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松蔚教授:對顯密理論與實修的誤解

  對顯密理論與實修的誤解

  第296期明覺 文:侯松蔚

  有人以為,顯宗只重理論,缺乏實修;密宗則少談理論,專事實修。這種誤解大概是因為人們觀察到近現代漢族行者情況,同時對密宗的認識僅流於儀軌成就法之類所致。

  誠然,許多漢人學佛,不是墮於學術研究,便是徒事儀式念誦。部分精進行者或能學修兼重,但其學的是唯識中觀,修的卻是念佛、誦經、持咒拜懺等,所學與所修無直接關系,遂有理論與實修二分的誤解

  這誤解可分兩方面解釋:

  一. 顯宗非空談理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指出,佛陀不會開示無實用價值的空談,而要弟子另外進行一些開示沒提及的修持佛陀一切教言,都能用於實修。所謂「修」者,與「習」同義。

  「修」梵文作bhāvana,有熏習、觀修、產生、促進等意思;藏文gom pa,字義為薰陶、串習(養成習慣)、觀修。《俱舍論》雲∶「修名何義?謂熏習心以定地善。於心相續,極能熏習令成德類,如花熏苣,是故獨名修。」《攝大乘論釋》載∶「心緣此法作觀行,令心與法和合成一。猶如水乳,亦如熏衣,是名為修。」故「修」即薰陶自心轉化成所修境;也可說是令所緣(目標)在心中產生;或使自心熟習法義,促進心續與法義二合為一。例如修信就是要心生信心、修慈悲就是要心生慈悲

  修習的具體方法,分為「觀察修」與「止住修」。「觀察修」即觀察思維義理,由此生起覺受;維持、安住於此覺受,就是「止住修」。例如觀修無常,即須思維萬物無常現象、明白無常利益、不解無常過失,舉出理據證明無常事實,駁斥有常的錯覺努力說服自己。生起無常的感受後,維系並安住於此感受中。如是再三修習,久而久之,即能養成堅固無常觀念

  從暇滿義大、死歿無常因果不虛、輪回唯苦,乃至四無量心、菩提心、空性見,均可以此二法修習,這就是顯宗的修持。認真的行者,往往花上數月甚至數年時間思維、禪觀某一主題,內心對其法義生起定解後,便進入另一主題。待其心續對聖道三要(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都生起一定體證,才算修成了顯宗。

  因此,真正的顯宗並非徒具理論,只是部分行者不解其道罷了。

  二. 密宗非徒事念誦

  正如本欄上期所述,密宗並非獨立宗派,而是學成顯宗後再進一步修學的次第。一切大小乘教法都是密宗基礎;缺乏前者的修證,後者則不能發揮應有的效能,正如《密宗道次第廣論》所言:「若有唯修天(本尊天)之體性,不能成佛,道不滿故。」

  除了以顯教為基礎外,密宗甚深修持,也自有一套廣大的理論支持。這套理論解釋了為何和如何自成本尊觀想眷屬壇城、獻供贊頌、放光收攝,以及闡述凈治四生、持三有為道、成辦自利利他、轉化庸常顯執、現證心性光明方法行者掌握此等理論後,方堪如量修持,發揮密法最大功效。

  本來,密法能直接對治「惑、業、苦」三者循環中的罪魁禍首――「惑」,但行者若缺乏顯教的證德及密法的理論基礎,不管所修儀軌如何殊勝,其層次仍與一般念誦無異,只能在「業」的方面凈障積福――這實際上是密宗所謂「前行」(加行)的目標而非正行」的究竟作用。(以上乃就根器平庸的大部行者而言,少數利根行者由於過往生已廣作學修,今生可能只作念誦打坐,便足以明心見性,不在此論。)

  由於藏文經論翻譯成漢文的不多,加上學成顯宗而具格正式學密的漢人少之又少,故密宗理論於漢地不甚普及。許多漢人遂以為密宗只管修持、不談理論,把顯密二教截然二分;又因不知密法之深邃、不明密法迅速成就之依據,誤會單靠持咒簡單觀想便能即身成佛。另一方面,有些人因為不了解密宗的理論根據,質疑密法的果效,甚至誹謗密法不凈。凡此種種,均為對整體佛法聞思、學習不足之過失。

  若弄清楚漢傳與藏傳、顯宗與密宗、理論與實修的內涵,便不會錯誤認知這三組概念之間的關系也就不會產生學密無需學顯的誤解,以及所學與所修脫節的弊病。希望有志入道之士,都能建立正確的學修次第觀念

  ※本文作者香港能仁書院佛學研究中心客座助理教授香港多個藏傳佛教道場之譯者、幹事、顧問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