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
《維摩詰經》作為漢傳佛教影響深遠的經典之一,其中所蘊含的核心的佛學思想即<入不二法門品>中所述之「不二法門」。然而關於此「不二法門」的理解,歷來詮釋各異。因此,本文作者對於僧肇、慧遠、吉藏及智顗四家以鳩摩羅什譯本為依的註疏進行了考察分析,以圖區分諸家對於「不二法門」詮釋之不同特色。
作者的文章分為四部分進行了闡述。首先,對於《維摩詰經》的版本及其註疏進行了考察,指出《維摩經》包含漢語、藏、滿、蒙等四種語言之譯本,其中之漢文本先後共歷七譯,現存支謙本、羅什本及玄奘本三種,尤以羅什本流通最廣。同時指出,羅什譯本歷來註疏頗多,其中主要的則有僧肇之《注維摩詰經》、慧遠之《維摩義記》、吉藏之《維摩經義疏》《維摩經玄論》及智顗之《維摩經玄疏》等。其次,詳細梳理了僧肇、慧遠、吉藏、智顗四人對於不二法門的詮釋。再次,分析比較了諸人對於「不二法門」詮釋之特色,指出僧肇著重於從緣起法的角度詮釋「二」與「不二」;慧遠從相待角度詮釋「二」,從理體無別之角度詮釋「不二」;吉藏從能所及本性清凈依持之立場對於「不二」進行了詮釋;智者則通過「十種四句」展現「入」與「門」之間的關系,以天台宗獨特的理論體系展現「相即不二」且「不可得」的辯證邏輯。最後,作者站在羅什的角度對於諸人的觀點進行了考察,認為智顗的詮釋與羅什的觀念最為契合;同時,站在實踐的角度對於諸師的詮釋方法進行了說明,指出僧肇以大乘無相空觀為入手處;慧遠以舍相證性為運用方式;吉藏以體理達觀為入道要門;智顗通過「一心三觀」入不二理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