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威南居士:情到深處人孤獨 第三章 無常是苦

情到深處人孤獨

第三章 無常是苦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

  —雜阿含經

  人生充滿著種種的遺憾和痛苦,在佛經中將它們歸納成為八種典型,名為「八苦」。這「八種痛苦」就是: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愛別離苦6、怨憎會苦7、所求不得苦8、五陰熾盛苦。

  中國古代有位詩人曾經感嘆說:「人生如意,十之八九。」

  苦,便正是來自於「不如己意」,也就是「無法令自己感到滿意」,和自己所要求的、所渴望的有所差距,所以覺得不滿意,覺得遺憾,覺得很無奈。基本上,一切痛苦的產生不外如此。

  雜阿含經上說:「色無常無常即苦......」所謂的「色」,指的就是我們的身體。這句經文譯成白話就是:「身體的表現是無常的(不能永久保持不變的),因為無常變遷,所以帶來痛苦......」

  八苦中的生、老、病、死苦,便是來自於「身體」是無常的這個原因,以及受、想、行、識等「精神作用」是無常原因簡單地說,那就是:生命(精神作用身體因緣和合產生生命)的無常現象產生種種痛苦

  身體衰老、敗壞和得病影響心理情緒和感受,使得身體上的痛苦蔓延到心理上。

  以老而言,當一個曾經年輕漂亮少女發現自己有一天竟然變成了一個雞皮鶴發的老太婆時,她的內心生起惶恐、不安等種種抗拒的情緒,使得內心充滿痛苦。然而,事實終歸是事實,不管她再怎麼不願意接受「我已經老了」的這個事實,一切終歸無法改變。也許她並不甘心就此罷休,而嘗試以化妝、整容來企圖掩蓋這事實。當這種努力再次失敗時,雙倍的痛苦將降臨在她的身上。絕望的感覺再次嚴重地侵襲著她。

  病苦那是我們每個人有過的體驗。生病時,由於四大的不調而往往導致體溫的增高或者身體其他方面的不適。如果我們無法靜下心來,好好地躺在病床上休養的話,我們所承受的將不僅是身體上的痛苦內心焦慮、急燥也必定會啃蝕我們的心。萬一久病不起的話,那更糟了。死亡的陰影籠罩著我們:恐懼、疑慮、不安,總之就是苦不堪言。

  死,有人把它叫做「大限」,也就是「最後的期限」的意思。死,意謂著生命的終點。所有美好的感受(來自於感官的刺激)、喜愛不舍的事物(我們所渴求永久擁有的:我們的慾望)和我們所依賴的這個身體精神作用都將滅去。我們對種種慾望的貪求被中止,於是,苦隨之而生起。「我再也不能擁有我所喜愛的一切了。」面對死亡時,我們的內心如此吶喊、掙扎。

  而生,正是一切痛苦的開始,所以列居首位。同時,這裡必須特別強調的一個重點就是:老、病、死等苦的形成原因正是「貪生」和「求生」—對生命無限延續的渴望。

  為什麼人會貪生怕死呢?究竟生有何歡,能令我們如此留戀;而死亡的背後又存在著一些什麼可怕的事情呢?

  ◆生何歡。死何懼

  心理學家約翰‧c‧馬格思和理查德德‧l‧馬格思在「死亡和死的心理學」一書中,綜合了死亡恐懼心理基礎,得出結論說,人之所以恐懼死亡的心理原因有下列七種:

  1、死亡將人的一生做了一個總結,無論日子多好,死亡是一個終結。

  2、無法在死後繼續照顧子女家人

  3、死亡可能給親友帶來打擊。

  4、死亡使得自己許多想做的事情半途而廢。

  5、懼怕死亡時的痛苦與凄慘。

  6、死後遺體會變得怎麼樣?會發臭?會枯萎?不可想像

  7、死後世界到底怎樣,沒人知道,雖然有人說是極樂世界,但是到底死後會到天堂還是地獄?總是困擾著人們。

  簡而言之,這種種的擔心害怕憂愁苦惱其實都根源於對「我」的執著。人們錯認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我」在串連過去、現在和未來。因此,擔心「我」死後會怎麼樣?會到那裡去?有時,我們把身體當作是「我」,擔心死後被埋在土裡會不會腐爛、發臭。有時我們又認為在我們的身體中有著另外一個「不死」的「我」,不斷地在投胎轉世或者依附在不同的軀體上,也就是一般人所相信的靈魂。有時我們認為身體是「我的」,財物是「我的」,親友是「我的」,而擔心「我」死了之後,「我的」一切會怎麼樣?

  這種情況生活中比比皆是。當一個人因為對自己的身體感到憤怒和頹喪而捶胸頓足來出氣時,他以為他在敲打著那個討厭的「自己」。實際上他所捶打的只是身體—這四大元素的組合物的一部分而已。那裡有一個叫著「我」的主體藏在其中呢?

  另外,有更多的人—幾乎可說是自古以來的每一個,都錯誤執著感覺為一個「我」。每一個人都喜歡各種感官刺激所帶來的喜悅感,沈迷於器官上的享受而貪著於財、色、名、食、睡等慾望快樂。誤以為這種種的事物和它們所帶來的美好感覺真實而不會改變的。人們為了得到和保留這種種美好感覺而追逐、爭斗,得到就狂亂地佔有著、消耗著,耗盡之後又再重新追逐、爭奪......一旦這個「我」的行動被宣布中止,也就是必須面對死亡的時候,人們便對於這種一向被依賴著的、妄執著的官能剌激將會失去的事實感到恐懼

  但是事實上這一切都只是因緣的和合與分散;是生滅的不斷相續,如此而已。這一連串的生滅生滅之中又如何可以找到一個固定不變的主體來稱其為「我」呢?

  ⊙苦的原因

  接下來,讓我再來回頭看看八苦中的「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和「求不得苦」。而事實上,這三種苦的型態,在某個角度上也正好說明了一切痛苦原因那就是:得不到自己所要求的事物,或者說:我們的欲求無法得到滿足。

  樂的反面就是苦。

  和所喜愛的人、事相聚是快樂的;因此和所愛的分離(不能相聚)就是痛苦

  和所厭惡的人、事或感受產生聯系是痛苦的;反之,則是快樂的。

  因此,總結一句:苦的原因就是「所求不得」。如此一來,我們幾乎可以說:整個人生都是痛苦的大集合。為什麼呢

  我們喜歡「生」,但有生必滅;失去生命是苦。

  我們喜歡種種美好的感受,但是所有的感受都是無常的,不會永久持續著的;當美好的感受消失時,也正是痛苦生起的時候。

  我們貪愛年輕美貌,但是人總會老,一旦年華不再,便只有慨然長嘆,又那能不苦呢?

  我們討厭死、討厭不好的感受、討厭衰老—我們總是企求著不必面對這一負面情形,但在因緣無常法則下,所有的「轉變」都是必然的。如果要說這世間有著唯一不變的事情的話,那恐怕就是變化本身了!

  痛苦時,我們企求它趕快消失、過去;快樂時,我們盼求它能永遠保留、持續。其實,痛苦快樂一樣:總會過去—痛苦從來不曾停頓在那裡,它和快樂一樣都是在不停的生滅生滅......動搖而不安地流動著呢!

  其實在「痛苦」時,我們也並不是「一直」都在承受痛苦的。譬如說:當一個人面對老苦時,也許他大部分的時候,都在恐懼著即將來臨的死亡和抗拒著年華的逝去;但是當他在吃著美味的食物時,還是會覺得「很好吃」,看電

  影時也還是會為劇中一些滑稽的情節而開懷大笑。真正的「苦」只在我們接觸到那個令我們產生苦的、不好的感受的事物才會出現。

  如果一個老人不停地去照鏡子,不停地去看到(接觸)老的情形,而又不斷在心裡生起抗拒的情緒,或者,他不停地在腦海里思考著這個問題想像他是如何地厭惡衰老,那麼他也就在思想里不停地和這令他苦惱的事物一再接觸—這使得苦生、苦滅,苦生、苦滅的循環過程頻繁地出現。痛苦,於是就像一層一層的波浪那樣:剛退下去又湧上來,重重迭迭、反反覆覆。這個人也就這樣長期地陷在痛苦的波浪中。

  ⊙無常自然法則

  如果我們不去認為這個四大和合的身體,以及種種情緒精神作用的「組合體」,是常而保持不變的話,我們也就會再身體執著為「我」,以感覺執著為「我」,以思想意志、認識作用及它所引發的判斷和經驗來當作是「我」或「我的」,那麼所有的無常現象也只不過是因緣聚或因緣滅的自然法則而已。

  快樂是一種感受和念頭生滅現象,是因緣和合的產物;痛苦也一樣只是一種感受和念頭的出現和消失,是直接條件和間接條件在某種特定形式下的配合所生。它們的性質完全一樣,那裡有什麼太大差別呢?

  在自然界的法則下,植物動物一樣都面對有生必有死的無常現象;可以說,這世間並沒有得以免於無常變化的事物

  然而我們可曾聽見一棵大樹或一根小草在枯死時哀嚎啼哭,眷戀綿延、百般不舍?暗黃的枯葉灑脫地隨輕風無聲飄落;乾枯的樹枝靜靜地在風雨、蟲蛀的侵蝕下粉化為泥。

  人呢?為什麼人在面對生死無常時卻這般拖泥帶水、苦不堪言?是的,只因草木無心,人卻有情

  所謂有情即是愛與不愛喜歡討厭,以及在愛與不愛之間的一種迷亂矛盾狀態。因為愛上了某個人,我們便會對他(她)展開追求;在追求的過程患得患失,得到了便覺得喜悅、愉快,失去時則悲傷、不舍。終於,所愛的人被留在身邊兩個便會這樣形容他們之間的關系;「我們的感情穩定,彼此已經有了足夠的了解......」其實,穩定了嗎?可以被完全了解嗎?我們已經知道,無常的性質是動搖不安的、不穩定、不堅固的;因緣的聚合、離散也是不斷地發生著的,四大時時新陳代謝,思想剎那生滅!整個世間,包括你我,包括每一個相愛的人,每一種你所珍愛的事物都如你本身一樣,在無常的洪流中從來不曾止息地流動著,如何穩定、如何了解?

  同樣的,類似的情況發生在我們對某種感受或某種器物生起喜歡」時。一旦喜歡一輛車子的話,我們便會設法去得到它。我們可能先去打聽它的價錢,再來就設法賺錢、存錢,找尋合意的車子和商店,最後把它買下來、駕著回家。你,終於「擁有」一輛車子了!問題是:你自己和這輛車子的身上都正在一連串相續無常生滅之中—你正逐分逐秒、逐年逐日的靠近死亡,而車子也將隨著它被使用的次數和磨化的程度逐漸敗壞。也許是車子先損壞了,也可能是你先死了。那麼,究竟又有誰曾擁有誰?

  前面已經提過,所謂「時間」,只是一個假設。所謂的「永遠」,指的只是一長串的生滅過程;所謂「一下子」,那就是一小串的生滅過程比方說,以一個小時的開始為「生」、結束為「滅」的話,則一天為二十四個生滅。如果說,一個人在一天中有一萬個念頭的話;一天,也就等於是一萬念頭生滅過程。余此類推,整個世間的存在實相,也就不難被洞悉、瞭然!

  人嘛!卻總是:愛生惡死、喜美嫌丑、貪新棄舊、求好惡陋;總是對種種事物分別、揀擇,一會兒喜歡、一會兒討厭喜歡的就拚命追,討厭的則拚命嫌,卻不知道連這個喜歡討厭本身也是無常的!

  ◆沒有永恆不變

  當我們喜歡一件事物時,並不是每一分鐘都在喜歡」它的。只有在接觸到有關事物時,喜歡感覺才會浮現。

  譬如說一個人「喜歡」吃糖。只有在他吃到糖、看到糖、嗅到糖、摸到糖、感覺到有糖、聽到別人在說「糖」或想到糖時,喜歡感覺才會生起。如果把他感覺思想記憶和一切的感官作用都抽離了的話,他還可以用什麼去「喜歡」糖?

  我們的感受、情緒思想、反應、判斷、意志、認識、經驗等等心理作用就好比一雙手。一雙去抓住那些給我們好的感受的、樂的感受的事物的手—我們緊緊地抓住這些美好感受所留下的印象,一再地渴望、企求它的重複出現。一旦這種渴求得到了滿足,我們所喜愛的事物再度給我們的感官帶來愉快、喜悅的刺激時,我們便告訴自己:這是快樂

  然後,隨著這種感官所體會到的愉快、喜悅的刺激消逝時,我們又告訴自己:這是痛苦

  如果我們不去緊緊抓住一切,如果我們不把那些感受視作是屬於我們的,如果我們清楚認識:人,只是物質精神組合,並沒有一永恆不變主體(我),這一切都只是正常的、平常的,大自然法則;這一切都只是緣聚、緣滅的自然演變,本來如此、自然如此!

THE END