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七十九章 秦鏡照影兩重虛01

  下面要講到見地同修功夫的配合。

  故知諸見從有心而生。佛土無心,故不見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見佛土。便成不異,故知有心無心俱空。

  他解釋《無生義》這部經典道理,經中這位不退天子已證到無生位的境界這是他自己修證見地功用心得。我們要了解『諸見從有心而生』,以佛法來講,稱見地;在普通來講,就是觀點觀念、意見的不同。

  在佛法見地小乘聲聞見地菩薩見地不同,與佛的見地又不同,光是佛法知見程度便有各種等差,何況是芸芸眾生界,有如中國一句老話:『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你看同樣一個面孔,都是五樣東西兜攏來,世界上卻沒有一個相同。面孔都是如此,心理那更是不用說了平常我們說一對意見不同的夫妻,『同床異夢』,其實啊!世界哪有兩個人睡同床做同樣的夢?

  所以我們人與人這[之]間相處,意見當然不同,不可能一樣。因此在修養方面,只有收回自己的意見,將就人家的意見,這就是菩薩情懷。要聽我的意見,你的意見收起來,這是英雄心態菩薩則是我都沒有意見,聽你的,這是菩薩

  五方佛的冤情

  一般世間的見,乃至佛法的見,很明顯地就是一個有見取、有所境界、有所得此心未了,所以說『故知諸見從有心而生』。比如諸佛國土,像五方佛土,我們大家學佛把它的名詞參研一下,也可徹悟。西方的叫極樂世界,是無量光;東方是琉璃世界,北方是不空如來,南方是寶生如來,中央則是含蓋一切的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的佛土是一個世界,一切具足在其中,哪有方位的分別?五方佛就是一個毗盧遮那佛,十方三世佛土就是一個

  像《華嚴經》最後就把這個八萬四千法門帶到迴向西方。西方什麼?極樂凈土涅槃就是極樂極樂就是涅槃涅槃不是死亡,不是枯槁,不是那個地方沒有汽水賣,也沒餅乾吃,什麼都沒有的,那個不是涅槃。這個涅槃是『常樂我凈』,之所以不翻譯它的意義,只翻譯它的音,是因為它離一切分別,無有諸見,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所以極樂世界也就涅槃境界涅槃境界也就極樂世界。此外是不空的,此處是透明的琉璃生生不已的,長壽而不不滅的;此處是俱備一切萬法,所以是寶生的;此處是含蓋一切,所以是毗盧遮那的。這些在佛土的名稱中都給你說明白了,是我們自己沒有去用心,硬將五方佛作差別心解,好像你們替那諸佛菩薩做主,把他們分家,每個公寓給他們分蓋一間,這一間是南方佛,這一間是北方佛,好在佛是不動心的,否則一寂靜死了,你們究竟把我擺在哪裡去?

  佛土是清凈的,清凈無心無心之心是名佛土。真到了凈土境界,干乾淨凈的,一念不生,所以『佛土無心,故不見天子』,無心凈土是不見天子,什麼人也看不見,鬼也看不見,神也看不見,無一境界可見。『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見佛土』,他說這一天神,雖然也是一位普通人,不過他善果成就了,所以成天神,他同我們人一樣有心,可是他悟了道,本有心而不再生念,到達無心地,因此他說我沒有見過一個佛土。十方三世的佛土,我一個都沒有看見,這是真佛土。這樣,這個境界成就了,達到不疑不疑就是不分別,不二法門,沒有兩樣,『便成不異』,『故知有心無心俱空』,無心是空,有心也本來空,二者都是境界這一又說明『生無生』的道理,同時這個問題也還與前面所說的那個知與無知有關。

  寶鏡三昧

  接著永明禪師引用牛頭禪師的話。唐代時現在南京的附近有個山,這個山上住了位大修行人法融禪師,在禪宗史上很有名氣。

  融大師雲:『鏡像無心。』說鏡像無心,從無心中無心人說有心,說人無心。從有心中無心。有心中無心,是末觀。無心中無心,是本觀。

  我們照鏡子鏡子裡頭有外我的相,這個我的相是無心。法融禪師說,在鏡中那個人的相是無心,拿這個觀念來推理,鏡裡頭的相是人的影子,那個影子本來沒得心,所以那是從無心的立場來說明無心的實際。我們現在站在鏡子前面,我們本來是有心的,鏡子裡頭那個影,它可是無心的,這樣我們這個有心不就發同鏡中影相的無心嗎?這就是『從有心中無心』,以我們有心念修養成就無心境界

  永明禪師下面引伸的道理,看起來話很重復,但如果我們仔細地一參究,就智慧發了,可以悟道了。有許多人不喜歡邏輯,不喜歡思辯,覺得那很繁複。事實上,不肯思辯的人往往他所悟的境界、修成功的境界,都非常籠統籠統便不切實際。所以菩薩要學五明,包括因明必須要思辯深刻,這里這種繁複就是要讓大家思辯得深刻。

  『有心中無心,是末觀。無心中無心,是本觀。』從人的立場,人本來有心,為什麼竟在討論道的最高境界無心呢?這就站在樹頂上看棵樹一樣,沒有從根本上來觀察。換句話說,這是分析它的現象,從它末尾的地方下手,在有心中體會無心這是『從有心中無心。』 若從根本的本體而言,萬物本來無心天地本來無心,一切眾生本來無心。這樣從『無心中無心』,『是本觀。』簡言之,有心中無心,是講修持作用,由用歸體;而本來無心,是直接從本體開示,本來如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