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七十五章 開掌大千小01

  第七十五章 開掌大千小

  所以說相者,為彼外道著於無相,畏有相;所以說中道者,欲令有相無相不二也,此皆破執除疑,言非盡理。

  外道,這個名詞有兩種意義,一種是一切宗教通用的名詞,外於我者,不同於我者都叫外道。另一種是佛法性的,經義中所說外道,凡是心外求法的人都是外道。這裡所說外道是以當時印度文化宗教觀念來說的,當佛在世時候的印度,除了釋迦牟尼的弟子外,另外尚有六大學派,影響力也都是非常大。有些外道認為一切都是空的,等於現在西方國家的唯物思想,認為人死同燈滅一樣,沒有靈魂再轉世投胎,這種觀念佛學上就稱為斷見;另一種觀念叫常見,認為這個生命是永遠存在的。

  『所以說相者,為彼外道著於無相,畏有相』,講有,有些外道相反的會害怕這是他們的知見。而真正的佛法是講中道的,在佛滅後六、七百年間印度出現了龍樹菩薩,他特別提《中論》思想中觀正見。『所以說中道者,欲令有相無相不二也』,偏於空治喪,偏於有也不對,偏空或偏有是觀念上、邏輯上及見解上的差別。『此皆破執除疑,言非盡理』,不管是說有相、無相中道都是教育上的方便。佛經講破執除疑,拿現代觀念來看則是教育方法宗教的大教主是個教育家,也可以是同於普通從事教育的人,其教育的方法是『破執』。一個小孩子不乖,壞習慣得很牢,你想辦法把他的壞習慣改掉,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這是普通教育的目的佛法的教化也一樣,對於一般眾生,不管是偏空、偏有,都執著得太厲害,或對於真理的認識有所懷疑之處,因此有時講空、有時講有。但講了一個空、一個有,又有人兩邊都抓,多一點更好,因此只好又說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等等。可以說,一般學佛的人得很,一天到晚在那裡抓。他怕你太忙啦!所以叫你這些都放下就是『中道』。可是,哎!一講個中道學佛人又來抓中道

  『言非盡理』,這是古文的寫法,現代的觀念是不論是說有相、無相中道他們的理論都非常合乎邏輯,都是對的,但是如果你自己沒有求證到,還是不對。比如,學佛的人都曉得空,但是你自己沒有達到空的境界,空不了,一天到晚都被那個身體給困住了。一個緊張的人隨便弄一點小事來逗他就緊張萬分。因為他有身見,身、心兩見都沒有解脫事實上,他也知道自己太緊張了,要是能不緊張多好,但是就是做不到。因此,理論上雖然知道,甚至比佛說得都還要漂亮,卻是求證不到,這是『言非盡理』的意思。

  無心道理

  若復有人,了相無相平等不二,無取無舍,無彼無此,亦無中間,則不假聖人言說,理自通也。如上所述,皆為有心成障。若乃無心自然合道。即是離其妄心,真心不動

  假設有一了不起的人,他一切都不管,什麼空、有、無相、有相通通都丟到九霄雲外,一切平等不二,空有把它平等,不抓這邊,也不抓那邊,沒有這個,沒有那個,也沒有中間。『不假聖人言說』,則佛經都可以不用再看了。『理自通也』,這就禪宗說的自己悟了,悟道了這些理自然就通了。『如上所述』,這裡他下了結論,上面所說的各種理論,『皆為有心成障』,都是為我們一般的眾生,有心去求道、學佛,想成佛因此有了障礙。『若乃無心自然合道』,假如真達到無心,那自然就是道。『即是離其妄心,真心不動』,所謂無心就是離開一切妄想心,那個真心本來就沒有動過。

  講到這裡我們要做個討論了,從上一次講到這裡,強調『無心』就是道。但是我們有幾個問題,第一:什麼叫無心?好像我們同學常常做錯事,我問他:『你為什麼做成這樣?』他說:『老師啊!我無心的嘛!』那他這是不是得道了?有些人,當人家責問他:『哎呀!你怎麼搞的忘記了?』他說:『哎呀!我無心嘛!』是不是也悟道了?若是,所謂有無心就跟糊塗差不多了,這是個問題。然而,無心不是不知喲!如果把糊塗、把愛忘記、把腦子白痴當成是道,那就錯了。因此古德禪師曾講過一句話:『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無心不是道,這是禪宗大師們所提出來的,這是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在彌勒菩薩所講的《瑜伽師地論》,當然學者都會那是無著菩薩著的。在佛滅後六百年出現了馬鳴大師,他著了《大乘起信論》。七百年後是龍樹大師,那更不得了了。到了九百年後是無著、天親兩兄弟,這兩個兄弟都是弘揚唯識宗,是唯識法相的泰斗。而唯識法相又以彌勒菩薩講得最清楚,但是彌勒菩薩跟佛一樣,距離他們大約有一千年的時間,那麼他們是什麼時候聽到彌勒菩薩說的呢?因為他們兩兄弟都是菩薩定力都很高,無著菩薩夜裡打坐到兜率天內院去聽彌勒菩薩說法,像跟我在這裡上課一樣。早晨出定回來了,再把它記錄下來匯成了這部瑜伽師地論》。

  他們兩個兄弟故事很多,天親菩薩本來是反對大乘佛學,著了許多部書罵大乘佛學他是研究小乘的,認為只有小乘才是真正的佛法,他哥哥無著也拿他沒辦法。等到後來他悟了道,要自殺。幾十年寫的書錯了!這還得了!害死天下人,害死後世的人,非自殺不可。他哥哥說,你自殺沒有用呀!那怎麼辦?我的罪業太大了。因此,寫文章人要注意,一句話錯了文字流傳的禍害往往比你去殺一個人還嚴重,因為思想觀念錯誤一誤下去那是遍及天下蒼生,以空間、時間來講真是貽害無窮,所以天親認為自己罪過很大。他哥哥說,你怎麼那麼笨!『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這句名言就是天親的哥哥無著說的,好像一個人走路為什麼跌倒呢?因為給地上的東西絆倒了,你跌倒了沒有地還爬不起來呢?你既然有本事用筆來毀謗大乘,為什麼不會用這支筆反過來讚歎大乘呢?天親這時才想通!後來兩兄弟著作都是大乘的,最後也都成道了。

  當無著菩薩涅槃的時候,跟天親菩薩說:『告訴你,我要走了。』天親菩薩問:『你走了,要到哪裡呢?是去阿彌陀佛那裡,還是葯師佛那裡?』他說:『我還是跟彌勒菩薩。』天親菩薩說:『哥哥你究竟在不在那裡,要給我一個消息,在我入定的時候,你來跟我一聲,我才放心。』無著菩薩走了以後,天親菩薩就一直在等他哥哥的消息了,不料功夫做了半天,最後沒著落。等了三年一點消息也沒有,究竟佛法靠得住,還是靠不住,他自己心裡也有一點動搖了。有一他在入定的時候,他哥哥出現了。『哎呀!你總算來了你是不是往生彌勒菩薩那裡?』哥哥說:『是呀!』『那你怎麼不給我來消息?』無著說:『這不我馬上就來了嗎。』天親抱怨說:『但是,我卻等了三年啊!』『我去報到以後,彌勒菩薩在上課,我坐下來不好走呀!下課了,我就馬上來跟你一聲。』這是他們傳記上的記載。

  在印度凡是修道有工夫的都叫做瑜伽師,在《瑜伽師地論》裡頭把學佛一步一步的功夫都告認了我們,包括大、小乘總共分為十七個層次。初步從個人身心所起的前五識地講起,講到第六意識地包括的范圍就很廣了,三千大幹世界,整個宇宙不過是唯心的意識范圍。因此整部《瑜伽師地論》有一百卷,而第六意識地就講了有十幾二十卷之多。最後講到修持,第一是有尋有伺地,比如打起坐來在找道,道在哪裡?老師說要空,看看我空不空?都在那裡找,也就是尋。那不尋的時候呢?就在那裡等,獃獃地等著,呀!今天好空哦!在那裡發獃,這是伺,二者都有是有尋有伺。有尋及有伺都是意識思想境界。慢慢做到了無尋。心不再亂找,比較有點清凈了是伺,在那裡等,就像瞎貓在等死老鼠來好抓,等一個道的境界來。要做到無尋無伺地以後,才是屬於有心地

  而尋伺在小乘經典裡頭早期翻成有覺有觀地,我們大家打坐都在這一地上,都是登地的菩薩,登的是一地呢?都在那裡有覺有觀,在那裡哎呀!頭上有風,這時感覺來了;要不然就是妄念好多,然後嘿嘿!這下好清凈;或者一下子看到佛菩薩了,看到亮光、看到五臟六腑了,一天都在那裡玩。大家以為在那裡打坐就是用功學佛修道,套句王陽明先生講的話,是在那裡『玩弄精神』。因此,若是在有覺有觀地,就是一天到晚沒事做都在那裡玩弄精神。要到達無覺無觀、無尋無伺才是心地,有心地再翻過去才是無心地,但是無心地並不是就到家了,而是可以開始學佛了,可以走小乘路線了。小乘修完了才走緣覺乘,緣覺乘修好了才走菩薩乘。這是根據法相唯識道理所講的學佛用功的次序一步一步清清楚楚。

  因此,縱使到了無心地也還不是究竟。不過,在《宗鏡錄》的這一部分是強調無心地的重要,在尚未達到無心地以前,你說你在學佛,其實是還沒有起步哩!達到了無心才可以起步來修持無心也就是六祖壇經》所講的無念、無妄想境界。如何又是無心地的境界呢?就是上一次所講的身、心兩方面都能解脫了,才算是達到了無心這是學佛修持非常實際的功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