓名,人們因為不知道母親和女兒的名字,後來便稱這對母女是『珠崖二義』。」
民間有詩贊美她們:珠崖夫人,甚有母恩,假繼相讓,維女亦賢,納珠於關,各自伏愆,二義如此,為世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