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熏習義④

  熏習的相狀

  萬法唯識的法字,其義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就是說宇宙萬物的每一物(法)都能保持(任持)自己的相狀(自性,即自體),使人對生起理解。熏習一法,既是法,又能讓人產生理解,說明熏習也有相狀。熏習的相狀有二種:就是見分熏和相分熏。宇宙萬有,不外就是精神物質,亦即十二因緣的「名色」,《百法明門論》里的心法與色法,也就是能緣的精神作用——見分,所緣的境界——相分。所以萬法的親因緣——種子,即熏習,也就兩種:

  1.見分熏

  前七轉只及其相應心所的自體分為能熏,第八阿賴耶識的自體分不要說必是所熏。當前七轉識及其相應心所的自體分生起現行的時候,便有向外的能緣作用,這種作用即名見分。如果自體分不是力量極劣弱的無記性,就具有能熏的四義,則能熏習自己的習氣在第八識中,成為前七識及其心所自體分的新種子,或使其本有的種子力量增盛,為後時各各自體分生起之親因(內因外緣之內因)。倘若將唯識四分合聚為二分,則第四之證自證分,第三的自證分便攝入第一之見分,因此三分都有能緣勝用的緣故。此見分熏習各自的見分種子,不熏他種,故名見分熏。

  2.相分熏

  能熏的法只有自證分或者見分。相分因沒有能緣勝用,本不能自熏成種子,因仗托見分的力量,在見分熏習時,亦能熏成自己的種子在藏識中,所以說相分亦能熏。

  熏習的種類

  熏習的種類無量無邊,若歸納起來,不外三種:

  1.新熏的種子

  有分熏習,亦名有支熏習。即是吾人的身口意三種行為的熏習,所熏習成的種子,是新生的。這新熏的種子,能招感三界一切可愛不可愛的異熟果。

  2.熏習的相續

  言說熏習,是人們感覺的熏習,這類熏習都是本有的、相續的,如果在本識上根本沒有這類本有種子的存在,便沒有這樣的感覺思想生了。由這類熏習所需長的種子,當來便能生起語言文字等的一切知識。如佛子此生此世學習了某些佛經論典,在此生成新熏種子,在來生便成了本有種子,所以後世接觸到這些前生讀過的經論,便象很熟悉似的,易學易理解。

  3.破人法我見

  我見熏習,我見兩種一是我見;二為法我見。人我見是粗顯的,執著有一個能主宰一切、支配一切的實在我體。人我見熏習有本有與新熏的兩種,本有的人我見叫「俱生我執」,新熏的人我見名「分別我執」。法我見是細密的,執著有一真實的,固定不變的真常法體。如小乘有部主張:「三世實有,法體恆有。」法有見熏習也有本有與新熏的二種:本有的法我見即「俱生法執」,新熏的法我見是「分別法執」。從人法我見生起情況看,法我見可能獨自生起,人我見必須同法我見同時生起。若從修斷方面說,若斷法我見,必須先斷人我見。若斷了人我見,不一定能同時斷除法我執,這在《我唯識論》卷一卷二破人法我見時,說得最清楚詳細。

  熏習的結果

  熏習的結果便是攝藏在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種子有雜染種子清凈種子。此二類種子都有本有和新熏的二種。關於種子學說,在《攝大乘論》和《成唯識論》中說得很透徹,學者欲明究竟。

  兩種熏習學說的比較

  以《大乘起信論》為代表的性宗真心熏習義和以《成唯識論》為代表的相宗妄心熏習義等諸意義,已如上述。現就兩種熏習學說,作一簡單的比較說明,以便更方便學者在修學佛法中選擇其一而修習之。

  性宗的真如緣起論,相宗的賴耶緣起說,這便是兩種學說的根本差異之處

  相宗說,阿賴耶識剎那變化而又一類相續,無始以來恆轉如流水。恆表非斷,以遮斷見;轉謂非常,以遣常見。非常非斷而遠離二邊契中道義,因果理成。阿賴耶識能夠執持世出世間一切染凈種子令不散失,此諸種子起現行時,於是正覺世間有情世間得以建立。

  真如是無為法,凝然不動,沒有生滅變化,按理說不能接受熏習,又無勢力熏習他法。但性宗說,真如為能熏時,熏習無明而成正覺世間;真如為所熏時,接受無明的熏習而成有情世間。從熏習的角度上,可看出性相二宗的熏習義有很大的不同。

  約能熏說,第一要有生滅義,無生無滅的真如就不能為能熏。《大乘起信論》的能熏義貫通無為法和有為法,許可真如為能熏。第二要有勝用義,相宗認為無覆無記的阿賴耶識,沒有善惡二性的勝用,不能為能熏。有能熏力量的是前七轉識及其相應心所。《大乘起信論》則許可第八識為能熏。第三要增減義,唯識宗安立能熏義但通因位不通位果位,認為佛果圓滿,不增不減,所以佛佛道同,不能為能熏,若為能熏,前後佛果應有差別。性宗的能熏義貫通因位果位,許可佛果有能熏義。

  從所熏論,作為所熏,第一要有堅住性,相宗認為像前七轉識那樣的法,有間斷故無堅住性,不能持種,不能為所熏。《起信論》則許可之。作為所熏,第二要是無記性,相宗認為染凈二法互為違背敵對,不能為所熏。性宗則許可極染的無明與極凈的真如能互相熏習,作為所熏。第三要有可熏性,相宗認為,真如無為法,體性堅密而不虛疏,沒有接受熏習的可能性,不能為所熏。《起信論》主張真如隨緣之說,許可真如為所熏。第四相宗主張所熏之法,一要是有為法;二要是有體之法。《起信論》則把所熏貫通於無為法,和無體的無明一樣。

  熏習的道理通於染凈善惡,世出世間,如果我們修學佛法的佛弟子把它道理徹底明白了,對於我們學佛大有幫助,並且能穩速的達到學佛目的

  當今社會,世風日下,人心不祜,爾虞我作。拜金銀不拜父母,要珠寶不要兄弟等丑惡現象充滿著大都市,襲擊著鄉下農村。

  佛弟子懂得四大皆空五蘊非有而勤勤於修學佛法,孜孜於利濟群生。且不論遠在那高山雲霧中潛心修道的佛子,至於說處在繁華都市的叢林,因受社會思潮的沖擊,不良現象的影響,多數佛子能潔身自好,一心向道,出於淤泥而不染。

  極少數的偏偏向壞的方面看,染的東西學,所熏習的是惡法、染種,結果越熏習染種越多,凈種日少(道心退失),住在寺院,看這看那不順眼,認為寺院不如社會僧人不如俗人,由此大錯特錯的觀念影響,善根越來越少,信心越來越薄,最終變成不僧不俗,甚而至於半僧半俗。這都染污熏習的結果。

  佛弟子遠離雜染熏習,接受凈種熏習,象那些發心布施持戒、講因果、講行持的在各大叢林還是很多的。這樣長期的凈種熏習,善根越積越厚,有朝一日功圓果滿,不負出家之志,達到學佛目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