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開悟」過的人,應該是這樣的狀態

  佛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古德又言:「心即是佛。」昔日佛陀於雪山修行,日食一麻一粟,苦行六年終無所得。隨即毅然放棄苦行,在尼連禪河畔接受牧羊女的乳粥供養,又在河水中洗凈身軀,結跏趺坐,日夜參悟,終於睹明星而悟道

  釋迦牟尼徹悟成佛典故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不過,佛世時尚有大機緣眾生從佛修行,得聖賢果位,而佛入滅後,開悟明心者可謂寥寥無幾

  俗諺說:「雞寒上樹,鴨寒下河。」用它來說明世人開悟方式,雖然言辭粗糙,但道理去不粗糙。畢竟每個人機緣不同,開悟方式也必然是千差萬別。

  開悟,雖然聽上去很玄乎,但在祖師們看來,並不是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歷代祖師幾乎都有小悟多少,大悟多少的說法,密教的密勒日巴尊者說得更通俗,他直言發現錯誤就是開悟,改正錯誤修行;發現所有錯誤徹悟,改正所有錯誤那就圓滿了。

  也就是說,儘管顯密教均認可開悟是一剎那事情,所謂「頓見佛性」,就像黑夜中劃過一道閃電,「三際坐斷,豁然開朗」。但是,它有一個從淺入深,次第修證的過程,真正開悟的瞬間就像捅破一層窗戶紙。然而,開悟了並不是一悟百了,最多通過窗紙上那個「窟窿眼兒」一窺佛法全貌,所以才有「悟了還同未悟人之說」。所謂的登堂入室,成佛作祖,只有釋迦牟尼佛那樣福慧兩足的大修行人才能做到。

  我們非常熟悉的憨山,他開悟的經歷就頗為耐人尋味。經籍中載,憨山時年三十歲,前往五台龍門精修。期間專修念佛勇猛精進,甚至到了不識一字境界身心安樂,如同在極樂凈土一般。但是次年,山中風雨不定,雷雨聲響若驚雷,風吹山林似萬馬狂奔,憨山因此不能入定,於是請教同參妙峰師兄

  妙峰對他說:「境自心生,非從外來,聽古人道:『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圓通。』」憨山聽後心有所感,就到小溪旁靜坐念佛,開始的時候水聲潺潺不斷;後來動念時能聽到水聲,不動念則不聞水聲;一日忽然忘卻身心, 一切聲響突然消失不見。又一日憨山漫步途中,攝心歸一,忽然立定,不見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圓滿湛然,如大圓鏡,山河大地盡現其中。及出定,則智慧朗然,自覓身心了不可得

  開悟法門眾多,唯獨念佛最為方便,古德雲:「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倘若眾生皆如憨山,一句彌陀念到雷聲入耳而不聞,何愁不開悟呢?

  南無彌陀佛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