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愚教授:學愚教授:更需要正能量的佛教

學愚教授:更需要正能量佛教

來源香港商報-文化東方周刊

  文/韋正風

  近來,龔琳娜《法海你不懂愛》在網上流傳,引起佛教界眾多批評,有人認為娛樂要有底線,不可戲謔佛教人物。此前,家喻戶曉的《白蛇傳》已把法海塑造成一個惡僧。而在佛教歷史上,法海究竟是一個拆散幸福家庭的惡僧,還是一個有作為的高僧?記者就此專訪香港中文大學人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學愚教授,他表示,文學作品中的法師形象並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形象,而歪曲的背後除了有社會背景的元素,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佛教徒的正信力不夠。

  學愚教授介紹,歷史上的法海和《白蛇傳》中的法海不是同一人。在佛教歷史上,有很多法海僧人。唐朝宰相裴休的兒子年輕時在湖南溈山密印寺出家,後到金山寺。裴休當時寫了一首詩,「含悲送子入空門,朝久應當種善根。」在湖南密印寺,其石碑也有記載: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宰相裴休捐建密印寺。時年,皇子得惡疾,看盡天下名醫均不奏效,裴休送自己的兒子代皇子出家,密印寺主持靈佑禪師為他兒子賜號「法海」。而對於法海出家因緣還有另一種說法,即宰相裴休佛緣深厚,也為培養兒子的品性,所以讓其出家,但對於各種說法,在學愚教授看來並不沖突,「裴休是一個非常有佛教信念的人,他讓自己的兒子出家,即使是替皇子出家,也是一舉多得的決定,佛教功德出家是需要發大心的。」

  法海到了江蘇鎮江,傳說金山寺之前因為有一蟒蛇圍著那個地方,人們不敢去供香,廟宇荒蕪,後來法海與白莽門法,將白蟒趕入江里,並斷指誓言復興金山寺。在《金山志》上曾記載:「蟒洞,右鋒之側,幽峻奇險,入深四五丈許。昔出白蟒噬人,適裴頭陀驅伏獲金,重建精藍」宋朝詩人張商英有詩道:「半間石室安禪地,盍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龍歸海去,岩中留下老頭陀。」這首詩被製成楹聯,如今還掛在法海洞中。說的是頭陀初來金山寺時,寺宇傾毀,雜草叢生,半山有一條白蟒蛇經常出來傷人,百姓不敢上山燒香。裴頭陀曾勇敢地與白蟒鬥法,將白蟒趕入江里。他就指一節,立志修復古剎。在僧徒和周圍群眾的支持下,修寺蓋屋,重繼香火。在學愚教授看來,法海在傳說中,重繼金山寺香火。「法海光復金山寺功德功不可沒。」

  另外,學愚教授也談到,歷史上還有叫法海僧人,如六祖惠能的十個弟子中就有一個叫法海弟子,後來那個法海弟子還作了《壇經略序》流傳至今。

  而《白蛇傳》的故事,其根據清代馮夢龍編篡的《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話本,後經過民間藝人的再加工而成。學愚教授說,故事中的法海根本就不是一個「人」,只是文學作品杜撰的人物而已。

  法海為什麼被歪曲?

  不管是《白蛇傳》還是現今網路流傳的歌曲《法海其實你不懂愛》,法海在人們心中成了一個毫無人間情感的惡僧,民間藝人把金山的神話和白蛇故事聯繫起來,採用民間文學常用的捏合手段,組成了白蛇傳的雛形,也讓法海為人們眾矢之地

  這種歪曲在學愚教授看來,有當時的歷史原因。明清時期佛教衰落,正信力不夠,民間對佛教亂象問題,比如道風不正,僧團腐敗之類,讓人們形成各種成見,而歷史傳說中擁有一修行禪通的法海有降服巨蟒故事,可以吸引很多讀者,於是法海的人形象也在文學作品中成為反面人物出現。「法海在作品中不是『人』,只是一種杜撰」。學愚教授說,縱觀明清小說,佛教人物幾乎都是負面的。「當時,民間對佛教的認識並不是通過接觸佛教、研讀佛經去獲得對佛教的認識,而是通過文學作品去認識佛教,比如《西遊記》《濟公》《白蛇傳》。「但文學作品中的法師形象並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形象,如此,也讓民間對佛教產生種種誤會。」學愚教授說,歪曲的背後除了有社會背景的元素,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佛教徒的正信力不夠,「依照今天的說法師能量不足。」

  佛教需要積極入世

  在面對歌曲《法海你不懂愛》,明賢法師立即回應了一篇名為《一位僧人眼中<法海你不懂愛>》文章法師文章中說到:「雖然我們處於娛樂至上的時代,可是有些必須尊重的道德宗教倫理不可以打破的。」「中國文化並不缺乏嶺東和活潑,但絕非將肆意妄為誤讀為幽默。對歷史人物、特別是佛教歷史上祖師級別的宗教領袖,必須要有一敬畏之心。」

  學愚教授也談到:「正信不足,邪信就會興風作浪。」若要破除社會上各種成見佛教界必須加固正信的力量對於娛樂需要底線,佛教界在捍衛的同時須藉助法律最重要的是佛教界在批判的同時,更需要樹立正面正信的佛教,「只破不立是不行的。」

  當然,對於作為佛家弟子的延參法師說「法海管閑事」的態度,學愚教授表示憤怒,「作為佛子他不懂歷史還亂說話」 。

  在學愚教授看來,現今社會需要一個宗教師,需要一個信念,需要一個依託,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佛教可以「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學愚教授表示,「佛教有很多東西,但如何拿出來?過去佛教緣分隨緣,並不積極去弘揚佛法,但緣分也需要創造,創造因緣弘揚佛法,積極奉獻,積聚功德。」

  當然,現今佛教慈善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愚教授說,佛教可以做的事情還很多,不光是慈善慈善別人也能做,而佛教更多是在善人們的精神面貌,改造人,提升社會正信力,改善社會風氣方面還有很大空間可以成就。「佛教需要積極入世,其實這是大乘佛教精神所在,也是佛教的特色。」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