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能等待的兩件事

  人生不能等待的兩件事--孝順與行善!

  人生有兩件事不能等,是哪兩件事?第一是行孝,第二是行善。行孝不能等,父母之恩要趕快盡心儘力去回報。「百善孝為先」,行孝也是行善。

  為什麼行善不能等?人生都有吉凶禍福,有沒有人這一生只有吉與福,從來沒有凶與禍?現在這種人找不到了,在古代可能還找得到。古時候,像堯舜時代人心非常淳樸,可能一生都沒遇到厄難。但是現在人與人衝突太多了,難免吉凶禍福同時會在生命中出現。

  人如何在自己的人生中逢凶化吉?一定要及時行善。行善就好比在銀行存款一樣,今天你存了二十萬,而這個災難要你叄十萬,你剛好不夠,連命都賠給它了;假如你存了四十萬,這次災難要你叄十萬,你就化險為夷。所以,該存的時候趕快存,行善要及時,不能等。

  人生至憾——子欲養而親不待

  「豈無萬里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確實還是有孝子在外會因為思念父母而流淚,但這比不上父母時時刻刻想念孩子的那份心。父母的愛,我們用一生都報答不完,我們做兒女的,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他們在有生之年,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讓他生活健康快樂幸福!

  提到孝道,最遺憾的一件事莫過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就是你真正想奉養父母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了,這是很大的遺憾。

  所以,行孝一定要及時,人在報恩、行孝當中,內心會很充實。

  孝子無災

  明朝有一讀書人叫包實夫,他在私塾教學。有一年歲末,包實夫回鄉探望父母走到半路遇到一隻老虎,銜住他的衣服把他帶到樹林裡才放下來,準備把他吃掉。包實夫並沒有因此而驚慌,古代讀書人知道「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面對生死並不恐慌。包實夫於是很誠懇的拜請老虎:「你要吃掉我嗎?我會被你吃掉,應該是我命中註定的,我沒有怨恨。但是現在我還有七十多歲的父母要奉養,可否容許我先終養父母,如果到時我還活著,我再回來讓你吃掉。」這一孝心讓最凶惡的老虎都感動了,這隻老虎就離開了,當地人就給那個地方取名「拜虎崗」。連最凶惡的老虎都能受感動,其他的動物豈有困難!不只是動物植物可以被感動,而是天地萬物都能被感動,所謂「萬類相感,以誠以忠」,真誠到極處,天地都會感動。

  在元朝有一孝子叫李忠,有一年他們鄉鎮發生大地震。元朝的天災很多,因為元朝的殺戮太重,招感很多災難。當地震來臨時,所有的房子都倒塌了,死傷人數之多都數不清。李忠是一位孝子,所以震脈震到他們家的時候突然分成兩條,繞過他們家之後又合成一條繼續震,這在史書上有記載。為什麼?他的德、他的善把劫難化解了。孝子無災,多少孝子免於老虎之口腹,這是真實不虛。因此,一個人有善,不可能會遭難。

  一定要教孩子孝道

  中國有一句話說「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說孝為百善之首,第二層是說孝心開了,百善皆開。孝是德之根本,《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此而產生。所以,道德教育一定要從孝教起,找到根本,德行才培育得起來。

  當孩子孝心的時候,他的行為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化。比如《弟子規》說「父母唿,應勿緩」,有孝心孩子父母講話會不會很無禮?不可能。當一個人對父母講話懂得恭敬,這個態度一內化,他以後面對其他長輩講話也會恭敬。《弟子規》說「冬則溫,夏則凊」,有孝心孩子懂得關懷體恤父母,當他關懷體恤父母的心慢慢內化後,就能把孝心擴展到關懷其他的長者,甚至於關懷所有的親人。所以,孩子的關懷心、細心從哪裡開始?從對父母孝心開始。

  之後他對自己的身體也會愛護,因為他有孝心,怕父母擔憂,「身有傷,貽親憂」。有一孩子感冒了,他在日記裡寫著,「今天我感冒了,我很難過。不是因為我感冒很痛苦,而是我感冒就是不孝,因為『身有傷,貽親憂』。」有孝心孩子會不會養成摧殘自己身體的壞習慣?不會,他會自愛自重。他有孝心就會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德有傷,貽親羞」,絕對不能給父母丟臉。我們小時候最怕聽到哪一句話?別人罵我們沒家教。一想起這句話,什麼壞事都不敢做了,深怕丟父母的臉。孝心一開,善行開了,所以教孝特別重要,孝不得不教

  教孝要以身作則

  知道孝好,就要開始教導孩子落實孝道。孝要怎麼教?最省力的一個做法,就是身教,以身作則。

  我們在家裡要盡心儘力侍奉父母做一個榜樣孩子看。水果拿出來應該先給誰吃?一定要給父母先吃,這個順序不能再錯下去了。現在很多父母都買很貴的水果,買回家還偷偷藏起來,等父母公婆睡覺了,才拿出來:「兒子趕快過來,這是媽媽特別為你買的,趕快吃,不要噎著了。」你兒子吃得很高興,這是特別為他準備的。這樣好不好?保證這個兒子會學得很徹底,以後他買水果給誰吃?也給他兒子女兒吃。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自以為聰明,順著自己的好惡做事,偏憎偏愛,而沒有遵循天理天道,沒有遵循孝道做事,孩子就學錯了。因此,我們能以身作則,孩子就懂得如何孝順父母

  孝順與行善,上可慰親心,下可免災殃。

  人生無常孝順與行善不能等待,當下即須實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