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愚教授:追思當代佛教大師凈慧老和尚

追思當代佛教大師凈慧老和尚

香港中文大學學愚教授

  如果說中國禪宗的出現,是對早期佛教的回歸,那麼,這種回歸不但表現在宗教思想方面,更體現在宗教實踐方面,即生活修行的統一。生活修行不二,這是佛教「一貫」之精神所在。佛教傳入中國後,一方面繼承和發揚了印度大乘佛教思想,另一方面,亦與中國傳統文化碰撞,發生中國化改變。佛教哲理更加精深博大,其出世思想亦更為強烈。中國禪宗的出現既是對此前佛教中國化的繼續和反思,更是對早期佛教世出世間生活修行不二實踐的回歸。禪宗主張「佛法世間」、「農禪並重」等思想。人們的生活,如行、住、坐、卧、挑水做飯皆是禪;禪在生活中,禪與生活打成一片。同佛陀及其聲聞弟子一樣,禪師的一言一行,處處皆有禪機,時時不離禪境。宋明以後,佛教衰弱,再加上社會政治因素佛教出世情結加重,「鬼神事業繁榮;佛教社會人生分離,禪成為「文字禪」、或「游戲禪」。民國時期佛教振興,其實就是禪思想和禪文化的復興。太虛大師的人佛教,其實就是生活修行不二法門在近代中國社會上的推廣,促使佛教走出經典僧尼走出寺院、進入社會家庭,服務當下人生。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後,人間佛教在印順、星雲、聖嚴、證嚴等大師的繼承和光大下,逐漸在台灣形成氣候,並向世界各地推廣。在中國大陸,八十年代初,趙朴初先生率先提出人間佛教思想,建立佛教社會主義中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相契合的宏觀理論。在實踐方面,凈慧法師於九十年代初,倡導生活禪,創辦生活夏令營,開創了佛教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新模式。在凈慧法師看來:「人間佛教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不斷地推進傳統佛教現實社會人生相結合的漫長過程。"生活禪,就是人間佛教思想在當代的具體實踐,不但上契諸佛祖師之宗風,而且下契當代社會人生

  自八十年代中國大陸重新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來,奄奄一息的佛教百廢待興,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中國大陸佛教迫切需要可以承先啟後、開啟一代宗風、建立新佛教文化大師。凈慧法師就是這樣的大師他不但是禪宗的傳人、眾多禪宗祖庭的中興者,更是禪宗宗風的光大者,創造性地建立生活禪理論。長期以來,凈慧法師在柏林寺、四祖寺、老祖寺、乃至海內外各大寺院舉辦的禪七開示中,借鑒祖師禪的宗風,深入淺出地揭示禪與人生的內在聯系。

  生活禪以如來禪和祖師禪為基礎,但又超越後者,強調當代社會人生契機性。凈慧法師提倡生活禪,上契佛陀祖師心意,下契時代社會眾生,更難能可貴的是又是對當代人生種種「時代病態"的批判,直指人心向上。是佛教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新模式。

  凈慧法師早期追隨虛雲和尚,深諳禪宗心要、精通禪法。近二十多年來,凈慧法師常在各地主持禪七,把自己的所學宗教體驗如數家珍教授佛子,方便權巧,接引有緣眾生。在歷次禪七開示中,他一直圍繞生活理念,針對當代社會人生,揭示禪與生活的不二。凈慧法師根據《法華經》「善待其心思想,結合當代人生特色,提出化解煩惱方法。凈慧法師認為,現代人要學會自我改造、不要自尋煩惱;唯有改造自心、順應時事,人們才能坦然面對社會,面對自然界,面對種種複雜的人和事,不徒生煩惱,時時保持禪的境界

  當代人生忙忙碌碌。為了生活家庭工作事業,人們總是認為無暇修行,把生活與禪修分割開來。傳統的佛七法會可以幫助這些人從忙碌的生活解脫出來,讓他在一安閑環境中,從事心靈的探索、享受精神的愉悅。但,凈慧法師認為,禪七其實並不是讓人生活中脫離開來,而是學習如何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在生活修行。即使發心參加禪七修行的人,亦要時刻記住生活修行的不二,做到生活學佛修行一體化。人們要在生活中禪修,亦要在修行生活,禪修可以提升人們的生活素質。禪七不是逃避,而是為了更好地履行家庭社會責任。禪七後,人們懷著感恩心態去履行這些責任,認識人與人、與社會關系,承擔責任、化解矛盾自利利他。

  生活理念由凈慧法師於1991年首次提出。1993年,凈慧法師住持柏林禪寺,舉辦第一屆生活夏令營正式推出生活禪。由於當時人們對佛教理解不深、而誤解頗多,凈慧法師沒有大張旗鼓地宣傳生活禪,擔心這樣做會招致教內外人士的反對和批評。但是,凈慧法師堅信,生活理念沒有違背佛法精神,沒有違背禪宗精神,恰恰體現了佛法精神和禪精神。從那以後,他不斷充實生活理念,開創新的實踐。這樣,「在許多有心人士的護持下,生活理念在十多年的實踐中終於得到社會界和佛教界人士的關心重視、同情和支持。"生活禪得到大眾的「同情和支持",這說明它是契機的;同時它亦「體現佛法精神"和「禪的精神",即是契理的。這樣,契機契理的生活禪終於因緣具足,在當代中國生了、並且迅速發揚光大。每年一次的生活夏令營,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主題,吸引了眾多莘莘學子的參加,成為當代佛教弘化的典範,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功。它不但創造了新的佛教文化、為當代佛教注入新的血液,同時亦讓社會看到佛教的「正能量」以及服務社會的「正功能」。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並非凈慧法師首先提出,覺悟智慧、奉獻即慈悲智慧慈悲大乘佛教之雙足、是覺悟之必行。「佛教所的精神,集中到一點,就是一智二悲。」生活禪,就是用現代語言要把佛法的悲智表達出來,使人一看就知道,一聴就明白,一想就接受,在生活中落實悲智雙運,利樂人天。凈慧法師說:「無論是佛教所要達到的目標,還是社會所要實現的理念都是要在覺悟人生』的前提下,完善、提高、優化我們每個人的自身素質;在『奉獻人生』的心態中,布施、奉獻、感恩和諧自他關系。"慈悲智慧菩薩之實踐,亦是生活禪之精神所在,這樣,生活禪的實踐者就是要行菩薩道,在生活中利他自利,不斷下化眾生、上求佛道。這也就是華嚴經·凈行品》中所提出的「善用其心"和「善待一切"理念的具體實踐。

  生活禪展現了時代精神,成為當代佛教弘揚佛法、服務人生典範之一。凈慧法師說,「所謂生活禪,即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體現禪的意境、禪的精神、禪的風采。」凈慧法師強調禪,生活禪可以幫助現代人生解除困惑、煩惱、和心理障礙,充實精神生活、提高物質生活圓滿道德生活,純潔感情生活和諧人際關系。無論是傳統佛教、還是禪宗都是佛法的一部分,是佛陀歷代祖師大德佛法中開發出來幫助人們斷除煩惱的理論和方法。當代人生面臨著諸多先人沒有遇到的痛苦煩惱佛教徒有必要以傳統佛教禪宗基礎,不斷創發出新的佛教模式和禪修法門,幫助當代人們離苦得樂生活禪的提出和實踐就是佛教就是此努力的表現。根據凈慧法師的總結,生活禪即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將修落實於當下、將佛法融化於世間、將個人融化於大眾。他希望人們要把禪落實在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做到「一天二十四小時分分秒秒都在禪修"。這樣,在凈慧法師看來,禪在生活中,生活中到處充滿禪機生活即是世界。他曾創造性地運用生活理念來重新詮釋《心經》,他說:「所謂禪在生活中,就是要『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觀照我們由五蘊組成的這個生命主體,使這種充滿煩惱生活總相來一個徹底的轉變,徹底的否定,徹底的凈化,徹底的提升。"

  生活與禪不二,正如空色不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禪即生活生活即禪。凈慧法師認為,生活是事相,禪是理體,事理不二。他借用《中論·涅槃品》中涅槃世間無有少分別之理論,強調禪與生活亦無少分別。生活需要禪的凈化,禪需要生活來體驗。這樣,生活禪就是在生活中觀生死之相覺悟生命意義生活禪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生命自在生活瀟灑、思想空靈。這樣,凈慧法師在實踐中,不斷充實生活思想、建構其組織體系,提出「在生活中落實修行,在落實修行生活"、以及「不斷優化自身素質,不斷和諧自他關系"等修行理念。「不斷優化自身素質,就要不斷提高覺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斷和諧自他關系,就要廣修四攝六度使我的人關系在祥和、和諧、友善的氣氛中,不斷凈化和改造,使人類真正趨於和平,使人生真正充滿幸福光明。"

  凈慧法師不但創造性地提出生活禪理論、逐漸豐富其思想組織體系,而且在實踐中有效地推廣生活禪:把禪帶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使家庭成為個人的修行道場,做到生活即禪修。《維摩詰經》雲:「煩惱道場,知如實故,諸眾生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空寂故。"同樣地,對於生活禪的實踐者來說,隨處作主、立處皆真,「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無別勝解。"凈慧法師重新詮釋了《維摩詰經》中的不二思想,強調世法的圓滿即是佛法成就,整合禪與生活、重建家庭倫理佛教在當代中國發展的契機點,是凈慧法師生活禪重點之一。生活是人們學佛修行道場,色、聲、香、味、觸、法等世間一切現象皆成為禪修、觀想覺悟對象。這樣,生活禪打破了傳統佛教寺院修行概念,使生活賦有宗教神聖性,由此統一了宗教世俗

  生活禪讓佛法進入人們的生活人生倫理精神方面,亦包括物質方面,因此,契合當代經濟發展、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亦是生活禪的內容和使命之一。同時,生活禪的倡導,不但是對當代人生家庭社會經濟等發展的響應,而且亦是對這種發展的積極引導。2011年一月,凈慧法師黃梅大講堂,發表了《發揚禪宗優秀文化,促進黃梅經濟社會發展》的演講,就禪宗佛教對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啟示提出自己的看法。「發揚禪宗優秀文化即是契理,「促進黃梅經濟社會發展」即是契機。凈慧法師認為,改革開放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物質文化,但同時亦造成貧富兩極分化的擴大,產生高度消費、乃至浪費現象。凈慧法師特別提醒人們,注意經濟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嚴重破壤。因為環境污染,經濟發展不但沒有提升人們的生活素質,而且為後人遺留下無限災難。因此,他希望當地政府積極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為了有效地鞏固物質財富、豐富精神財富,凈慧法師提出「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八字方針,強調感恩、包容、結緣的重要性,以期改變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而帶來的負面影響,促進社會和諧道德倫理的建設。由此可見,凈慧法師生活禪,不僅僅契合當代中國社會,更難能可貴的是,相應地提出對治當代社會生病端的佛教良方。

  凈慧法師深信生活禪契理契機,是佛教在當代中國弘揚的最佳方式,故近二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生活理念的開發、和社會宣傳。他認為,生活禪化、禪生活化,這是生活禪的本質,也是佛祖心地法門。凈慧法師發願要在今天的社會把禪發揚光大,要使禪生活化,要使生活禪化,要讓禪走入社會,走入千家萬戶,落實在每一個人的心靈上。」生活禪是凈慧法師一生佛法實踐的結晶,亦是其悲心智願的體現,具足時代精神。當前,生活禪已成為佛教中國發展的典範,正以強大的生命力傳播光大。因此,雖然凈慧法師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的生活禪仍然將帶領中國佛教走向未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