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簡介

  《心經》簡介

  《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心經》,又稱《般若波羅蜜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摩訶,大。般若智慧波羅蜜多,到達彼岸。心,心要、要訣。經名大義為以大智慧到達彼岸(究竟解脫境界)的要訣。

  據記載,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中禪定,眾弟子菩薩眾圍繞,其中有一位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正在修習甚深般若境界時;舍利子(即舍利弗)承佛威力,向觀世音菩薩請問如何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答復後,佛陀出定印可菩薩所說。此段經文被記錄流傳下來稱為《心經》。

  有學者認為《心經經文結構之來源大部分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觀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習應品第三)。「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一段,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勸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則出於《佛說陀羅尼集經》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羅尼第十六。故《心經》是出自《般若經》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時奉請觀自在菩薩為其說法主,才完成現今《心經組織的型態。(作為學術研究,僅供參考。)

  由於《大般若經》多達600卷,非常龐大,為了受持方便,古德才將裡面最精要、最核心的部分摘錄出來,單獨流通,稱為《心經》,核心經典也。心字還有另外一種含義是指真心真如本心,即心即佛。

  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心經》。在我國廣泛流傳家喻戶曉的《心經》,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師譯本。它的格式不同於其它經典,它前面沒有「如是我聞」這一段證信的序分,結尾也沒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退之類的流通分。後秦羅什大師所譯也與此相同,但其它多種古譯以及在西藏藏文心經》,則仍和其它經典一樣,包括了首尾這兩部分。玄奘、羅什兩大師譯本的不同,乃由於他們的簡化,《心經》正宗分(即常見的心經)只二百多字,首尾兩部分所佔的百分比數過大,為了重點突出,故刪除未譯。

  佛經三藏十二部,其精髓在《大般若經》,《大般若經》精髓在《金剛經》,《金剛經》的全部旨趣,不出260字的《心經》。《心經》可以說是整部《大般若經》的濃縮。同時《心經》與禪宗經典有異曲同工之處,而《金剛經》則被禪宗奉為至高無上經典。《心經》亦有多國文譯本,此二經對大乘佛教的發展影響深遠。

  漢譯本情況(僅供參考):

  中國歷史上,至宋朝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漢譯,現存9本。

  翻譯時間譯者譯名備註

  200-250年(三國吳)支謙摩訶般若波羅蜜咒經缺

  402-413年(姚秦)鳩摩羅什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略本存

  649年(唐)玄奘般若波羅蜜心經略本存

  693年(唐)菩提流志般若波羅蜜多那經缺

  695-710年(唐)實叉難陀摩訶般若心經

  695-713年(唐)義凈佛說波羅蜜心經略本存(大正藏未收錄)

  738年(唐)法月般若波羅蜜心經(別本)廣本存(大正藏未收錄)

  738年(唐)法月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心經廣本存(重譯)

  790年(唐)般若共利言等般若波羅蜜心經廣本存

  847-859年(唐)智慧般若波羅蜜心經廣本存

  856年(唐)法成般若波羅蜜心經廣本存(敦煌石室本)

  980-1000年(宋)施護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心經廣本存

  大正藏中,尚有收錄依梵文本所造漢字音譯本,如大正藏no. 0256《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心經》(慈恩和尚譯),及不空法師、慈賢法師譯本。此外,亦有藏本漢譯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