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真正的公平,就是「因果」;無論達官貴人或販夫走卒,無一能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定律下獲得寬貸或殊遇。
不必氣惱人間功利充斥,缺乏正義,更無須悲壯社會沒有法理,不講公平。因果之前,人人平等。
「因果」二字,人人會說;但是「因果」二字的意義,不見得人人能懂。
凡人只能認識「果」,不能認識「因」;正是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人,在製造種種惡「因」的時候,不知道嚴重;一旦「果」報來臨了,才知道大事不妙,卻是悔之晚矣。
一般人在遭遇失敗的時候,怨天尤人,恨你恨他;他不知道「以果推因」,必定是 「因」的不正,才會招致如此結「果」。社會上一般人看事,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有的人責怪父母不慈的「結果」,但卻不知道父母不慈是緣於兒女頑劣的「原因」;有的人責怪兒女不孝的「結果」,但就不知道「因為」父母失?,才會造成兒女的不孝。所以,凡事不去「推果尋因」又何能知道事實的真相,又何能還給事實一個公平、公道呢?
更有一些不明因果者,經常誤解因果。例如素食誦經、慈悲行善的人,為什麼遭遇不幸?公正的「因果」何在呢?殊不知此人在因果銀行里的欠債未還,不能因為現在是好人,行好事,就可以不必償還債務。
相同的,有人作惡多端,殺盜淫妄,可是卻享盡榮華富貴,因果何在呢?其實,他在因果銀行里擁有存款,不能因為他現在作惡,就不準他使用當初的存款。所以,「因果」者,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循環的關系。
當我們看到植物開花結果時,就想到必然有人播種造因;當我們看到有人慈悲為善,就想到將來必然會有美好的結果。
有漏世間
有一個皇帝微服外出,平時過慣呼風喚雨的日子,一旦微服在外,無人奉承,甚感不慣。一日來到鄉下,又熱又渴,道旁農夫盛情地奉上茶水一杯,皇帝如飲瓊漿,回京後,馬上差人到農夫家中,封了一個官銜。此事被當地一個落地秀才得知,心中不平,於是在土地廟題詩曰:「十年寒窗苦,不及一杯茶!」數年後,皇帝再度出巡該地,見到此詩,知道原委,於是不動聲色地加了兩行字:「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人世間很多事,乍看是不公平的,強權、財富、智愚、美醜、機運……都使人與人之間不能公平。這也是有漏世間的現象之一。要求「齊頭式」的人人平等不可能,若從「自業自受」的原理來看,富貴變貧窮,貧窮變富貴,也是不斷地在發生。所以,在因緣業報里,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有公平的究竟。你前生在銀行里有存款,今生自可以受用,但光花用不積儲也會很快用盡;你前生負債累累,今生當然窘迫,但現在開始儲蓄永不嫌遲。所以不必去怨嘆公平與不公平!有一首偈語可以提供大家參考:
為什麼許多人做好事卻沒有好報呢?因為他的身、口、意缺口太多,福報功德自然也會漏了。
布施行善,若是心不甘、情不願,讓受者額度尊嚴受到傷害,如此縱有善行,布施的功德也會漏了。
幫忙別人做了不少好事,若你一直抬高自己,自我膨脹,別人不服氣,反而對你訾議,這就是你的功德有漏了。
平日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積聚不少功德福報。單突遇逆境,就大發牢騷,口不擇言,怨天尤人,原本的義行福報,就會漏了。
一面賺錢,一面浪費;一面種植,一面踐踏,這就是有漏的世間,有漏的眾生。
謹言慎行、攝身防意,千萬不要讓三業把我們的「福報漏了」,這是非常重要的。
生命的密碼,根據現在的科學家說,已經研究出來了,那就是「基因」!其實,生命的密碼——基因的另一個名詞——業力,佛陀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已經昭告人間了。如果生命的密碼「基因」,只是說它像細胞,是一個單位的話,基因還不夠解釋生命,應該用「業力」來說,更為恰當。
業,是身口意的行為,有善業、惡業、無記業。「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只要是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惡業等,都會像電腦一樣,在業的倉庫里有了儲存;「因緣會遇時,業報還自受」,等到善惡業的因緣成熟了,一切還得自作自受,這是因果業報不變的定律。
「業力」,實在是佛陀一個偉大的發現。人,從過去的生命延續到今生,從今生的生命可以延續到來世,主要就是「業力」像一條繩索,它把生生世世的「分段生死」都聯系在一起,既不會散失,也不會缺少一點點。
「生命不死」,就是因為有「業」的關系,像春去秋來,像秋涼轉為春暖;「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切都是循環,都是輪回。「有為法」什麼都可以毀壞,只有生命的密碼,永遠不壞,永遠存在。
基因,只能說明個己生命體的因素,但佛教的業力,不但有個體的業,所謂「別業」,另外還有「共業」。例如,為什麼有的人同生在一個家庭里?同生於一村,同生於一族?這都是「共業」。各方的人士同在一條船上,或同在一架飛機上失事了,有的人命喪黃泉,有的人大難不死,這就是「共業」中又有「別業」的不同。
所以,科學家們發現了生命的密碼——基因,希望能再發展出生命共同體的基因——相互的關系。
生命的密碼,由於基因的不同,於是發展出不同的生命體。吾人的業力會現行,會有果報,所謂「現報」、「生報」、「後報」。「現報」就如種子,春耕秋收;「生報」就是今年播種,明年收成;「後報」則是今年播種,多年以後才能收成。所謂 「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而已。
遠禍求福
人人都希望「趨吉避凶、求福遠禍」;然而世事多變,一切都不能盡如人意。
當遭遇到財物損失、家人不幸、自身災難時,不要完全怨天尤人,禍福已經成形,等於火勢蔓延,不易撲滅,應心存慈悲、正直,有時候禍患反而轉變為福報。
一般人最易疏忽的,就是人在得意的時候,往往埋下了「驕恣必敗」的種子,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佛法說:「禍莫大於有『三毒』」。三毒就是貪、策、痴。《菜根潭》也說:「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假如吾人想要避禍求福,應該自我修身養性,例如「閉門思過」、「躬自反省」、「多結善緣」、「增長慈心」、「去除恚恨」等。所謂正知正見,無有自私邪執,如此,管它「禍兮福兮」,必然能夠得福而遠禍矣!
得失各有因緣。是我的,不必力爭,自會得到;不是你的,即使千方百計取得,也會隨風而逝。
有時候得也不好,有時候失也不壞,得失之間,所謂各有因緣莫羨人。即使得到了,也要好好運用;失去時,只要你有足夠的條件,它也會再來。
人生,失去了金錢、資用,會有再來的時候;失去人格、道德,不容易恢復。
得人容易,得人心難;得人心難,失人心容易。得失之間,富含人生哲理也。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
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福禍無門總在心。
行善之可嘉,不在別人誇讚,而在於自己安詳。
大事難事,看擔當;
是喜是怒,看涵養;
有舍有得,看智慧;
是成是敗,看堅持。
凡事順其自然;
遇事處之泰然;
艱辛曲折必然;
歷盡滄桑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