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下冊(第七十三章)03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七十三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七十三章 千功輸一罵03

  《起信論》雲:『是故當知,一切世間境界之相,皆依眾生無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從虛妄分別心轉,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這一文字是馬鳴菩薩所著的《大乘起信論》中的原文。永明禪師為了說明無心觀念,所以找了許多佛經的資料來。這一文字很明白,我們就不再解釋了。

  人生格言中的佛理

  是以但得無心,境自不現。即無對待,逆順何生?以逆境故,生嗔惱強賊干懷。以順境故,牽愛情華箭入體。能令心動故稱不安。

  在說明本節文字前,要注意上節所引用《大乘起信論》的最後兩句話:『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是學佛的第一步,因此必須把它認識清楚。假如,夜裡怕黑覺得有鬼,那麼那個鬼就愈厲害;若你一不害怕什麼事情都沒有。它本來不是鬼,鬼是沒有的,是我們自己引來的。因為我們本身是鬼。有些年輕女同學說,哎呀!夜裡看到鬼!我跟她們講,鬼有什麼可怕的呀!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人。只要當心人就好,不需要去怕鬼。

  對於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永明禪師怎麼解釋?『是以但得無心,境自不現』。人只要真正修養無心之地,萬境就自然空了。『既無對待,逆順何生』,到了空的境界,是絕對的,而不是相對的。沒有相對的東西,就無所順境逆境。因為人無法進入空的境界,因此『以逆境故,生嗔惱強賊干懷』,我的心想這樣,結果不是這樣,偏是那樣。那樣與這樣,兩個相對起來就是逆境而產生了煩惱。一有煩惱呀!強賊干懷,心裡頭已經有賊了。人生大部都在逆境中,中國兩句老話,『不如意事常八九』,人一生裡頭所碰到的事,不如意的十分裡頭有八九分,『可與人言無二三』,有時候,痛苦如意的事,還沒有辦法朋友講呢!或者,講的時候人家還笑你,因此往往是啞吧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還有個同樣的話,『十有九輸天下事』,在世界上做人做事十件就輸了九件,沒有一樣是痛快的。『百無一可意中人』,認識的一百個朋友當中,說不定沒有一個是真正自己的朋友這是由對待順逆而生。由這些中國的名句、人生格言,就懂得當我們事情如意的時候,沒有什麼煩惱的。

  我常告訴大家,人生是一個大賭場,有氣派就去下賭注,管你怎麼個賭法,狂賭、豪賭、亂賭、顛倒賭,都好。有許多同學要結婚問我對不對?我說這個有什麼對不對,昏了頭就去結婚。算不定贏了,算不定輸了,有氣派就勇敢地上場賭,我紅包包好等著你。若是賭輸了不要怨恨;賭贏了也不需高興。最怕的是,你們學佛同學想賭又不敢下去賭,深怕好不容易掙來的錢賠本了,叫你不賭嘛,手又發癢,真是沒出息。沒有出息的人不能學佛喲!學佛大丈夫的事,像我們這輩子就這樣賭下去了將來會成個什麼東西不知道,但遲早會成個骷髏是知道的。

  相反的一面是得意,但是得意的煩惱痛苦失意更大。『以順境故,牽愛情華箭入體』,因為順境就愛,人一得意,比如五子登科啦!車子、房子金子妻子兒子,通通都有了,樣樣要如意這個時候墮落得最快,因為捨不得放掉。有愛就有情,愛與情合起來就是一顆漂亮的子彈,這里叫『華箭』很漂亮一支箭。『入體』,射進了心窩,心胸都已經給它射穿了,一看還說,啊!好漂亮。『華箭入體』,永明禪師的文學天才真是高極了,因此順境界是那麼可伯。『能令心動故稱不安。』,逆境界不大動心哦!人碰到倒楣了就阿彌陀佛了,安靜得多。但是,碰到得意的事就更動心了。因此,順逆二境都使人不能安心真能安心就得道了,所以學佛簡單,成不成道,就看安不安心嘛!就是這個問題

  《中庸》的大乘菩薩法門

  今若無心,坦然無事,則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幹其慮。

  這里要注意尤其是年輕有志入世的同學要注意他說要悟了道,真到了無心之地的人才可以入世做大事業、行菩薩道。那個時候『坦然無事』,心境中沒有事。『則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萬機喲!一天從早到晚是忙得不得了,所有的煩惱都到你的身上來,叫做『萬機頓赴』,要擔當天下的大事,真悟了道的人『不撓其神』,這時他還在定中哩!雖然,日理萬機對於該罵的人就兩句,做好的人就獎勵兩句,他沒有動過念頭。雖然,看到他在脾氣或是獎勵你,但是喜、怒、哀、樂無動於衷。『千難殊對』,上千種的困難一起來到你前面,『而不幹其慮』,心境永遠是清明的,這樣才叫做無心無念,這才叫做大乘菩薩道。這兩句話不但文學句子美到極點,也把佛學大乘菩薩的精華發揮得淋漓盡致。不是說到鄉下或山林種菜、住茅蓬,聽到冷雨打在竹子、芭蕉上淅瀝嘩啦地,席地參禪才叫做清凈要在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幹其慮』,在這中間當下即空。也就是中庸》講的,『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渭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就是這個境界,那才是道。首先,這個見地要弄清楚,不要學了佛以後,一個人躲在小茅蓬閉起眼睛在那裡瞎摸稱打坐那就錯了

  阿難與神光的對錯

  所以阿難執有而無據,七處茫然;二祖體無而自安,言下成道若不直了無心之旨,雖然對治折伏,其不安之相,常現在前。

  在《楞嚴經》的七處征心,佛問阿難心在哪裡?阿難回答在內、在外等等,結果佛都說不對,有人說,是阿難答得不好,不合乎邏輯。其實我們可以說,《楞嚴經》是一部劇本,編劇及導演都是釋迦牟尼佛,演員的安排也是他阿難不過是當個演員,來演主角的角色阿難代表抓心、抓道、抓有的這一方面,因此佛說阿難說的都不對。二祖神光見到達摩祖師安心,後來達摩祖師印證他已經安心了,『二祖體無』,因此二祖親證到空而自安,所以言下成道。『若不直了無心之旨』,因此說假如一個人學佛不能直了無心之旨,『雖然對治折伏』,用各種方法修持,『其不安之相,常現在前』,但是總覺得心裡不安啊!有些同學說老師啊!我這兩天心裡發跳呀!我說,睡覺去就不跳了。但我睡覺也睡不著,這要怎麼辦?吃點鎮定劑就好了嘛!簡單得很。你若是要用各種方法去求得心安,結果就會越弄越糟;換句話說,你越求方法安心,心就越不安。因為那個方法的本身就是不安的動力,所以不安之相會常現在前。

  若了無心,觸途無滯。絕一塵而作對,何勞遣盪之功;無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緣之力

  他文學漂亮的句子又來了。『若了無心,觸途無滯』,他說真到了無心境界,任何跟你接觸到萬事萬物都沒有障礙。我經常看到很多學佛功夫用得很好,走起路來笑眯眯。但是碰到對面來了個人,那個眉頭不安的死相又來了這就叫做觸途成滯,碰到外境一測驗就完了。因此,自己要當心啊!有時候有許多朋友功夫用得蠻好,我經常耍個花樣,叫人去罵他幾句,結果他那個功夫就垮掉了。這樣子,你還想蓮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啊!恐怕半路上你那個蓮花瓣被那天風吹得七零八落的,上不上,下不下,那才討厭哩!因此一定要做到觸途無滯,任何接觸境界來都沒有動心過。但是不動心不算本事,因為本來就是無心的,如此則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就完成了,碰到好的對他好,不好的對待他也差不多。

  『絕一塵而作對』,塵就是外境,因為本無心,所以不會和外境成對待。『何勞遣盪之功』,哪裡還需要去妄念掉了或是念個咒子?假如無心何必念呢?因為無心是在境界嘛!『無一念而生情』,假如任何起心動不被愛與情所困的話,『不假忘緣之力』,何須假藉一個方法來達到空的境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