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說不要讓心住到客塵上。住到客塵上的心,是無常變化的、是緣起緣滅的,心會隨著這種變化而產生苦樂,而苦樂並不是人生的實相。
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要珍惜當下。所以要放下,因為執著是執著不了的。
不驚,不懼,不畏,清凈
不要問道在哪裡,道在生活瑣事中。不要問佛在哪裡,自己就是佛。
一切空無自性,所以不用執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知道誰有理,所以看開放下。得無所得,失無所失,所以要放下,放下心情才會好。
我們為了這個心而勞累,還不如放下。
快樂就是少思,少事,欲少自然事少,無事的凡夫。但是無為而無不為。
一旦靜下來,智慧的苗芽會在心中生起。我們的心更不會再隨著感覺、慾望和情緒而奔逐,因為這些無常而變化的東西並不是恆久的,也不是自己的,沒有必要隨波逐流。
淡泊、寧靜並非陶淵明式的消極避世,反之,這是一種積極的進取,只是前進的途徑不一樣而已,退步原來是向前。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只有看空,放下,清凈才能跳出廬山。
隨緣應物心無住,正是如來真如體:一切都是無常,一切都是假相,心住了就錯了,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我們只管做好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好。
事情沒有好壞,高興傷心,只是個人看法不同,所以佛只有慈悲之心。
佛曰:坐易安,行易安。
知行合一。
當你手握拳頭時,你只擁有一個東西,但當你舒展拳頭時,你能擁有全世界。人的思想也是這樣的,當你鑽牛角時你只能思考一個問題,但當你放下時,你能感受更多快樂。
道就是不住,就說是空好了,只有空才能生有,空是有的前提。我們學佛學道就是回歸到空的自性上去。空就不會壞。
人感受痛苦的深度遠大於感受快樂的深度,所以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以往的經驗只能參考,不能實用。
遇到煩心事(比如送貨),放下情緒去面對,情緒不是好東西。正如佛說無所住,而生其心。
什麼是高,什麼是低;什麼是美,什麼是丑。都沒有一個固定定義,無自性。等等一切對立的都是分別出來的,都是錯覺,虛妄的。煩惱來源於對相的分別,有分別就有了執著然後就有了煩惱。有了分別心之後就想想沒有分別心之前是怎麼想的。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於轉身,不在於尋找。
此消故彼消,此生故彼生。陰陽相生,陰陽又相剋。遠離二元對立,內心空寂()。一切的發生,也就沒有了好壞對錯,所有的發生也就只是發生(目標)。也就是眼中有佛,心中無佛。
不孤單,我已在成佛的路上。
非有非空,非善非惡,什麼都不用執著。去掉二元對立是可以的,是有一種寂靜境界的。
一切煩惱的背後都有一片寂靜,這寂靜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
你所想的就是虛妄。
原來人相信自己定能成功都那麼難。
似有而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