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其禎居士:生死是怎麼樣的一回事

  生死是怎麼樣的一回事

  第318期明覺文:關其禎

  輪回三部曲 - 惑、業、苦

  生死一大因緣,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所謂「未知生,焉知死」,「生」尚且知不多,何況「死」?釋迦牟尼佛是覺行圓滿智者他在2500多年前已對生死問題有深入的研究,並曾提出了徹底解脫生死方法。我們何妨開放地、持平地、耐心地、細心地探討一下這些覺者的見解,乃至他所提出的方案之可信性和可行法。

  首先,釋迦牟尼佛就因果業力來看世界,而人的生死流轉過程可分為三部曲,即惑、業、苦。因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受苦報,所謂「生生不息」,無有出離生死之期。凡夫有什麼惑呢?有兩種惑,即見惑和思惑,導致我們不能出離生死。見惑,又名所知障,是智慧方面,知見上的障礙;思惑,又名煩惱障,是福德方面,行為上的障礙

  凡夫禪修,斷了見惑 (共88品),就是「開悟」、「證真」了,算是入聖流,即入菩薩的「初信位」(共52位),相當於小乘證了初果–須陀洹。「開悟」後,行者尚要斷了思惑 (共81品),才可出離「分段生死」,即身體不再受生,相當於小乘證了四果–阿羅漢,或菩薩入「七信位」!可知生死不是講一句「一念生、一念死」就了,要有實修實證!若是開悟,還需已證的大德師父引證確認。若人未證謂證,則打大妄語,非同小可應知!當今世上不知有幾人是實證呢!?

  見思二惑的具體內容

  佛教建立在智慧慈悲兩大支柱上,弟子們智慧,即立正見,斷見惑,除所知障;又修福德 (慈悲、德相),即消業障,斷思惑,除煩惱障 (業障、報障),所謂「福慧雙修」,無非是解決生死問題,因為生死是本,一切世間諸苦的根本啊!

  「三界」之內,見惑共有88品,其中欲界有32品,色界有28品,無色界有28品。每個界依苦、集、滅、道四諦之下,各具鈍使和利使。例如,欲界的苦諦具足一切使–五鈍使 (貪、瞋、痴、慢、疑) 和五利使 (身見、邊見、戒取、見取、邪見)。四諦、五鈍使和五利使相交對配下產生88品。

  佛陀指出我們身處的世界名叫「娑婆世界」,其中有無量無邊的六道眾生–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娑婆世界眾生居於「三界」之內。「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涵蓋六道,即天人也有愛欲色界無色都是人所居的地方,連同欲界的六個天堂娑婆世界天堂共有二十八個之多。

  「三界」之內,思惑共有81品,謂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對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心起貪愛,被受迷惑。欲界依貪、瞋、痴、慢在五趣雜居地,具9品思惑,由上上品,乃至下下品色界則依貪、痴、慢,各在四地,具九品思惑,共36品。無色界亦依貪、痴、慢,各在四地,具九品思惑,共36品。

  當然,凡夫斷見、思二惑,可離「分段生死」,身體不再在三界六道受生,但還有「變易生死」- 精神心識的活動尚有生滅,所以,繼續斷塵沙惑、斷無明惑。這個「兩種生死」的問題,對我凡夫來說,這個「變易生死」問題太遙遠了,姑且擱下來吧!

  自力成就難,他力救度易

  三界中有六道,其中天道最高,但尚未能了生死。昔日釋迦牟尼佛拜師修禪,至天道最高第二十八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發覺尚未究竟解脫!當今世上有不少人修禪。若求心安者,尚可得片刻寧靜;若求入定境,則不易得;若求開悟,難有「明」師印證;若求了生脫死,恐怕更不切實際矣!或許有幸遇上阿羅漢或登位菩薩,估計他們都是乘願再來聖者,並非今生在此末法惡世修成證果。

  後來,釋尊毅然放棄苦行,坐在菩提樹下,終於證悟了無上佛果,徹底地解決生死問題。他沒有即時入滅,而且住世教化眾生,分享其成佛之道,欲令未來世眾生皆得解脫

  佛陀在世時以身作則,隨機教化,而當時的常隨弟子亦非善男信女,多是善根深厚的聲聞菩薩等。佛陀弟子所問所求,以種種言辭、種種譬喻、種種方便,廣開八萬四千法門,令人人得解得證,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從上述的見思二惑來看,惡世凡夫幾乎沒可能做得到,但佛陀年代的常隨弟子則可以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為數不少!若以宏觀來看十方世界,實有無數的佛菩薩,早已了斷「兩種生死」,並為了完成其普度眾生的總願,他們還為十方眾生積植無量無邊的功德,無條件地回施給我罪惡凡夫,救度我們出離三界生死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是其中的一位。

  壽命無量,不受後有

  善導大師引《無量壽經》雲:「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所謂弘願者,即第十八願,是根本之願–本願。

  若然阿彌陀佛沒有成就第十八願,眾生亦沒有被救度,得生凈土凈土法門亦無而生阿彌陀佛成就了第十八願後,即以酬因之身,主動地、平等地、無條件地救度十方眾生,接引他們到其國土,故善導大師雲:「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如上段所言,極樂世界既是彌陀圓滿報土,唯佛能知、能見、能入。我等凡夫若不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又怎能得生呢?

  彌陀的教化在於本願,十方眾生只要信受彌陀的救度,順彼佛願,上盡一形,下至一聲,專稱念彌陀佛名–即「南無阿彌陀佛」,以此「本願稱名」的念佛方法,必得往生。因此,第十八願又名念佛必生願」。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家,往生者的壽命阿彌陀佛等同,如《阿彌陀經》雲:「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只劫,故名阿彌陀。」因此釋尊勸信,力遣我們發願求生,其意在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